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杉
艺术收藏中的清流
——记收藏家袁华先生
文/王 杉
袁华先生说,我收藏纯粹因为喜爱。每当接触到好的艺术作品,我的心底就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总希望能拥有它们,跟它们朝夕相处。对于收藏他强调,收藏者一定要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更多把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放在首位,最忌只看名气,跟风投资收藏。
文国璋/在那遥远的地方
北京油画雕塑促进会发起人之一、画家、资深艺术经纪人袁华先生,身材高大,干练豪爽,浑身上下散发着军人的英气。走进袁华先生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工作室,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各种精美的油画。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艺术品,都汇集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庭院里,可谓一座私人美术馆。
从当兵到成为著名收藏家,袁华先生的收藏之路可谓充满了戏剧性。“我从小喜欢绘画,进部队当兵后,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在北炮,一有空我就画画,临摹中国古代的,苏联的,欧美的,什么好看我画什么,就这样一画画了十几年。后来转业,领导问我想干什么,我寻思着自己只喜欢画画,那就干这个吧。结果我到了一家美术馆搞管理,就这样走上了艺术收藏的道路。”
跟很多人为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而收藏不同,袁华先生作为一名画家,本身就对艺术品有好感。“我收藏纯粹因为喜爱。每当接触到好的艺术作品,我的心底就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总希望能拥有它们,跟它们朝夕相处。其实那个时候手头并不宽裕,但省下钱来,还是会买一些油画。有时邀请三五个好友到家中一起评赏,互相交流收藏经验。不知不觉中,在油画收藏方面的经济投入越来越多,收藏的作品数量也足以支撑小型展览。这时候,我才正式把油画收藏当作投资行为,并开了自己的画廊。但直到现在,我也轻易不卖自己的藏品。”
徐匡/版画《草地诗篇》
陈逸飞/仕女
说起藏品,袁华先生滔滔不绝。不但对每件作品的风格和特色都了如指掌,就连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流转经过也能说出个一二。但现在,有幅画困扰了他好几年。“说起这画,还颇有几分传奇色彩。1983年,通讯兵部准备举办一个革命题材的画展,当时著名画家何孔德正好也在当地,就给了他们几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这幅油画就是何孔德送去参展的作品之一。展览结束后,保卫处的处长很喜欢这幅作品,又听说是名家画的,所以就留了下来。6年前我从朋友那儿看到了这幅作品,就买了回来。当时他还给我展示了展览的画册,上面介绍该油画主题是刘少奇在长沙搞学生运动。之后,《中国油画》杂志和保利拍卖的鉴定师来看过,说此画的主人公是聂荣臻。后来,文化部的人也专门来看过,又说是刘少奇。双方都各有道理,所以我请了中国历史档案馆的人,查了刘少奇和聂荣臻本人的历史照片,验证画中人物身份。还分别邀请了刘少奇和聂荣臻的女儿来辨认。现在根据刘聂二人的生平经历,基本确定画的主人公是刘少奇。”
何孔德/刘少奇与新青年
说起确认油画主人公的历程,袁华先生直到现在还颇为感慨。但实际上,何孔德红色题材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走向稳定,画的主人公身份,并不会对画作本身的经济价值造成影响。笔者为此专门问袁华先生为何执着于答案,袁华先生讲“这些作品就像是我的孩子,总不能连孩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吧”。
谈起艺术收藏中的曲折,袁华先生说,当今艺术市场的水太深。市场上假货劣货横行,一些卖家为了提高作品身价讲出堪比电影的剧情,遇到不懂行的人就可以狠狠宰一顿。而一些挂着各种高大上头衔的“专家”随意开鉴定证明,使得鉴定结果毫无公信力可言。这些人联合起来误导公众,把品位低下、技艺拙劣的东西,当作真正的艺术品,把江湖卖艺耍把式的做派当作是大师风范。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力量却被忽视,真正艺术家的价值被亵渎,最后只会导致整个艺术市场的崩溃。
当谈到应对艺术市场乱象的经验时,袁华先生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苦练“内功”,收藏家要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多关注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不要只看名气,跟风投资。对于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袁华先生表示了很大的期待。“如果这个体系能够真正推行下去,将改变整个中国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