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祥,朱丹华
(1.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00021)
浙江省旱粮鲜食化技术创新与发展对策
蔡仁祥1,朱丹华2
(1.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00021)
旱粮是浙江省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鲜食化是浙江近几年旱粮生产的主要趋势,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集成促早避暑延后等高效栽培技术和组装轻型栽培技术等措施进行技术创新,显现出生产季节多样、一年多茬栽培以及商品性好、效益较高等特点。提出着力培育生产主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出台生产扶持政策等浙江省旱粮鲜食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旱粮;鲜食化;生产;发展;浙江
文献著录格式:蔡仁祥,朱丹华.浙江省旱粮鲜食化技术创新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5-7,28.
旱粮是浙江省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1]。2014年全省旱粮播种面积达44.26万hm2,单产3.780 t·hm-2,总产167.35万t,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比上年分别增 4.14%,4.52%,8.85%的三增局面。鲜食化是浙江近几年旱粮生产的主要趋势,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效技术和组装轻型栽培技术等措施进行技术创新,显现出生产季节多样、一年多茬栽培以及商品性好、效益较高等特点。
旱粮鲜食化活性营养成分高,组织细嫩、纤维化程度低、易于烹饪,口感佳、易于消化吸收,可粮菜兼用,是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2]。
1.1 现状
2014年浙江省主要旱粮品种的鲜食化面积达到17.37万hm2,比上年增加7.85%,鲜食率达60%以上(表1—2)。
表1 2009-2014年浙江省主要旱粮的鲜食化面积
表2 2012年浙江省主要旱粮的鲜食化分类型面积
鲜食大豆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鲜食旱粮,产地以钱塘江两岸和沿海地区的萧山、慈溪、上虞、温岭等为主。杭州市萧山区鲜食大豆种植面积已超过0.67万hm2,每年为10多家速冻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近3万t,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鲜食大豆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
浙江鲜食玉米面积逐年递增,主要分布在萧山、海盐、磐安、莲都等地,浙北以鲜食糯玉米为主,浙中南以鲜食甜玉米为主。如磐安县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采取“五统一”(规划布局、技术标准、农药供应、供种供肥、收购经营),在冷水镇发展鲜食甜糯玉米种植基地200 hm2,直接带动农户0.26万个,平均增加收入3万元·hm-2。
鲜食蚕(豌)豆主要分布在慈溪、温岭、松阳。特别是松阳县,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水资源,提前上市,抢在福建蚕豆在上海市场供应落市之后而浙江主产区慈溪的蚕豆还未上市之前的15 d市场空当期,每年都有近万t鲜食蚕豆畅销上海市场,销售价格5元·kg-1以上,利润超过3.75万元·hm-2。
1.2 生产特点
1.2.1 多次种植和收获
浙江省一年四季都能种植旱粮,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许多旱粮作物都能实现一年多季栽培,周年生产。如大豆、玉米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3次收获,豌豆可在冬、秋季双播双收。
1.2.2 设施应用广泛
利用农业设施不仅能使鲜食化旱粮品种提早上市,也能延后上市,以及达到避雨栽培或非适合种植季节栽培。如采用地膜覆盖,可以减轻低温阴雨的影响,减少杂草危害,提早出苗,提前收获和上市。采用小拱棚,能有效提高地温,兼具保肥、控制病虫草害等作用。采用大棚栽培,能显著提高冬季和早春温度而提前上市,夏季能避雨栽培而缓解市场“夏淡”,秋季保温而延后上市以弥补市场“秋淡”。温室栽培,能达到周年生产、全年供应高附加值鲜食旱粮。
1.2.3 种植模式多样
浙江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粮经结合、水旱轮作、间作套种或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旱粮鲜食化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如松阳县推广的旱地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四熟全部都是鲜食型旱粮,全年合计生产粮食(鲜产)63.15 t·hm-2,产值16.26万元·hm-2,利润12.51万元·hm-2,耕地复种指数达400%。嘉善县近年示范推广的大麦-鲜食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实现了一年三熟,全县应用面积超过0.15万 hm2。兰溪市的棉区乡镇,针对棉花种植密度低、收获后接茬植棉空闲时间较长的特点,借助棉杆作为豌豆蔓攀爬支架,实施棉田套种豌豆,平均生产豌豆鲜荚9 t·hm-2,产值9万元·hm-2,利润6.675万元·hm-2[3]。
2.1 推广优良新品种
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是旱粮鲜食化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1994年台湾75大豆从台湾引入浙江省栽培,因其品质好、产量高,是浙江省速冻出口指定鲜食大豆品种之一和鲜食大豆主栽品种之一,2012年播种面积达1.96万hm2,占全省当年大豆总播种面积的15.7%。浙鲜豆8号百亩示范方鲜荚产量12.804 t·hm-2,创浙江鲜食春大豆高产纪录。鲜食糯玉米主推品种是浙凤糯2号、苏玉糯2号等,单个品种年种植面积在0.40万hm2左右,鲜食甜玉米为浙凤甜2号、华珍等品种,全省单品种年种植面积在0.20万~0.40万hm2。慈蚕1号蚕豆、中豌4号豌豆都是浙江省栽培面积较大的主推品种。
2.2 集成高效配套技术
种植效益高,一般一季纯收入可达1.5万 ~3.0万元·hm-2,这是近几年旱粮鲜食化得到较大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获得较高的种植效益,就要找准市场供应的“淡季”,实施错季上市,畅销市场。浙江省鲜食旱粮上市在春季是海南、福建同类农产品下市后,苏北、山东同类农产品上市前,一般在5月上旬至下旬的半个多月时间;夏季在8-9月的2个月时间,这时平原地区由于高温酷暑农产品较少;冬季是在11-12月,这时北方的农产品生产已经下市、而南方尚未上市。因此浙江省旱粮鲜食化通过促早、避暑和延后栽培等措施,调节产品上市季节,以获得较高收益。
2.2.1 设施促早栽培
2.2.2 高山避暑栽培
避暑栽培就是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相对凉爽的气候条件,实现高温下一般不能正常种植的一种栽培方式。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 m,山地垂直温度降低0.5~0.6℃,即海拔600~1 200 m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同时,由于昼夜温差大,作物养分的积累多,商品性好,营养丰富,风味好。我国南方7-9月因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常出现部分鲜活农产品供应淡季,造成供应品种单调、数量减少。而鲜食大豆、玉米等旱粮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能增加市场花色品种,缓解“秋淡”现象,效益显著。
2.2.3 延后栽培
延后栽培就是通过选用耐迟播品种、推迟播种和肥水促控等措施,实现比常规栽培延后采收的栽培方法。如鲜食大豆秋季延后栽培,一般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种,使鲜荚采收期避开10月上、中旬的上市高峰,延后到10月底至11月初收鲜荚,弥补“秋淡”,提高种植效益。
2.3 轻型化栽培技术
轻型化栽培技术,就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或简化或机械代替种植过程中的农事操作,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强度大、操作烦琐等问题,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旱粮鲜食化栽培中,一般有免耕直播、全程机械化操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平衡配方施肥等技术。
2.3.1 免耕直播
今年,74岁的父亲,已是垂垂老矣,他就像一盏快要燃尽的油灯,赡养了四位老人,并把他们一一送走,同时又抚育四个儿女,为了我们的成长,燃尽了自己。
免耕直播指播种前不翻耕整理土地,种子直接播种在前茬收获后的土地上,有保土、保水、保肥,省工、省力、省能及增产、增效、增收的特点。据试验,一般免耕比翻耕节约用工30工·hm-2以上,直播比育苗移栽节约用工45工·hm-2以上。
2.3.2 采收机械化
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程,推动浙江农业转型升级,是旱粮鲜食化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鲜食大豆、玉米等,采收工作量大、成本高,是制约浙江省旱粮鲜食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鲜食大豆主产区,人工采收豆荚成本一般0.8元·kg-1,在畅销年份约占销售价格的25%,在滞销年份占销售价格50% 以上,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萧山、慈溪、海盐等地从江苏、山东、东北以及日本积极引进大豆鲜荚采摘和玉米采收机械,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收获速度,增加种植效益。
2.3.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种子包衣、农业防治、水旱轮作、物理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减少田间药剂防治次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鲜食旱粮产品安全。近年来浙江省在鲜食旱粮生产上推广应用害虫诱杀灯,对斜纹夜蛾、地老虎、小菜蛾等多种害虫均具诱杀效果,降低落卵率85%,降低虫口80%,效果明显。昆虫性诱剂诱杀害虫是通过诱芯内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化合物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进入诱捕器内,从而破坏其交配,以降低田间虫卵量,有效控制下一代的发生。
2.3.4 平衡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在生产前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4]。
3.1 着力培育生产主体
培育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经营方式,实行订单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能力强的旱粮加工企业,推进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与旱粮生产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2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旱粮鲜食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能示范、带动当地农民,扩大高效鲜食旱粮的种植积极性,还能辐射周边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效益好、操作性强的旱粮鲜食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种植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水平高、经营机制灵活、综合效益较好的生产示范基地。对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引进、营销与品牌建设等环节进行扶持。
3.3 出台生产扶持政策
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实施种植旱粮补贴 1 875元· hm-2等政策,这对浙江省旱粮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起始面积过高,间作套种补贴过低,以及对产前的种子、产后的营销和品牌建设没有具体补贴政策,这都将影响旱粮及其鲜食化的发展。建议完善现有旱粮补贴政策,降低起补点、增加间作套种补贴力度,同时要出台旱粮新品种的种子补贴政策,及旱粮产品的营销、冷藏、初加工和品牌建设的扶持政策。
3.4 产销对接营销先行
开展产销对接、电商服务,扩大鲜食旱粮消费领域和范围,缓解农民“卖难”。利用示范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贩销大户的市场资源,通过电子商务、互联网+、邮政配送、阿里巴巴淘宝网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网络资源,积极推进销售,并广泛宣传旱粮的营养保健功效,引导大众健康消费。
[1]蔡仁祥,王岳钧,吴早贵.浙江省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2(12):1607-1610.
[2]钱秋平,许维维,陆国权,等.鲜食菜用型旱粮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与对策[J].作物杂志,2008(6):16-18.
[3]汪暖,黄洪明,吴美娟,等.兰溪市鲜食旱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上海农业科技,2009(4):10-11.
[4]陆若辉,陈一定.浙江农业施用化肥减量可行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6):769-770.
(责任编辑:张才德)
S50
A
0528-9017(2016)01-0005-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02
2015-11-12
蔡仁祥(1962-),男,浙江诸暨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粮油技术推广工作,E-mai1:rxca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