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
人口从农业大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是自古以来人口流动的必然规律。一线发达地区劳务需求量大,工作机会多,城市发展迅速,自然吸引大批有志青年以及进城务工人员。
近日,识局微信公号关于人口流动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各方关注。比如,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近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新上海人,来自安徽的超过30%。”而就在上周,识局微信公号刚刚独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新上海人中30%来自安徽,并分析了原因。
分析人口流动,绝非是地域歧视或者挑起地域之争。人口流动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变化,这是个观察地方发展和区域特色的小切口,管中窥豹很有意思,非常值得关注。
在几个输出地的分析过后,我们来看下人口流向地的一些情况。
在北上广高房价、高工作压力、高拥堵率、蚁族蜗居的强压下,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持续不断。然而年轻人真的纷纷逃离北上广了吗?北上广外来人口还有多少?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有2149.8万外来流动人口,占到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25.03%,也就是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跨省流动人口去了广东,从而使广东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流动人口大省。上海排名第三,有897.7万人,占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10.45%;北京排名第五。
虽然上海流动人口规模“仅排第三”,但从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常住人口的关系来看,上海跨省外来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占到39%;北京第二,占到35.92%;广东第五,占20.61%。
数据显示,广东省2150万流动人口中,有21.4%来自湖南,16.5%来自广西,12.1%来自四川,10.9%来自湖北,8.7%来自江西,8.2%来自河南。
上海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29%)和江苏(16.8%)两个省,二者之和占了全部流动人口的45.8%;除此之外,来自河南的流动人口占了8.7%,来自四川的流动人口占了7%。
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两个省份,一个是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省,由此来北京的流动人口占到北京全部流动人口的22.1%,另一个是河南,来北京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9%;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山东(8.5%)、安徽(6.1%)、和黑龙江(5.7%)的外来人口比例也比较高。
简单直白一点说来就是,广东对湖南吸引力最大,上海对安徽吸引力最大,北京最吸引河北。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广东、上海、北京分别是离湖南、安徽、河北最近的一线发达地区。人口从农业大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是自古以来人口流动的必然规律。一线发达地区劳务需求量大,工作机会多,城市发展迅速,自然吸引大批有志青年以及进城务工人员。
其次,湖南人往广东跑、安徽人往上海跑、河北人往北京跑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安徽和上海的历史渊源之前已经说过。湖南和广东、河北和北京同样有渊源。在元朝,湖南大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都属于湖广行中书省;1930年,北平曾被降格成为省辖市,并随之成为河北省省会。
历史原因决定这几个地方自古便交流频繁,最初前往这些一线地区奋斗的人衣锦还乡,带动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来打拼,由此形成固定的人口流动趋势。
拿安徽人的例子来说,七大姑八大姨总有几个在上海的,想去别的城市时,首选当然是上海,毕竟有亲人照顾嘛。
再者,地域包容性也是个重要因素。前几天和湖南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时,他给出了另外的答案,“因为听说广东不排外”。不知道听到这句话的安徽人河北人是不是也一样这么想?
河北人向北京、安徽人向上海、湖南人向广东,那北上广“土著”怎么看?总体而言,还是和谐共生,共同建设国际大都市,尽管有部分地区部分人士有排外情绪,但这只是个体概率,而非群体选择。
本人自己和朋友们都有在北上广努力讨生活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线城市给出更多的选择希望,而人应该因希望而选择。
最后发表三点感想:
1.经济是地区的命脉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财富的多寡和品性无关,但经济落后总容易成为大众心中不道德的代名词”。
我始终以为,不管是人口流动问题,还是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的“地图炮”问题,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经济。
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总是占多数,发达地区人民向不发达地区人民开“地图炮”时,总是多了那么几分理直气壮——但是这仍然很不应该。
2.努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常有本地人外地人、城里人农村人的争论。
本人作为90后想说的是,贴标签很容易,但撕标签并不简单。当地“土著”也好,外来流动人口也罢,努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虽然一个人无法代表一个地区,难凭一己之力扭转别人对一个地域的标签(如果必须要贴的话),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我绝对不是要开“地图炮”!请别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