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志
2016年5月,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英国参加国际防务与安全论坛会议时公开表示,美国正以2016年为“试验年”,寻求通过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提升美军的作战能力,为确保美国今后25年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就在今年3月,沃克曾宣布美国将在2017财年投入120亿~150亿美元支持“第三次抵消战略”。
何为“抵消战略”?美国新提出的计划为何是“第三次”?又是针对谁、服务于何种目标?将会对全球军事安全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为“抵消战略”
“抵消战略”曾是美国冷战时期为遏制苏联而专门提出的军事发展计划,旨在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尤其是技术优势来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最终达到在军备竞赛中削弱、战胜对手的目标。
美国早年采取过两次“抵消战略”。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核心内容在于通过优先发展核武器及相关投送能力,抵消苏军的人力优势。然而,随着苏联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实现针对美国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这次“抵消战略”宣告失效。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依靠在军工领域的技术优势,以质量对抗数量,不仅成功阻挡了苏联向西欧扩张势力范围,还借机实现了美军领导指挥体制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恐军事行动,耗资巨大,且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国防预算削减,导致整体军事优势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俄罗斯、中国利用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复兴或崛起,成为美国眼中有潜力挑战其主导地位的两大主要军事强国。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借鉴前两次抵消战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2014年8月5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强调美国应在延续冷战时期运用技术优势消解对手数量优势的战略竞争思维的同时,不断更新军事变革和作战模式,积极应对俄罗斯复兴和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
2014年10月27日,五角大楼背景的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发布了题为《迈向新抵消战略:利用美国的长期优势恢复美国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报告,对新“抵消战略”的基本内涵、整体构想和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标志着“第三次抵消战略”正式出台。
寻求绝对优势地位
美国军方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改变竞技规则”,通过运用非对称手段对俄、中在部分领域正在获得的相对优势实施精准对冲,维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
2014年9月3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国防创新日”讲话中指出,要构建“以技术为中心”的创新观念,实现技术研发、采购和运用的系列创新。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研究部主任肖恩·布利姆雷在国会众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当前美国与俄中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军事技术优势竞争”,美国必须保持在无人作战、远程空中作战、隐形空中作战、水下战、复杂系统工程集成和运用等五大核心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此,美国将重点发展微电子导航系统、“蜂群式”无人作战平台、母舰式“武库机”和电磁轨道炮等新概念武器,优先发展网空、太空等信息化作战力量,积极推动各类情报手段、监视平台和侦察技术的无缝融合,形成“高低搭配、全域覆盖、分散部署、互为支撑”的一体化的“全球监视—打击网络”,以牢牢掌控全球军事竞争的方向、速度和节奏,保持和扩大与俄中的技术“代差”优势。
虽然“第三次抵消战略”在本质上采取的仍是非对称抵消手段,但在思维上有了新变化,即改变过去针对苏联的以直接攻击威慑和传统联合作战行动为主的“简单粗暴”式威慑战略,转向“拒止威慑”和“惩罚威慑”并举,构建新型复合式的威慑战略。其中,“拒止威慑”强调美军应具备强有力的全球反应能力,发展能够快速重新部署并长时间运作的海上平台和远程空军,减少对驻扎在对手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地面部队的依赖。“惩罚式威慑”则要求美军有能力和意愿来发现并摧毁具有较高价值的目标,而不管该目标身处何地,防御程度如何。可以这样讲,新的“抵消战略”旨在重点发展促使对手知难而退的能力,通过威胁使用“非对称报复性打击”增加对手发动战争的代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016年5月13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克(左二)与波兰军政高官共同出席反导系统基站动工仪式。
“第三次抵消战略”是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速推进“亚太再平衡”的背景下提出的。美军海军部前副部长、现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马丁纳吉认为,虽然美国正面临诸多安全挑战,但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军力拓展才是主要威胁,因此应把中国及其“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建设作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标靶。为此,美国高度重视与亚太地区盟友伙伴的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构建灵活多样、梯次搭配并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安全同盟体系。不过,“第三次抵消战略”更强调提升保护盟国的能力。在此方面,美国正积极强化在太平洋的三条岛链上部署态势,通过优化驻日韩美军前沿配置、扩建关岛基地、加强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联合基地建设等举措,提升针对俄中的三线立体支援能力,特别是要在整体威慑框架失效的情况下,通过快速打击来阻止俄中一旦可能的军事行动,减少区域盟友蒙受的损失。
一脉相承中凸显新特点
“抵消战略”代表着美国追求权力垄断的竞争方式,体现了美军战略与军事革命思想的精髓。美国三次“抵消战略”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突出技术创新、谋求长期竞争优势。但同前两次相比,“第三次抵消战略”具有三个新的特点。
首先,战略目标多样化。前两次“抵消战略”都明确以苏联为对手,而这一次战略对手不够明确和清晰。美国与俄中之间均是对抗与合作并存,敌友界限模糊。此外,同冷战时期相比,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源更加多元,除传统大国竞争外,还有地区热点、恐怖主义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它们也对“抵消战略”有着复杂的影响。
其次,更加强调战略预置。美国在提出前两次“抵消战略”时,其与苏联的军力对比并不占优甚至略处下风。而目前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都比俄中两国拥有优势,但仍未雨绸缪,着眼于追求未来竞争的战略主动权,将两国视为假想敌,充分体现了美国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追求绝对安全的执念。
最后,涉及领域更加广泛。美国发起“第三次抵消战略”,也有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新一轮国防体制改革的深层次考虑。从战略体系角度看,“第三次抵消战略”实际上是在美国国家战略框架下,统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一种国防创新发展战略,比前两次“抵消战略”涉及的领域要广泛得多。这个战略要求以应对俄中“混合战争”威胁为指导,全面优化军种军力结构,适应多种任务需要,打造“全频谱”军队。作为抵消战略的核心文件,由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2014年11月15日签发的《国防创新倡议备忘录》中明文规定,美军将在领导人培养、军事技术研发、演训方法运用、作战构想开发和国防采购体制等领域实现创新,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三次抵消战略”针对中国的色彩十分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美国认为,中国军事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发展,将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构成严重威胁,挑战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美国希望通过开启“第三次抵消战略”,全面抵消中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安全影响力的增长,对中国实施“力量推回”。
美国近期加大了与中国的对抗力度,一再背离中美关系大局,在亚太地区生事滋事。在南海,对中国正常的岛礁建设不断进行指责,除加强了针对中国的演习和监视活动外,还直接派出舰船进入中国南海岛礁附近海域,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宣示”。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登上在南海游弋的美军航母,向中国示威,其目的是,一方面保持地区局势适度紧张,以此向一些国家和地区渗透影响力,另一方面给中国造成军事压力,企图将中国拉入亚太地区军备竞赛中,尤其是拉入发展对美国实际威慑意义并不大的常规武器竞赛中,通过消耗中国的资源和精力,来抵消中国的相对优势。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深入和“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实施,未来几年内,美国采取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将会更多,强度可能更大,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很大压力,使亚太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并进一步加剧中美关系的安全困境。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南海区域日益频繁地开展军事行动,将增强中美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易导致双方发生局部范围内的摩擦和对抗。如果“第三次抵消战略”得到全面实施,美国将在亚太地区拥有更加灵活、隐蔽的作战手段和作战平台,在对华战略博弈中也将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但是,美国实施针对中国的“抵消战略”,无论是在手段策略还是盟友体系方面,都面临诸多掣肘因素。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不同,中美两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美国在与中国竞争对抗的同时,也在诸多全球和地区事务上离不开中国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只能进行艰难的平衡。美国无法在亚太地区建立像冷战时期的北约那样具有高度针对性和集团性的同盟体系。就美国在亚太的几个盟友来说,中国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没有谁愿意并且能够与中国全面对抗。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很难拼凑起对付中国的多边联盟,“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目前针对中国所实施的“抵消战略”,背后折射的实际上是美国某些最高决策者对其自身安全的不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崛起可能“挑战”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高度担心,想把中国拖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从而重蹈苏联的覆辙。中国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精准判断为基础,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综合运用不同策略来应对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新攻势,同时也紧紧抓住当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的契机,确保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不受过多影响。从总体上来看,由于中美关系的实质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博弈,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必然将在对抗与合作中曲折向前,并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战略博弈。
(作者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