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是如何管理运营的

2016-08-08 08:21张征
北方人 2016年14期
关键词:皇城北京城天府

文/张征



史记·思享

旧时北京是如何管理运营的

文/张征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作为大一统中国的国都,也有近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央权力所在地,是全国的“神经中枢”。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首都,北京城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历经着改朝换代,见证着潮起潮落的政治风云,但在市井层面,旧时的北京城作为一个城市,又是怎么管理和运营的,相信如今的老北京人也未必清楚。

九门提督与顺天府

在封建王朝时期,老北京贵为国都,居然没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只设“九门提督”,有时候是一名,有时候同时任命两名。“九门提督”工作,更专一,专门负责维护京城地面的治安,为中央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至于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他们的杂事纠纷乃至官司,北京城南以永定门为起点,北到地安门、钟鼓楼,现在说是“中轴路”,以此为界,东边归大兴县,西边归宛平县署理。就连“九门提督”缉拿到的各类嫌犯,也要移交这两个县处理,“九门提督”没有审判权。二位县太爷,虽名义上贵为“京官”,他们绝无过问中央事务的可能,中央不给他们这个权限,也不需要他们为中央提供各种服务,只对居民有司法权,相当于法院。

先广义的介绍一下元、明、清老北京城分布,俗语是“三步一庙、五步一寺”,这些庙宇,占据了京都许多地方。为什么寺庙多,不光是宗教信仰,还有许多读书人也借住庙里,庙里不但有空闲的房屋,还有藏经楼。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也收藏四书五经等经典,它就是座图书馆,读书人朝思暮想的好地方,因为古代没有图书馆,每一座寺庙就相当于图书馆,众多的寺庙,使京城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慈悲着四海的读书人。

有记载,进京赶考的举子最多的一年达到一万人。赶考举子和各省官员要频频来暂住,不能都进庙里,于是,名目甚多的会馆林立,会馆大多都是三进四合院,据考,老北京城里,会馆有将近五百家,散布在京城各处,占地亦广。

还有一点要提及,老北京的皇城里和四九城门以里,有相当的地盘,不建筑王公府邸和各色民居,它们属于上驷院的“御马厩”,“御马厩”遍布京城,饲养着几千匹御马,这些精良的宝马,是为紫禁城的皇帝以及王府的王爷服务的,御马厩还饲养大批战骡和负重的骆驼,以备不虞。“御马厩”连着草料场,占地惊人。

开篇说的大兴县和宛平县,它们头上还摆着个上级顺天府,这个顺天府,乍听底下有州有县,但它主要管的事情是科举,衙门边上就是顺天府学。偶尔有涉及“中央”的司法案件,府尹也得听上头的意见再拍板。老北京城以里,顺天府名义上和九门提督共管,其实九门提督根本不会和他商量;老北京城以外,顺天府对自己辖区也不能独断,和直隶总督府共管,直隶总督是一品大员,顺天府尹才三品,“共管”只是客气话。至于其他中央的各类具体事情,则更不需要他操心,中央有自设的衙门署理。

“中央直属”的老北京人

清朝时,老北京城,皇城划界,皇城内,有紫禁城和西苑,占地几乎不让紫禁城的景山,御河顺东皇城脚下流淌,辉煌的“内八刹”,还有大量库房,诸如缎库、瓷器库、火药库、米粮库、炭库、硫磺库,细算算,皇城里几乎没闲地方了。剩下的地盘,只有太监和紫禁城离不开的人,才可以歇脚。惟一例外,是清末在景山东面的公主府旧址,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知识分子成了能够进入皇城的惟一一部分和紫禁城没有关系的人。

皇城以外的“内城”,是东、西两城,八旗兵丁中的六个旗占据大部分地区,另外,还有数目可观的王府,他们之下,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亦各自拥有大小不一的府邸,六部口一带,建造了六部衙门,集中办公。东、西城,本来面积就不大,所以,真留给普通居民的地方少得可怜,基本都在东、西城的顺城街一带居住,过了顺城街,真到城墙根底下,另有守军驻扎,普通人不得靠近。

“外城”指的是宣武、崇文二区,除去八旗的两个旗在此驻扎,亦有大批高官居住,除此之外,留给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盘比内城大一些,在此居住,必须要有奉献,大多是“前店后厂”的,要给中央干活,他们的很多产品,直接由皇商定时定期购买,比如同仁堂、月盛斋、内联陞。

九门之内的老百姓,他们祖上的大部分人的生计,都离不开中央机构,也就是说,老北京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直接为中央服务的。甭管您操何业,都与中央挂着的。您是绣花的高手,肯定是造办处“绣花局”的干活,您是棚匠,一年四季也会给皇宫和王爷府搭棚,您会掐灯笼,那更是中央的大“关系户”,谁都离不开灯笼。在“京城”居住的老百姓,他们都是“中央直属”。

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老北京”,就听他聊天,老北京都有个习惯,聊天的内容离不开“朝廷”,今天的语言是“国家大事”。外地同胞不习惯,觉得这些人吃饱了瞎操心。其实您错了,聊天的内容就是老北京的饭碗,您聊葱姜蒜,那是为了生计,老北京盯着朝廷,因为朝廷的一举一动,朝廷的安危,直接左右着他们的前程,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老话说北京人“眼宽”,是形容眼界,就是现在强调的“综合素质”。

老北京,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京”为都城,天子脚下;“师”即“表率”也,全国的“榜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当全国风气的好带头人,这也是“京师”历代人的自觉担当。当年,京官外放是极其荣耀的事情。

真正能熬成老北京居民的人数并不多,就连宰相“罢官”(古代把终生不再为官和短期的离职,都称做罢官,和现在的含义不同)也腾府,回家乡颐养,他们腾出府,大多都捐给自己省份当会馆。京城,只有皇帝和皇族居住,老居民其实基本是他们,另伴有一批身怀各种绝技能为中央服务的高人。

如果有外地人想来北京,而且有地方接纳,可以,您必须有两位保人,从道德品质一直到个人经历都自愿“作保”,要知道,保人的责任重大,如果被您保的人出了问题,您会连带着吃官司。

老北京城里,“堆兵”(清代的警察)无处不在,他们的最高上级,就是“九门提督”,“堆兵”们辛辛苦苦地管理着每一位居住在城里的居民,北京城的安全,由他们织成一张密密的防护网。除此之外,这些“堆兵”,还有另一种任务,他负责的地盘,要由他维护街面的交通,不能发生堵塞,还要到处探查,预防火灾,工作不轻松,一天到晚的很累。

“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它这一级机构实际上是“虚设”,说准确些,就从来没有“北京”这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还不如唐朝时候,那时候北京不是国都,叫做渔阳郡,有衙门,渔阳节度使是安禄山,不但有管理实权,还握有兵权。

设立“北京市”一级的实际机构,是1912年民国以后,先称为“京兆”,设“京兆尹”,后叫做“直隶北京”“河北北京”,二十世纪前半叶,“河北北京中学”在北京城里还是座老牌名校,在东城,仅次于贝满女中和育英男中,位置在交道口和北新桥中间,现在应该是二十二中。

猜你喜欢
皇城北京城天府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漂”来的北京城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梦想,从天府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