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西汉时期北疆武将治郡研究
——以并州为例
杨丽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西汉时期,北疆地处中原王朝和塞外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经常处于剑拔弩张、烽烟四起的战争状态,当地官吏职责尤为特殊和重要,不仅要理民政,更要担负起保卫边疆的重任,故而朝廷在官吏的任命和选拔上倾向于任用武将治郡。
关键词:西汉;北疆;官吏;武将
关于两汉官吏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主要有严耕望先生的《两汉太守刺史表》(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该书按时间顺序对两汉郡守的姓名、籍贯、任职时间进行了统计研究,因涉及众多官员,人物只作了粗线条的勾勒,缺乏具体事迹材料。宋超先生的《汉匈战争与北边郡守尉》(刊《南都学坛》,2005年第 3期)一文对汉代北边郡守尉的职责进行了考察,但未对郡守、尉的生平事迹等资料进行考察。郑长兴先生的《两汉河内太守考》(刊《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对汉代河内太守的籍贯、履职等情况作了较详实的收集和统计。李大龙先生所著《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把汉代国家的边防政策和边疆开发与官吏的迁转情况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沈星棣的《两汉郡守“重于古诸侯”的因果探微》(刊《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两汉时期郡守的重要地位。上述文章或论著研究重点各有侧重,但从北疆这一地域视角来研究汉代官吏的文章较少。本文从军事历史学的角度,以并州为例,对西汉一代并州郡级以上官吏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期对西汉官吏作进一步的研究。
并州(刺史部)成立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年)。这一年,汉武帝将全国分成十三个州刺史部,每州各设一位刺史以督察之。并州位列十三州之一,并州刺史负责监察上党、太原、雁门、定襄、代郡、云中六郡,各郡还设有太守、都尉及各级属官分理民政、军政等地方事务。并州刺史监察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中、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及河北的一小部分地区。
(一) 州级官吏
1. 刺史
西汉时一郡之守虽贵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朝廷特设官员——刺史以监察之。刺史的职责是“掌奉诏条察州……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1](741),刺史的工作时间是“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2](3615)。刺史初设时并非正式地方官,仅司监察之责,但位卑权重。至西汉后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为了维系地方治安,改州刺史为州牧,位次九卿,其权始大,刺史之职责从仅有举察之权向直接指挥太守、相转变。见于史料记载的西汉时期并州刺史仅有两人:朱博,京兆杜陵人,成帝时任并州刺史,治郡多用权术,尽力者厚赏,怀诈不称者诛杀之,诛罚辄行,任职期间,豪强慑服,各郡军民畏其威严,莫敢犯法;宋弘,京兆长安人,新莽时期,曾与游击都尉任萌将兵出击匈奴。
收稿日期:2015-09-14;修回日期:2015-11-18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唐北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15BZS030)
作者简介:杨丽(1972-),女,河南郑州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2. 刺史之佐吏
汉武帝初置州刺史时,刺史并没有固定的掾属,其行部需要仅“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1](3227)为随员。到汉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3],从这时起,刺史才有了幕僚,这些州刺史佐吏的职责是:治中从事,主财谷簿书;别驾从事,从刺史行部;部从事,主察非法。[4]但笔者所见史料中,未见有西汉并州刺史佐吏姓名及事迹的相关记载。
(二) 郡级官吏
1. 太守
从评价结果来看:科研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为“强”的地方高校,大多数评价指标隶属于“强”的程度最大,则其科研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强;科研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为“中”的地方高校,大多数评价指标隶属于“中”的程度最大,则其科研核心竞争力相对一般。科研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为“差”的地方高校,大多数评价指标隶属于“差”的程度最大,则其科研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差。
汉承秦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太守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尉为其副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1](742)具体而言,太守就是一郡之长,统理全郡大权,所谓“太守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察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都尉则“将兵,副佐太守。……与太守俱受银印剖符之任,为一郡副将;然仅主其武职,不预民事”。[5]但太守、都尉这种军民分治的职责,只就一般内郡而言。北部边郡,地当国防前线,是军事中心所在,时常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边郡的行政机构便比内郡更多了一层军事色彩,边郡行政官员在军事方面的职责也比内郡为重。边郡太守作为某一区域边防事务的最高长官,全权负责本郡的防务,“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2](3623),统率着一支万人左右、战斗力较强的骑兵部队。西汉一代,见于记载的并州各郡太守简要事迹见表1。
2. 都尉
都尉为各郡太守的副将。边郡都尉也与内地都尉不同,内地一般一郡设一个都尉,但由于边郡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战事又比较频繁,军事防务太重,一郡一般设有若干个都尉,常常是“边郡置尉远较内郡多……其名称治所排列因郡所边临者而异,如北方沿边诸郡都尉类作东西排列,以面对匈奴”[6]。各都尉都有单独治所,负责本部的屯戍烽燧和防御事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但同时也起着各都尉之间的相互监视和牵制作用。各郡都尉设置数量并不平衡,云中、定襄、代郡三郡各设有东部都尉、中部都尉和西部都尉三部,雁门郡设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两部。都尉设置的数量并不与郡的面积大小有关,而是取决于所在郡的军事战略地位。云中、定襄、雁门和代郡是汉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地带,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故而云中—定襄—雁们—代郡一线是汉王朝西北边防的第一重点,防御最为严密。定襄郡,从面积而言,是西汉王朝疆域版图中最小的一个郡,仅是夹在云中、雁门之间的弹丸之地,但由于地处边防第一线,设都尉竟至三部,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纵深防御能力。各郡的这些都尉,各自领守其土,但不治民,主要任务便是组织兵力“以备明寇”,但史籍所见并州西汉一代都尉仅有六位,统计情况见表1。
3. 长史
由于并州边郡战事频繁,在郡守、郡丞之外,特置长史,秩级六百石,领兵,史载:“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1](1742)长史常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将军、车骑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所置,为所在官署掾属之长,边郡置长史显然是加强太守治军权的一种措施。因史文简缺,长史有无属官,未可知晓。但长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兵打仗。因边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掌兵者易于专兵,故西汉政府所置掌兵的长史秩禄仅六百石,地位不高,易于中央控制。因而,边郡置长史掌兵又是军事集权在边郡的体现。遗憾的是,史料简缺,西汉时并州未有长史之姓名或其事迹留名于史册。
从史料记载情况看,西汉一代并州刺史、太守和都尉等官吏,大都出身行伍,且行事手段强硬,出任并州官吏的大体任职情况如下。
(一) 因执法手段严酷而出任并州官吏
西汉时期,并州多酷吏,即执法不畏权贵,不避姻亲,处罚异常严厉。如汉宣帝时期的两任太原太守,张敞和郑昌都是西汉一代较为著名的酷吏。张敞在担任京兆尹期间,曾负责长安市偷盗案件,一天便收捕到好几百个窃贼,执法手段异常严酷,穷治所犯,长安城一度出现市无偷盗之清平景象。汉成帝在位时期的定襄太守班伯,不畏地方豪强势力。定襄一带的盗贼横行不法,为祸乡里,班伯暂摄定襄太守时,到任不到十天,便将当地盗贼一网打尽,可见其执法严明,手段强硬。并州太守执法最为严酷之典范要数郅都和义纵。郅都执法,不畏豪强权贵,连当时的皇亲贵戚见他都侧目而视,时人称之为“苍鹰”。景帝派郅都担任雁门太守,在他任职期间,匈奴因“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7](3133)。义纵,也是西汉有名的酷吏之一。汉武帝时经常以定襄、云中等地为大军出征地,展开对匈奴大规模的反击,而当时定襄吏治败坏,汉武帝特遣义纵担任定襄太守。义纵一到任,便以杀伐立威,一天之内竟杀四百余人,郡中百姓不寒而栗,定襄郡快速得到了治理。
表1 西汉并州郡级官吏统计表
续上表
(二) 出身将门之家的官吏较多
很多并州官吏出自将帅之家,如汉哀帝时曾任上党都尉的杜业,是杜周之曾孙。杜周是汉武帝时有名的将帅,曾官至御史中丞,家资巨万,其子孙相继为高官,终西汉之世,簪缨不绝。成帝时太原太守冯立和代郡太守冯参是亲兄弟,出身将门世家,其祖先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冯立和冯参之父冯奉世,是西汉名将,汉宣帝时曾出征匈奴,出使大宛,大败莎车,后升任光禄大夫、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武帝时任代郡太守的李椒,便是“飞将军”李广之子。李椒的祖上便是秦王嬴政的大将李信,曾率秦军大败燕太子丹。李椒的叔父李蔡在武帝时期因出击匈奴有功而被封为乐安侯,李椒之弟李敢、侄儿李陵均是西汉中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一门在汉代可谓将帅世家。成帝时的定襄太守班伯祖先于秦末汉初为躲避战乱来到并州边地从事畜牧业,财雄一方,后世代从政,家世有任侠之风,班伯之父班况因武力超众,升任左曹越骑校尉。班氏后代,亦将门无犬子,名扬后世。最出名的是东汉时的班固、班超两兄弟,班固曾多次随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立下战功;班超便是投笔从戎、多次出使西域、平定西域诸国的东汉名将。
(三) 因出击匈奴功勋卓著而任并州各郡太守
最为著名的当数“飞将军”李广,以力战著名。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因杀死大量匈奴骑兵而立下战功,先后历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六郡太守。苏建,武帝时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功封侯,再升将军,后出任代郡太守。杜缓,宣帝时随同蒲类将军赵充国出征匈奴,升为谏大夫,迁上谷都尉,后为雁门太守。
(四) 任职期间,有抗击匈奴的经历
当时的云中和代郡两地是汉匈对峙的前沿阵地,因而防御匈奴形势尤其严峻。故史籍中关于西汉时云中和代郡两地的郡守抗击匈奴的事迹记载较多,如高祖、文帝时的云中太守孟舒、文帝时的云中太守魏尚、汉武帝时的云中太守遂成、宣帝时的云中太守田顺等在任期间都曾亲自出击匈奴。武帝时的代郡太守李椒、代相李蔡等也在任期间亲自出征,并立下战功。
(五) 在任期间,因匈奴入侵,或战死疆场或为匈奴所杀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春,匈奴骑兵进犯雁门,太守冯敬英勇战死;另一位雁门太守名攘,其姓不得知,在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前后为雁门太守,匈奴入境盗边时,因带兵抵抗,被匈奴遮杀;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4年),匈奴几万骑兵进犯代郡,太守恭友战死疆场;都尉朱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2年),匈奴进犯代郡,惨遭杀害。这些并州的地方官吏为了保卫当地百姓的平安和西汉王朝领土的完整,在匈奴入境侵犯时奋勇抵御,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命丧战场。
从并州各级官吏简单的任职经历来看,并州的各级官吏很少是儒雅文弱之士,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行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之武将。分析起来,其原因还是在于并州的地缘政治关系。并州,在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国属地,而晋在建国之初,便“居深山,戎狄与之邻”[8],晋国就是依靠武力,四处征战并积极拓展疆土而建起来的。晋成就霸业也是凭借武力征伐,“晋之所以伯,师武臣之力也”[9]。因此“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7](3263)。降至西汉,这里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交战的前沿阵地,是汉王朝出征漠北的集结地,常常面临烽烟四起的复杂局面。首先,频繁的战争使这里的民众深受战争之苦,同时也使其能体会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丰厚回报,见识到大批普通士兵由于建功立业而封爵受赏的殊荣,激发其参与战争的热情。还有,西汉朝廷对地方官吏的严赏重罚制度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有军事才能的地方官吏。这样,造就了一批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之人。其次,动荡的边疆形势和西汉王朝武力定边的政策又需要一批有勇有谋的将吏来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再次,中原王朝出于统治边疆的需要,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往往会注重其军事才能。于是,这里便“吸引了全国的兵员和物资,作为民族英华的青壮年军人,和作为农耕成就的精良粟米,都曾经以空前的规模向北边集中”[10],这样,一批具有军事指挥才能、武艺出众之人出任并州官吏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之,西汉一代,匈奴频频南下侵扰汉边,掳掠人口和财产,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当地的正常生活秩序,然而匈奴始终未能深入南下,这和边疆吏民的顽强捍卫和誓死抵御密不可分。战争,需要有军事才能的人出任各级官吏,同时,战争也锻炼和培养了北疆吏民的军事才能,故而西汉一代,北疆边疆的治理形成大都表现为武将治郡。
参考文献:
[1]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3] 李昉. 太平御览[M]. 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5: 1230.
[4] 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256.
[5] 王隆. 汉官解诂[C]//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746·史部·职官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23.
[6] 严耕望.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56-157.
[7]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8]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86
[9] 傅斯年. 战国子家叙论[C]// 傅斯年. 傅斯年全集. 台北: 联经出版社, 1996: 103.
[10] 王子今.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5.
[编辑: 颜关明]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6)02-0201-05
Study on generals’ governance of the Northern Frontie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Bingzhou
YANG Li
(College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Northern Frontier which lies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northern frontier nomads, was often in the war state of daggers drawn and conflict raging. At that time, the duties of the local officials were particularly special and important, which include not only dealing with civil affairs but also shouldering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defending the frontier. Therefore, the officials were inclined to assign generals to govern counties.
Key Words:Han Dynasty; the Northern Frontier; officials; gener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