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智明
后喻文化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孙智明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中,主要是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中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当前,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多样,可以说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后喻文化”时代。这对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这种新的变化,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1.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后喻文化”时代,每个人都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有人统计,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新浪微博一天发布的文章,比一个传统出版社一年出版的文字量还要多。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旧的知识很快过时,新的知识就像电子产品一样频繁的更新换代。
2.知识获得更加便捷。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通过电视、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特别是针对各类专题知识,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很快在网络上找到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答案。对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也不一定要请教老师或家长,在网上随便发个贴子,很快就会有热心人给出很多非常专业的解答。
3.文化反哺现象突出。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学者周晓虹创用“文化反哺”概念指代这种急速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由年轻一代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长辈的现象。当下,很多家庭中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在学校,学生虽然仍然接受教师的教导,但同时在许多方面能够对教师进行“文化反哺”,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话语权,在文化传承上表现出明显的“后喻文化”特征。有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文化反哺”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不常见的只有25.1%。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最基本特征。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传统社会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化身。但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任何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无法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相比。为此,学生中流传有一个段子:“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当教师所教的与学生获取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甚至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显然,低效率的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把它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有个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当人生遇到重大问题时,你最愿意向谁求助?结果63.3%的人首选同龄朋友,其次才是父母(46.2%),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其他的求助对象还包括网友(16.9%)、教师(15.6%)、领导(7.8%),可见教师再不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和权威。
2.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常常无所适从。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未来人类将会没有人愿意去读书,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我们自己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在网络上查找某方面资料的时候,却被其他有趣的信息所吸引,白白浪费很多时间。有时还会不由自主的逛逛论坛、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往往一看就是几小时。对于学生而言,更是把玩游戏、养宠物、社交聊天等当成头等大事,对网络上海量信息往往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网络上什么信息都有,虚拟世界诱惑多多,学生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不够,心性还不成熟,难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很容易受到诱惑走上邪路。
3.教室不再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当前,城镇家庭基本都有计算机,学生在家里上网也已经成为常态,各种网络学校、MOOC、微课等学习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拥有手机、ipad等移动网络终端,学生可以利用任何候车、坐车、等人等零碎时间学习。知识学习的物理空间已经大大扩展。
1.提高教师素质。“后喻文化”时代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如何提升能力素质?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应对“后喻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形势,不断提高知识总量、更新知识存量,努力建立一套系统、综合、随时更新的知识体系;二是树立泛在学习的意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成为时尚,教师要适应这种学习泛在化的趋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进行泛在学习,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和综合性;三是树立引导学习的意识,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等学到许多新知识,但其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并不会因此而水涨船高,教师在这方面依然拥有巨大优势。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点拨,尤其应把自己的成熟思维、缜密逻辑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批评意识,能够甄别和处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重构师生关系。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即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学生,现在有时会“反客为主”,充当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现“教师学生化,学生教师化”的现象。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坚持人格平等,彼此尊重。从我国古代直至近现代,教师始终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就知识经验而言,教师稳定的处于知识上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成为当然的知识权威,教师的言行被奉为圭臬;在师生关系上,人们极力强调与推崇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等既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个“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学生尊崇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后喻文化”时代,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思想观点和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与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践行教师的使命。其次要坚持民主合作,共同进步。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必须摈除师生之间功利性的因素和干扰,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才能实现师生的最优化发展。再次要坚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教师必须摒弃“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心理,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树立既是学生的导师、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新观念,高度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良好的心态放下架子恭听,并予以评判或吸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转变教学观念。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教师的角色会被学生自己、学生父母、因特网等所取代,迫使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首先是从知识传授转向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授受活动,教师是引导者,即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往哪儿发展,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发挥了。教师是促进者,是合作学习“平等中的首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教学应当代替以往以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讲授型教学。教师也是学习者。一个教师,面对50个学生,可能还有他们手中的50台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或手机。谁是权威?权威应该是最能虚怀若谷者,一个知识点会引起几十种引经据典的反驳和讨论,“一言堂”的课堂将永远被摒弃。其次是从技能训练转向情感体验。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教学过程更多的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而实现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双边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再次是从文本主义转向人文关怀。任何枯燥的说教都是事倍功半的。知识就是真理的时代已经远去。网络时代,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思想性,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真假、善恶,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时代以一种一步千里的节奏往前飞行,如果我们的教育依旧停留在“前喻文化”的观念上,势必会滞后于时代。现在的学校体制以及评价机制,使得学校总体还是处于前喻时代,老师们依旧可以凭着自己若干年前所拥有的一桶水,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诲人不倦。但是,知识的更新已经使得许多老师备感压力,很多老师已经处于焦虑与压力当中。因此,我们势必要考虑教育的深度和厚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