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田,郝延科(.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5004;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5004)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李斌田1,郝延科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2.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的注入量和手术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病房行PKP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6例(127个椎体),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裂隙组(伴椎体内裂隙征)44例(57个椎体)和无裂隙组(不伴椎体内裂隙征)52例(70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在PKP手术前和手术后24d、30d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骨水泥的注入量和手术时间方面的情况。结果:①裂隙组和无裂隙组手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②裂隙组和无裂隙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4.5 mL、6.5 mL,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裂隙组和无裂隙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25.3±1.3)min、(28.9± 1.7)min,裂隙组较无裂隙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在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是由Maldague B E等[1]首先报道,这种动态的改变被认为是椎体不稳定导致长期疼痛的原因之一[2],因其引起脊柱的动态不稳定致患者的长期疼痛而引起骨科医生的广泛关注[3]。目前逐渐意识到,椎体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在不同的应力状态及不同的体位下骨折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骨折特性被命名为“动态不稳定”,并可在多至1/3的涉及椎体成形术患者中出现。与标准侧位X线检查相比,这些患者水平仰卧位的侧位X线片中压缩椎体的高度会有所增加。动态不稳定最常见于胸腰连接部(T11~L1),提示皮质骨及松质骨完全性破坏。这种破坏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椎体内裂隙(图1~图4)。裂隙主要发生在靠近椎体前缘上终板位置。如果延误治疗,裂隙边缘会随着时间逐渐硬化,骨折的持久不愈合会导致椎体内真性假关节的形成。
图1 IVC患者术前X片
图2 IVC患者术前CT矢状位重建
图3 IVC患者术前CT三维重建
图4 IVC患者术前MRI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0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病房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6例(127个椎体),患者床上起坐、翻身等变换体位困难,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变换体位时疼痛加重,相应的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叩击痛明显,部分合并肋间神经痛等症状。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裂隙组(伴椎体内裂隙征)44例(57个椎体)和无裂隙组(不伴椎体内裂隙征)52例(70个椎体)。
1.2研究方法
1.2.1手术方法裂隙组:患者取俯卧位,垫好体位,悬空腹部,C臂机透视确定相应椎体,并标记相应椎体椎弓根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术区消毒,铺无菌巾。局部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相应椎弓根周围皮肤及肌肉。麻醉成功后,用穿刺针在透视下于相应椎体关节突关节外侧穿刺进入相应椎体裂隙的前中1/3处,撤出针芯在透视下将导钻经穿刺通道旋转进至椎体前中1/3处(侧位),正位至棘突处,撤出导钻;插入球囊,逐渐加压球囊至14 atm,并使球囊压力维持在14 atm,透视见相应椎体高度恢复,拔出球囊。调节骨水泥至牙膏期,在透视下将骨水泥注入相应椎体的裂隙内,并且随透视随向椎体后缘移动。透视见骨水泥在椎体裂隙内充盈良好,无椎体外漏,待骨水泥硬化后缓慢取出穿刺针,并用无菌敷贴敷盖针孔处。无裂隙组:患者取俯卧位,垫好体位,悬空腹部,C臂机透视确定相应椎体,并标记相应椎体椎弓根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术区消毒,铺无菌巾。局部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相应椎弓根周围皮肤及肌肉。麻醉成功后,用穿刺针在透视下于相应椎体关节突关节外侧穿刺进入相应椎体的前中1/ 3处,撤出针芯,在透视下将导钻经穿刺通道旋转进至椎体前中1/3处(侧位),正位至棘突处,撤出导钻,插入球囊,逐渐加压球囊至14 atm,并使球囊压力维持在14 atm,透视见相应椎体高度恢复,拔出球囊。调节骨水泥至牙膏期,在透视下将骨水泥注入相应椎体内。透视见骨水泥充盈良好(图5、图6),无椎体外漏,待骨水泥硬化后缓慢取出穿刺针,并用无菌敷贴敷盖针孔处。
1.2.2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前VAS评分、ODI评分,记录手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手术时间。并记录手术后24h、30d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5 患者术后正位X片
图6 患者术后正位X片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24h、30d 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VAS评分)变化(分,±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VAS评分)变化(分,±s)
注:与本组手术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手术后24h 手术后30d裂隙组 52 7.6±0.5 2.5±1.11) 2.4±0.31)无裂隙组 44 7.4±0.8 3.2±0.91) 2.6±0.41)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DO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24h、30d DOI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两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DOI评分)变化(分,±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DOI评分)变化(分,±s)
注:与本组手术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手术后24h 手术后30d裂隙组 52 67.2±18.3 35.7±16.51) 33.8±16.91)无裂隙组 44 65.0±16.8 39.1±14.31) 36.5±15.11)
2.3两组患者手术骨水泥注入量与手术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裂隙组较无裂隙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骨水泥注入量与手术时间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骨水泥注入量与手术时间比较 (±s)
注:与裂隙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骨水泥注入量(mL) 手术时间(min)裂隙组 52 4.5±1.3 25.3±1.3无裂隙组 44 5.1±0.7 28.9±1.71)
椎体成形术最早是在1984年由法国介入放射学家Deramond等应用于治疗1例54岁C2椎体血管瘤的女性患者,成功后开创了椎体成形术的先河[4]。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很常见的一种椎体压缩骨折,在仰卧位的X线片可更有效地观察到IVC征[5],CT和MRI较X线片具有更高的诊断率[6]。同时,临床观察证实,伴有椎体内裂隙征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是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独特且可能具有优势的指征[7]。患者常疼痛剧烈,正常生活、工作等严重受限,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研究发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5年内病死率达23%~34%,立刻止痛、早期活动、稳定脊柱是其治疗的关键。本研究将较少的骨水泥注入到椎体裂隙处,既达到了止痛和稳定脊柱的作用,又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可能。并且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少地注入骨水泥,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轻病人手术本身的痛苦,又可以降低因疼痛及长时间俯卧手术床等刺激引起其他内科疾病的可能,保证手术顺利、有效地进行。
总之,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1]Maldague B E,Nole H M,Malghem J J.The inteavertebral vacuum cleft:a sign of ischemic vertebral collapse[J].Radiology,1978,129(1):23-29.
[2]McKiernan F,Jensen R,Faciszewski T.The dynamic mobility of vertebral compressiom fractures[J].J Bone Miner Res,2003,18(1):24-29.
[3]Kim D Y,Lee S H,Jang J S,et al.Intravertebral vacuum phenomenon in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report of 67 cases wit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intravertebral instability[J].J Neurosurg,2004,100(1):24-31.
[4]林二虎,镇万新.椎体成形术的研究和进展方向[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7,6(2):102.
[5]Wu M H,Huang T J,Cheng C C,et al.Role of the supine lateral radiograph of the spine in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 prospective study[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0(11):164.
[6]Stabler A,Schneider P,Link T M,et al.Intravertebral vacuum phenomenon following fractures:CT study on frequency and etiology[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9,23(6):976-980.
[7]谢恩,郝定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长期疼痛的椎体裂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研究[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2,11(5):10.
(编辑:翟春涛)
Effect observation on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in treatment of compression fracture with intravertebral cleft in aged osteoporosis
R687.3
A
1671-0258(2016)03-0036-03
李斌田,E-mail:15098875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