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毅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德国艺术歌曲审美观与中国艺术歌曲审美观的对比研究
余宏毅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激烈。中西方的文化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从审美思维方面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文化当中的审美形态习惯于进行分析,而中国文化当中的审美形态则习惯于综合。本文首先对中国和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分析;其次,对德国与中国艺术歌曲的审美差异进行了叙述。
德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审美观
艺术歌曲属于一种具有文学性、专业性以及抒情性为一体的综合音乐表现形式,最初的艺术歌曲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以其对人内心的强烈表现、曲调的表现力强、以及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复杂的特点,音乐伴奏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歌曲最早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的,在30年代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充分融入了中国的特色风格。中国的艺术歌曲和西方的艺术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又因为不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地域的文化习俗而产生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1.1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五四”时期、20世纪30、40年代、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当中的每一个阶段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五四”时期,属于我国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欧洲的一些歌曲上的作曲手法被我国的一些歌曲艺术家所吸收,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歌曲艺术家,比如赵元任、黄自以及萧友梅等。而后紧跟着出现的学堂乐歌,使得艺术歌曲出现在广大人民的眼中,比如萧友梅的《问》。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的30、40年代,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艺术家有黄自、贺绿汀以及江定仙等,都创作除了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比如黄自的《思乡》、江定仙的《静境》、以及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在这个时间段的歌曲,由于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在涌现出了大量的音乐家们,创作出了非常贴近老百姓、党以及农民和广大革命战士的歌曲,新疆民歌《嘎俄丽泰》《玛依拉》、内蒙古民歌《牧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完美的将我国的民族歌曲和艺术歌曲结合到了一起。第四个阶段便是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歌曲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展开了一副崭新的面貌,创作出了许多新兴歌曲,比如《清晰的记忆》《把我的奶名儿叫》。与此同时,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歌曲艺术文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涌现出了大量的结合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现代相对比较成熟的歌曲,比如《忆江南》《水调歌头》等[1]。
1.2 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德国艺术歌曲被称之为欧洲艺术歌曲典范中的典范,属于欧洲艺术歌曲的摇篮。德国的抒情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经过德语方言的形成和确立而进行逐渐的产生的,属于一种方言歌曲的范围之内。到了12世纪,也就是中世纪的盛期,欧洲的封建国家已经逐步的形成,在世俗音乐方面得到了很多的发展空间。宗教战争使得民间的文化慢慢融入到歌曲艺术当中来,形成了一种属于民间的骑士音乐,主要用来歌颂爱国精神和描绘爱情精神,之后传到德国成为恋歌。德国的恋歌主要由八歌体构成。到了14世纪之后,德国的骑士阶层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没落,城市慢慢的兴起,商会行业当中的一些音乐爱好者组织起来进行歌唱和创作活动,而这些歌唱者就成为了名歌手,又称为“工匠歌手”,他们演唱的歌曲为“名歌手歌曲”。到了15世纪的下半叶,出现了复调歌曲,都记录在《漯河阿默尔歌集》当中。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便产生了通奏低音,这种独唱的歌唱形式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之久,边出现了歌曲旋律和七月声部想结合的现象[2]。
2.1 德国与中国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中国艺术歌曲源自于西方艺术歌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优秀的学者将包括德国艺术歌曲在内的西方艺术歌曲引入中国,由此,中国艺术歌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从起源上来讲,中国艺术歌曲与德国艺术歌曲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从整体上来看,艺术歌曲是一种音乐艺术载体,这个载体将诗与乐高度的融合在一起,其中既有诗的文学成分,又有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在这个审美层面,德国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是相同的。在德国的艺术歌曲中,这种审美性在舒伯特的歌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舒伯特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作曲家,他总是选取他认为的最富有诗意的作品将其创作成歌曲,准确而细腻的在音乐中表现出诗的内涵,又在音乐中使用大小调交替的手法或者离调手法制造朦胧的诗境,比如《诗人之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忧郁、梦幻、神秘的诗意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这种诗与歌曲结合最好的例证就是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只有12句话:
有一只鸟儿盘旋在山,它的歌声唱得好凄凉
不知道为什么,它不敢飞进自己的村庄
有一只铁笼挂在树梢上,笼子里关着它的新娘
它看见猎枪,正面对着自己的飞翔
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
鸟儿在风中歌唱,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
短短的12句话深深地表现出鸟儿的那种感伤和无奈,这是诗歌鲜明的特征。在音乐方面,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作品,分为5个部分,这充分体现了诗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图1
2.2 德国与中国艺术歌曲审美的不同点
2.2.1 作品特点差异
在音乐作品的特点上,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此在音乐方式的表现上也会有不同的。在中国的作品当中,讲究“一曲多用”,也就是在尊重本身的作品风格和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曲调进行稍加改动,形成新的歌曲,赋予歌曲新的内涵。而在西方的音乐歌曲当中,讲究“专区专用”,也就是说每个作品都有其各自的个性特点,在创作当中,需要极力表现作品当中各自独特的风格,在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形式方面,也都和别人的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也不会发生重复自己的现象。比如在舒曼的《献词》(Widmung)中的歌词,翻译过来的中文大意是:“你,我的灵魂我的心,我的欢乐和悲辛,你是我的世界,我生活其中,你是我遨游的天宇,你把一切烦恼忧愁都埋葬!你是安宁,你是和平,你是天使下凡人间,因为你爱我,生活更美好,你的眼光使我神采飞扬,你使我超越人间,你就是那真、善、美!”在这首诗当中对于比喻的用法是相当广泛的,透过全是可以看到诗人感情的奔放,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看到了诗人对爱人的真挚的情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德国诗词的直接性,可以让人感到是一种急切而又热烈的感情。同时在整首歌曲当中,以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进行描述,充满了天真,热情的青春朝气,情感热情奔放。而我国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艺术歌曲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作词,赵元任先生谱曲。歌词部分为“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透过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没心无线的感情,但是在表达形式方面则是在整个诗词当中通过形象的语言,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秒回,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内心无限真挚的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歌词的一开始,就采用了我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手法,并且在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由物象的引入,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想象空间。
2.2.2 创作方式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音乐歌曲作品的创作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当中的创作形式上,具有集体性以及创作方面的一体性的特点。作品当中的集体性指的是在作品当中凝聚着所有主创人员的劳动,而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也可以称之为作品的集体性;作品当中一体性,也就是说在进行创作音乐的时候,作曲家必须对唱歌或者演奏等其他方面都需要全面掌握了解。而在西方的音乐歌曲当中,歌曲是属于作曲家个人的劳动成果,在作品当中也会体现出作曲家的个人特点,在整个音乐歌曲的创作过程当中,作曲家所需要完成的只是完成乐谱,因此,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是呈现出分离的状态的。
2.2.3 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歌曲文化在地域、名族文化以及时代风貌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因此造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差异。中国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在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上进行提出来的,受其影响,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审美方面以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的感觉为主,以含蓄、淡薄以及空灵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在情感的表达上以抒情和追求意境深远为主要情感。比如黄自的艺术歌曲都是利用古典的诗词来进行创作的,其音乐的风格当中带有中国诗词吟诵的风格,透过其音乐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比如《春思曲》改编自韦瀚章的词“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裳孤枕未成眠。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绿云慵掠,懒贴花锢。小楼独依,怕睹陌头杨柳,分色上帘边。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忆个郎远别已经年,恨只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歌词含蓄典雅、婉丽清新、极富韵味,用音乐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内心的起伏变化和咏叹更为明显,将中国艺术歌曲那种意境深远、模糊朦胧的审美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3]。
而西方的美学发展主要分为“他律论”和“自律论”两种思想主流拍戏。前者强调的是一种内容,强调对于音乐形式之外的感觉,其中的内容决定了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情感音乐美学;而后者则反之,强调的是音乐本身的内容,内在的音乐决定了音乐的形式的美感。例如,舒伯特的《野玫瑰》取材于民歌,其强调的就是民歌本身的内容;相反《乡愁》容纳了德奥民间音乐的音调,强调的就是音乐本身的韵律和美感。
综上所述,各类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在文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也就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声乐文化的同时,也要广泛的吸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使得中国民族声乐歌曲更加壮大。在保持各自本身特点的情况下进行取长补短的完善,汲取各自的营养,以取得共同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中西方的歌曲声乐艺术的新道路。
[1]邓彦睿.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北方音乐,2014(7):7~8.
[2]杨 倩,曾泓智.德国艺术歌曲渊源探究[J].大家,2012(16):56~57.
[3]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24):41~42.
J614
A
1004-7344(2016)09-0030-02
2016-2-25
余宏毅(1964-),男,声乐博士,主要从事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