潮 莉
别求新声于乱世
——徐志摩新诗伦理形成初探
潮莉
徐志摩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诗歌伦理深入骨髓。而留学期间他又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他的新诗创作又显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伦理的意味。而这种独特的、属于徐志摩的,包含中英诗歌伦理的独特“新诗伦理”有别于胡适先生五四时期创立的“文白一致”“新诗伦理”,显出一种新的诗味,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徐志摩诗歌“新诗伦理”的属性及特点,并试着探讨这种独特的新诗伦理形成的原因。
徐志摩;新诗伦理;文学伦理学批评
“新诗伦理”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立者聂珍钊先生在他申请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结题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新诗的出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被接受的认同标准,这就是新诗的伦理”,并强调了新诗伦理的根基是新诗的创作。
新诗是与我国对格律有严格要求的古典诗歌相对照的一种形式,即文言一致的白话文诗歌。19世纪20年代初,白话文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场运动是为打破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伦理禁锢,借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达到人们伦理观念的改变,以期为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创造条件。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文人们正是想通过文学伦理的变革引领人们进行思想及社会变革。
19世纪20年代初,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众多青年留学归来,想要为当时落后的中国带来一点新的改变。大家都在为探索一条出路而努力,人们意识到思想观念上的革新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当思想更新了,才有变革的可能性。而最能改变人的思想的,无疑就是文学。如何让大多数国人感受到思想变革的力量呢?白话文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文言一致的文学创作会帮助民众更多地参与到思想大变革中来,一种新伦理的建立势在必行。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留美归来的胡适先生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地运用白话文创作诗歌,目的也是想从文学上剔除封建旧思想对人们思想及行为上的一系列桎梏。他的《尝试集》是新诗创作的典范。也是以胡适先生为首的一批文人用一批白话文诗歌创作树起了当时中国的“新诗伦理”,即文言一致的自由的诗歌创作范式。
(一)胡适建立的新诗伦理
胡适先生一直致力于倡导白话文运动,想要首先从语言上摆脱旧思想的制约。有破就有立,胡适先生和当时的一批文学家一起,用白话文创作了一批诗歌及文学作品,为新诗伦理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胡适先生一道,当时的中国诞生了一批用白话文创作的大家,是他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白话文的历史地位,让民众逐渐认可了这种语言及创作方式。在那样的民族危亡时刻,白话文运动为当时的中国吹起了一股新风,开启了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前奏。
胡适先生刚刚进行新诗创作时,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讽刺,很多同行不认同他的诗歌创作方式,不认同抛弃中国古典诗歌最精华的格律而去写一些白话诗歌。但随着胡适先生《蝴蝶》等一系列诗歌的发表,人们渐渐感受到这股新风的力量,意识到了要打破旧的束缚和伦理,必先建立起一套新秩序。胡适先生坚持文言一致的新诗创作,建立起新诗伦理的范式。
(二)新诗伦理逐渐确立与接受
虽然在“新诗伦理”建立过程中,胡适先生遭到了不少反对的声浪甚至阻碍,寻求新诗伦理承认的过程道阻且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新诗的地位逐渐确立,运用白话文进行的新诗创作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流。一些主流诗人如汪静之、郭沫若等逐渐接受了新诗伦理并开始进行创作。
诗歌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巨大成就,对格律的严格要求成为诗歌创作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对格律极为严格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成了小部分文人的专享。而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以胡适先生为首的一群文人想要打破这种古来有之的严格格律要求,创造出一种文言一致,雅俗共赏的新诗伦理。这种变革,看似是诗歌上的变革,但实际则是一种潜移默化对大众观念的变革,是一种蝴蝶效应式的新的伦理范式的尝试,对后来的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在现有的新诗伦理中融入了他自己接受到的英国诗歌伦理,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诗歌创作伦理。在剑桥求学归国的徐志摩,对于诗歌创作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他认同白话文运动以来倡导的新诗伦理,但也接收了英国诗歌伦理,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股新风,对以胡适为代表建立的新诗伦理有着继承和发展,融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使新诗伦理更为完善,呈现出的诗歌作品也越发成熟优美。
(一)徐志摩对新诗伦理的继承:文白一致的新诗创作
新诗伦理建立时期徐志摩虽还在求学期,但是他回国后可以迅速融入当时的文学创作环境,运用白话文进行诗歌创作,且在诗歌形式与内容融合上达到了胡适早期白话文诗歌未达到的高度。诗歌抒情的效果达到极致。
徐志摩同样用白话文进行诗歌创作,但他的作品比起前辈有明显的提升。无论是诗歌语词的运用还是抒情程度,都比新诗伦理的开创者们多了些韵味。这与他本人的性格及剑桥诗情的熏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很好地继承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前辈们开创的白话文诗歌及文学创作。
(二)徐志摩对新诗伦理的发展:英国诗歌伦理的倾向性
徐志摩的诗歌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由于英国是诗人诗情萌生的地方,因此诗人对英国诗歌伦理形式的接受十分明显,显出了与胡适先生及其他新诗创作者不同的新诗味。这种与众不同的诗味来源就是英国诗歌伦理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而他的诗歌很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对英国诗歌伦理的倾向性。
英国一直是徐志摩恋恋不忘的理想乡,在那片土地上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也是那里优美的环境熏陶使他从一个对诗歌一窍不通的人变成了一个拥有诗情的诗歌创作者。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在用白话文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他借鉴并很好地吸收了英国的诗歌创作伦理,为刚刚萌芽的中国新诗注入了新的元素,将新诗创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徐志摩式的新诗伦理。熟读《再别康桥》的读者都可以体味到徐志摩与众不同的新诗伦理下兼具了内容与形式产生的诗意之美。
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作为诗人,他想要在当时的乱世寻得天性的自由,而他找到的途径就是希望通过诗歌改革引起思想震动带动社会革命。诗人独特的诗歌伦理背后,蕴含的是救亡图存的革新意识及对现实的无奈。
(一)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追求天性于乱世
徐志摩的一生是在追求人的天性中度过的,虽然也有挫折与磨难,但他身上具备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使他一直走在追求天性的路上。他简单直接不通人情世故,渐渐堵死了在国内报国的愿望。但在那样的乱世中,唯有国外的田园山水是他心灵的栖居地。他对天性的执着追求导致了他的一些伦理选择为当时人们所不解。
徐志摩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不想被生活环境束缚,他想任性地追寻自己的诗意世界。他不顾传统世俗的眼光,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地追逐他认为美好诗意的爱情。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生活充满阻碍,他仍毫不犹豫追求心中所想。这种精神渗透在他的诗歌中,而在当时的社会,这种敢于做梦和追梦的心态和冲劲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可能。
(二)追寻自由的不自由者:新诗伦理背后的革新意识和现实局限
较早期的徐志摩可以说是毫无顾忌地追求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多少缺了一些责任感。然而到了后期,家里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现实的局限性,成为一个追求自由的不自由者。
正如当时的社会环境,徐志摩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诗歌创作伦理,用他的诗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同样,他的思想也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参照,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吹起了一股新风。但是,深重的社会现实不是单靠一批文人的行动就能改变的,以白话文运动为基础的新诗伦理,面临的是现实的局限性。正如徐志摩,他虽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新诗创作伦理,却也逃不脱腐朽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困扰与局限。新诗伦理传递着革新意识,但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的局限。
从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中不难看出,中国国土以外的更广阔的天地才是他的天性和诗才得以发挥的梦幻之地。在欧美留学的那段时光以及后期几次的出国旅行,都一次次地帮助诗人重新找到了那个追求“自然、爱与美的”真实的自我,复归了天性。然而,每当他怀揣理性回到故土想要施展一番时,却总有生不逢时、时不我与的困窘之感,甚至感叹自己的诗才只是“骷髅的灵光”,早已消磨殆尽了。仿佛国外的那片土地更能使徐志摩暂时逃脱现实的困顿,在大自然与一众旧友之间重新找到灵魂的归宿与栖居地。胡适称徐志摩为“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概括了他空有热情却不谙世事的积极浪漫主义性格特点。对于他“诗歌伦理”的探究,归根结底还在于对他整个人生伦理观念变化的探究及其人生理想最终失败的深层原因探析。
总而言之,徐志摩新诗中显现的有个人特色的新诗伦理是由他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的,他运用新的诗歌伦理进行创作,实则是在实现报国理想上做出的新的尝试。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蒋复聪,梁实秋编.徐志摩全集[M].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3]顾永棣编.徐志摩诗全篇[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4]宋炳辉著.徐志摩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朱寿桐著.新月派的绅士风情[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6]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7]朱德发著.中国五四文学史[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8]刘介民著.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 Patricia Laurence.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 Bloomsbury, Modernism and China.2003.
[10]Meyers,Jefrey."Hardy and the Warriors.". New Criterion.2002.
[11]Minford,John,Pang Bing jun,Sean Golden.100 Modern Chinese Poems.1993.
[12] Jennings,Wade."Poems of 1912-13:Overview.". Reference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1991.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314408
市作协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杨立元新作《世纪之交语境中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创造性学术姿态和宏阔的批评视野,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较为完备的理论阐释、科学命定和体系建构,从整体上把握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脉动并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深入解读了其审美新质、理性主义、批判精神及人文情怀等重要特点,对其如何重建人文精神、重构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命题做出了理性剖析和明晰判断,对“反腐小说”、“官场小说”、“下岗小说”、“打工小说”、“新乡村小说”等文学形态,在理论上给予科学定性定位,使得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这部专著对新现实主义小说作了全面深刻的学术性总结,给新时期以来文学史的续写提供了重要参照,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档案性的材料,同时也会对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繁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前,我市青年作家宋婉青作品《远方·远方》发布座谈会召开,市作协主席王家惠、车轴山中学校长张斌利以及丰润区文联、妇联等单位领导出席座谈会,车轴山中学部分教师、文学社社员参加会议。宋婉青现为河北文学院联系作家、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丰润区车轴山中学高三年级在读学生。《远方·远方》为其三年来创作作品合集,近14万字。
座谈会上,宋婉青向与会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同时表示将坚持写作,继续自己的文学梦,“我的写作梦想不仅仅是印成铅字摆在人们的书桌上,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在我们的时代,我要让自己做得更好”。与会者在肯定宋婉青作品的同时,勉励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多阅读书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通过笔端展现出来,不断积累写作经验,逐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