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亚地缘政治变化路径与影响的尝试

2016-08-05 02:04许涛
世界知识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亚世纪民族

许涛

中亚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近邻,是欧亚大陆板块的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缘位置,地区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各民族国家进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得益于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中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影响着生成于此的地缘政治特征。同时,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让中亚各民族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波斯、匈奴、突厥、契丹、阿拉伯、蒙古、俄罗斯等,异族的征服和统治一次次中断了中亚文明的自主发展进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成为中亚社会历史的常态。这种特殊地缘条件前提下的社会历史在造就中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中亚地缘政治的多元性特征。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各国实现了独立,中亚地缘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如果将时间倒转25年,中亚这个地理概念对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陌生的。尽管从理论上讲,“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西部近邻”这个概念并不是今天才成立的,但是除了少数专门从事中亚历史、文化和原苏联中亚共和国问题研究的专家们,在我国普通人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鲜有与中亚有关的事情。这种情形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了解中亚的热情和程度迅速上升。然而,文化认知与学术研究的跟进往往滞后于国际政治变化和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当冷战结束并以地缘政治版图重组的形式在我国西北变幻出五个都称作“斯坦”的民族国家时,在我国引起的诧异和不解甚至不亚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本身。直到20多年过去后,我们仍常常遇到将中亚五国国名张冠李戴的尴尬。由于缺少迫切感而导致的认识投入不足,中亚这个对我国越来越重要的邻区仍然被几分神秘与晦涩笼罩着。

2015年参加了《世界知识》杂志编辑部组织的一期题为“中亚,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封面话题讨论,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形象地概括出当前我国与中亚的文化距离,尽管参与讨论的孙壮志、孙力、昝涛等各位嘉宾均无愧为国内的中亚问题专家。四分之一世纪作为历史尺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尚显短暂,但是在这个时间里中亚与我国关系的发展却是此前几个世纪内所不曾有过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毗邻的中亚国家彻底解决了18、19世纪以来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3300多公里的边境线成为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近年,我国通过铁路和管道运输每年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上千万吨石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甚至香港等城市居民用上了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境内管道输送的天然气;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后,一向以“丝路民族”自豪的中亚各国做出强烈的回应。相形于快速发展的国家关系与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合作前景,我国对中亚地区的了解与研究亟需提速跟进。

虽然我国中亚学和中亚问题研究在这20多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一门泊来的“小众”学科演进成涉及外交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合作等诸多务实领域的政策研究,但它在我国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地区形势变化与国家关系发展促使政策研究领域在中亚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对这一区域的基础性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国际关系学界,与对其他大国和地区的研究相比,我国中亚学的团队建设和学科分工尚不完善。近两年,我国中亚研究阵容出现前所未有的扩大,中亚研究机构(或与中亚研究有关的学术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但按照学术活动的周期性规律,这尚不意味着累累硕果在即。因此,本书不奢望能够填补什么空白,但愿能在这个周期里成为一块承上启下的路砖。

该书由“中亚”学术概念产生和变迁的地缘政治内涵入手,汲取中外大家的学养,从16世纪初帖木儿帝国分裂后乌兹别克、哈萨克等中亚近现代民族崛起开始,阐述并分析了域内外力量共同塑造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脉络。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沙皇俄国逐步征服中亚至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各民族国家政权的独立和巩固,在这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段里,从地区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要素中,尝试提炼出对认识中亚地缘政治特性和走向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一来为我国中亚学添砖加瓦,二来以此向学界前辈和同行致敬。

猜你喜欢
中亚世纪民族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我们的民族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多元民族
中亚速览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