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昌英 于德法(华东政法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1620)
刺激穴位对短跑运动员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后血尿素的分析
□ 高昌英于德法(华东政法大学体育部上海201620)
采用实验法,观察在相近的疲劳模型条件下,接受自然恢复方法的运动员(对照组) 与接受穴位刺激恢复方法的运动员(实验组) 机体中血尿素(BU) 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BU 值运动后40 h 仍维持较高水平。运动后16 h、40 h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后,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穴位刺激恢复方法能加快运动后BU 的恢复,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短跑运动员穴位刺激大强度血尿素速度耐力恢复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体表穴位,激发经络功能,从而使运动员机能得到调整,达到加快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本文依据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对速度耐力训练后产生疲劳的解释,选取人体部分穴位表面进行刺激,以观察短跑运动员在大强度的速度耐力训练课后,穴位刺激对血尿素的调节效果,从而为现代竞技体育紧张激烈的比赛和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后,加速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恢复,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A组)10人(接受自然恢复方法)和实验组(B组)10人(接受穴位刺激恢复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98级田径专项班和竞技体校男生共20名,平均年龄1811±119岁,运动年限415±118年,均为2级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比较对照法等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二乙酰乙肟法测定血尿素(BU)。以负荷为250m×3×2,次间歇5min,组间歇15min,平均强度27km/h的训练形式建立疲劳模型。大强度运动的标准:运动时心率≥170-180次/ min(相当于80%-90%最大吸氧量),生理学认为可将此心率值作为评定大强度运动的标准。
2.1、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对血尿素的影响
2.1.1、运动前安静值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BU安静值比较mmol/l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BU值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p>0105),说明训练课前,两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基本一致,这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2.1.2、运动后即刻值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运动后即刻BU值比较mmol/l
进行运动后两组间即刻值的比较,可以了解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程度,同时也是为了检验两组受试者所建立的疲劳模型是否一致。表2中数据经t检验后,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p>0105),说明两组受试者建立的疲劳模型比较接近。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在实验中运用了遥测心率仪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受试者在相同运动强度的要求下,使得训练后产生的疲劳程度较接近。疲劳模型的一致为后继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了必要保证。BU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终产物,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质在分解代谢中先脱下氨基,氨在肝脏转变为尿素,血尿素经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体外。血尿素与人的身体机能、疲劳程度以及负荷量的大小有关。林文等研究表明,大运动量前后,运动员的血尿素值变化均在1-315mmol/L。从表2反映出,A、B两组运动后即刻BU值约增加115mmol/L,说明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运动量较大。我们认为实验中受试者机体内BU值升高与蛋白质代谢有关。首先因为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造成机体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大量堆积,体液pH值下降,导致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使BU升高。其次,由于持续1h的训练,使肌糖原大量消耗;为乐补糖原不足,蛋白参与供能,使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加强,致使尿素增加。虽然,运动中BU的升高不能完全代表当量蛋白质的分解,但由于它的检测方便,在运动训练中BU的变化仍然普遍被作为了解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可行方法。因此,我们在实验中采用BU作为了解蛋白质代谢情况,评定身体机能、疲劳程度的指标。
2.1.3、恢复值的比较
为了观察自然恢复法和穴位刺激恢复法消除疲劳,调节运动后体内BU水平的效果,我们进行了恢复值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受试者运动后CK恢复值比较 U/ L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A、B两组比较,在运动后4h,p>0105。在这个恢复时刻,A、B两组受试者均接受过一次恢复治疗。可能由于调节血尿素水平的器官系统对刺激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针效在这一时刻没有明显的显现。在针灸学上把从针灸刺激开始,到针效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针效的潜伏期。研究表明,在针效的潜伏期中,虽无明显的针效表现出来,但不等于针灸刺激没有发生作用。相反,针灸刺激信号在机体的神经系统内,积极地进行传导、整合等各种复杂的活动,以动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之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量上逐渐积累,为针效的显现提供物质准备。因此,在运动后16h和运动后40h,随着刺激量的增加,A、B两组比较p<0101和p<01001,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穴位刺激恢复方法比自然恢复方法能更有效地使运动后的BU下降。在恢复期中,由于肌糖原储备逐渐增加,不需要蛋白质参加糖能量储备的补充。又由于体内碱储备的增加,使体内酸性物质缓冲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尿素生成降低。对于血尿素运动应激后恢复时间报道,一般认为,持续8-24h恢复到正常水平。由表3可见,A组受试者在运动后16h,BU值虽有所下降,但并没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果血尿素在训练期早晨停留在升高水平或继续升高,说明经过一夜休息,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而相同时刻B组的BU值下降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分解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与训练程度、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有关。机能状态好者,恢复较快。说明相同时刻,B组运动后蛋白质分解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比A组快,机能状态也比A组好。因此,在大强度的速度耐力训练后,就蛋白质代谢恢复正常的速度所反映的疲劳消除速度而言,穴位刺激恢复方法优于自然恢复方法。
2.2、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加快运动后血尿素恢复的原因
综上所述,运动后两组血尿素的变化显示出,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可有效地加快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它是通过穴位刺激仪输出音频调制波电流模拟针刺,并作用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从而激发经络功能达到消除疲劳目的的一种针刺方针。经络是由神经系统、脉管系统和神经体液调节等结构所组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汇集和出入体表部位的穴位,大多位于筋骨肌肉之间与经络相连。中医学理论认为,速度耐力训练后,其筋骨肉劳伤,精血、津液耗损很大,脏腑、神志劳伤也较大,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其本质为内伤不足之虚。我们对B组受试者进行穴位刺激恢复疗法时,刺激的穴位为:督脉的大椎、中枢,足阳明胃经的伏兔、丰隆。针灸学研究认为,针刺信号的传入可能是通过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并在脊髓的腹外侧部传至中枢神经达到调整运动神经的目的;针刺引起某些效应是通过植物神经起作用的。督脉督领六阳经,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穴是六阳经交会穴,有棘突间静脉丛和颈神经后支;中枢是脊柱的枢转中心,有棘突间静脉丛和肋间神经后支。因此,刺激这两穴时可通过神经传导作用,调整运动中枢紊乱,缓解神志劳伤,并使阳气布散至机体需要的地方,从而振奋全身阳气,协调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系统。再有足阳明胃经为人体经脉中的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补充气血,加快机体恢复的功能,其上的伏兔、丰隆两穴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且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络穴,具有使阴经、阳经表里相通,协调阴阳,加快代谢产物排泄的功能。由于下肢在速度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震荡较剧烈,易发生疲劳。刺激伏兔、丰隆两穴时,通过神经传导和肌肉被动收缩,加快肌肉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有利于氧供应增加,在氧充足的条件下,骨骼肌能摄取血液中的乳酸,在酶的催化下重新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供应能量。乳酸的细胞氧化结果,使血液pH值下降。体内酸性物质缓冲作用加强,使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弱,尿素生成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血液代谢过程。我们知道运动后恢复期中BU下降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随血液代谢排出体外,所以当血循环加快时,BU在血液中的清除速率也加快。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穴位刺激疗法能加快运动后BU的清除速率,从而加快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课后的疲劳消除和机能水平的恢复。
穴位刺激恢复方法更能有效地加快运动后血尿素水平的恢复。
穴位刺激恢复方法对促进短跑运动员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后机体的恢复,具有效果明显,操作简便,无痛、无损伤的特点。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3
[2]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1,130
[3]林文注,等主编.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6
[4]张世明.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6):62-64
[5]吴瑛.提高运动员快速力量的穴位刺激效应时间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4):41-43
[6]吴瑛.穴位电针刺激对提高运动员速度力量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