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离婚不该比诗歌热闹

2016-08-10 12:11封寿炎
畅谈 2016年7期
关键词:余秀华残疾舆论

封寿炎

沉寂一段时间之后,诗人余秀华又火了。当然不是因为她的诗歌新作,而是因为她跟丈夫离婚了。据余秀华称,这段婚姻自始至终都没有感情基础。因此,它最终以离婚收场,完全称得上情理之中,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看看媒体上的热闹劲吧——女诗人余秀华的离婚,蕴含了多少话题爆点,简直就是一座八卦新闻的富矿啊。

余秀华成名当然是因为她的诗歌。以《诗刊》为代表的诗歌界和文艺评论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余秀华的作品和创作,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余秀华诗歌的出版、研讨和推广活动。在这些严肃的文化活动里,我们看不到太多关于她本人生理和私生活方面的标签——她就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

遗憾的是,在喧哗的大众传媒上,以及更加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围绕余秀华的话题远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她的诗歌和创作。脑瘫、农民身份、一夜成名、稿费收入、加官晋爵,以及她的情爱婚姻、私人生活等等,成为最为公众津津乐道的关键词。甚至她的成名作,很多人只记住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一位优秀的女诗人,被舆论当成行为艺术一般去围观和讨论,这是一个多么黑色反讽的隐喻。向往关、渴望爱和自由的灵魂,被拘禁在一具残疾的躯体里,被禁锢在不幸的生活中——残疾、病痛、贫困、无爱的婚姻,犹如宿命一般笼罩着她的人生。那颗不屈的灵魂,却从来没有放弃歌唱。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当生活的利刃刺进生命最深处,她却饱含血泪,唱出最悲怆的歌声。

然而,热闹喧哗的公众,没有多少人愿意倾听她的歌声。在“颜值当道”的肤浅年代,有谁关心灵魂的事情呢。她残疾的身体、艰难的言语和表情、大胆的诗句以及偶尔出格的言论,就像一串风格鲜明的符号和标签,拼接成一幅罕见的“奇观”,引发人们围观猎奇的兴趣——这些比她的诗歌和创作,甚至她的人生和命运本身,更加具有新闻爆点,更能形成广泛传播的话题。舆论场上余秀华引发的热闹,诗歌从头到尾都是个话题由头,是个引子。真正的热闹,始终都在诗歌之外,甚至跟诗歌无关。一位以创作为生命的严肃诗人,却被舆论解构恶搞,成为一个被消费、被娱乐的话题对象,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大众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甚至,这种悲哀并非余秀华一人所独抱。近些年来,围绕诗歌、文学所形成的话题,有多少是关于诗歌文学本身,又有多少是以诗歌文学为由头,延伸出去的无聊八卦、口水争斗?近几年来,围绕鲁迅文学奖的种种传闻固然已经令人不忍卒睹,哪怕是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纷纭话题,又有多少是讨论他的作品和创作本身呢?

包括诗歌、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化艺术事业,其兴衰不但有赖于艺术家们的创作,还要受到整体公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整体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制约。在文化艺术氛围浓重的社会里,很多普通的中产家庭都热爱阅读诗歌、小说,观看文艺演出,量力而行购买原创画作来装点家居、私人收藏。由此形成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艺术市场空间,就是滋养艺术之树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水分。如果只有名家大师的作品才受到社会赞誉、市场追捧,普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如果文化艺术市场不是建立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之上,而是充斥着洗钱、炒作、投资投机,甚至腐败贿赂等污垢,文化艺术怎么可能健康繁荣呢?如果一个严肃创作的诗人,竟然成为公众奚落和哄笑的对象,这种消费一切、娱乐一切的大众嗜好,恐怕离真正的文化艺术已经很远了。(资料来源:上海观察)

猜你喜欢
余秀华残疾舆论
The Poet on Earth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无耻当有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余秀华的慢写作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