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克
6月1日,习近平会见了由李洙墉率领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团。朝鲜代表团访华的契机是向中方通报朝党“七大”情况。此事发生在朝鲜因第四次核试受到联合国严厉制裁,而中国也正在认真、全面执行相关制裁的背景下。有媒体将李洙墉此行解读为“凿洞外交”,意为朝鲜想在“愈来愈收紧的制裁包围圈中凿出一个逃生洞口”,这个洞口“朝向的是中国”。
对于中国的对朝政策,国际上有一股势力总是在推销“中国责任论”。但凡半岛形势有一些风吹草动、朝鲜在政治、军事或外交上有些什么动作,中国总会“躺着也中枪”,被认为是“没有管好朝鲜”、“没有负起责任”。此次“凿洞外交”新词的出现,正是“中国责任论”话语系统中的新版本。
中朝关系需要“凿洞”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
首先,中朝之间交流渠道仍然畅通,两国两党交往也有其历史传承的特点。朝鲜党代表大会时隔36年召开,朝方按照当年形成的惯例,向古巴、越南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通报相关情况,中方也是给予了相应的高规格礼遇。须知,中方对中朝关系的立场是一贯的。中朝两国是重要邻邦,中方希望与朝鲜发展正常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中朝正常往来与对朝制裁不构成反比关系。中国在讨论对朝制裁方案、执行对朝制裁决议时一再强调“精准制裁”,是有考虑的。当初,联合国决议的准备及后续投票先后持续了60多天。正是在中方坚持下,制裁决议中加入了专门条款,强调有关制裁措施只能是针对朝鲜的核开发和导弹技术予以遏制,绝不能“误伤”涵盖民生等领域,不能对朝鲜平民造成不利的人道主义后果。如某项活动纯粹是出于民生或人道主义目的,不涉及核导计划,则不在受制裁之列。因此,并不是说,中方参与了对朝制裁,就必须要切断与朝鲜的一切联系,包括正常友好的交往。相反,那些持所谓“中朝往来是中国是否执行对朝制裁的试金石”这一观点的人,显然目的不纯,也有一石两鸟的想法。一是希望借中国之手打压朝鲜,由中国出面迫朝弃核。二是想把中国推到全世界的对立面去,把国际制裁的压力转移到中国身上,并借此在中朝之间打入楔子。特别是,美国借机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明显是用力过猛,把矛头指向中国。这是中国所坚决不能接受的。
在对制裁决议生效后的几个月里,六方会谈中除朝方的其他五方进行了密集的穿梭外交,但是对朝沟通却显得颇为冷清。原因固然主要是朝方收紧甚至关闭对外交往渠道,但也不乏一些国家有试图借机拉拢国际社会加大对朝施压,甚至压垮朝鲜的考虑。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一个责任共负、后果共担的议题,几大“玩家”中,无论谁都无法以一己之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连游戏规则都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沟通和斡旋是必要之路。
第三,中国不是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和稀泥”,更不是“被朝鲜公关”。中国在稳定朝鲜半岛局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中国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和稳定半岛局势、坚持和平协商解决等“三个坚持”这一平衡、全面的政策基调所决定的。中朝间正常友好交往恰恰是维护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的正能量,是对冲美日韩持续高压引发朝鲜过激反应的缓冲带。
外界对中朝双方就李洙墉访华发布的新闻稿的差异之处作出了不少解读。中国把无核化摆在“三个坚持”的第一序位,而朝鲜则强调“经济建设和核武建设并行”的战略。中朝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存在分歧,这是事实,也是中朝在推进双边关系中要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一个课题。在无核化这一涉及本地区安全、中国重要利益的关键核心问题上,把问题摊在桌面上,和朝方谈起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当然,中国与美国等有关方面的合作和互动,不会轻易被某个玩家的小伎俩所“绑架”。李洙墉走后第四天,第八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在北京召开,朝鲜半岛核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各方在一起寻找对策。
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是朝鲜“七大“之后,朝鲜外交已经开始了新一轮活跃期。金永南赴赤道几内亚参加总统就职典礼,金英哲赴古巴访问,国防委员会、人民武力部连续向韩国发去公开信希望进行“朝韩军事会谈”,金正恩会当年金正日的厨师藤本健二,官方外宣刊物《今日朝鲜》刊文称赞特朗普,称其政策在很多方面有积极意义。金正恩的设想是以小国的身份,全方位铺开外交,以牢牢占据地区地缘战略中心地位,在大国之间谋利、在东北亚地区固基。能否取得成效,无核化是最大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