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魏义方 张志红
杨宜勇魏义方张志红
摘要:澳门是不同民族、阶层、文化等多种异质性因素汇聚的社会,其社会发展的诸多特殊性决定了澳门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多元性和复合性。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澳门社会矛盾也在持续演进和嬗变,并呈现出一些趋势性规律。当前澳门正处于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关系持续进行调整、社会治理面临变革性挑战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也呈现出不同于回归前的诸多新的特征。在把握澳门社会矛盾特征和规律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创新澳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澳门社会矛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澳门社会矛盾社会转型矛盾演进
魏义方,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张志红,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副教授、硕士。
一、引言
澳门主权回归以来,尤其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转型期的澳门社会矛盾也进入凸显期。当前,澳门社会格局与社会秩序新旧交替更迭,既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凸显时期,民众游行、集会等社会运动日益频繁。大陆以及澳门地区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为澳门特区)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与之相关问题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关于澳门面临的社会矛盾。谢四德(2007)认为劳动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劳资矛盾以及贫富差距扩大产生的贫富矛盾是当前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赵灵敏(2007)在当前澳门社会冲突现背景下探讨了澳门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基层大众未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劳工问题、反腐败等。潘冠瑾(2011)认为,近年来伴随澳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澳门社会结构、利益群体、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冲突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
关于澳门社会矛盾的形成机制。杨宜勇等(2009)认为澳门社会不和谐既有内部经济体系不稳定、民主法制不健全、多元文化、民生社会问题等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也受澳门回归、全球局势变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黎熙元(2010)剖析了澳门博彩业开放对澳门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指出博彩业开放改变了澳门社会利益格局,加大了本地人与外地人利益冲突,引发澳门社会转向多元冲突。此外,也有学者将治理方式的不适应作为澳门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蔡永君(2013)则指出回归后澳门市民大众公民行使公民权利、表达诉求的积极性更高,而传统社团的沟通中介和利益表达通道的作用与回归前相比明显淡化。陈震宇(2011)对当地澳门社会治理模式及演进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澳门社会重大矛盾问题归因为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和失灵。
关于澳门社会矛盾治理建议。林瑞光(2010)针对澳门特区政府当前治理能力存在的不足,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偏弱、民生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经济调适能力不足等,建议推进公共行政改革、健全财政体制、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等提升特区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朱孔武(2010)对回归以来民主治理“澳门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互动,提升公众社会治理参与程度,发挥民间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娄胜华(2014)认为应从增加管治结构开放度、拓展民众政策参与渠道、推进社团组织变革等方面入手,改善和优化澳门社会治理结构,更有效发挥澳门参与式合作型治理体制功能。
已有文献对澳门社会主要矛盾的现象、成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对回归前后不同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和比较分析还相对不足。澳门社会矛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回归以来的澳门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回归前的新变化和新特征,需要因地制宜加以系统分析。本研究对澳门社会主要矛盾演进加以剖析,系统梳理澳门在不同发展时期,尤其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表现形式、主要特点、产生原因,探究澳门社会矛盾在发展变化中所呈现出的趋势性规律,以期在当前澳门社会关系持续进行调整、社会治理面临变革性挑战的关键转型时期,对提高特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责任、公信、回应型特区政府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澳门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分析
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澳门的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并呈现出不同于回归前的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回归前,澳门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葡人与华人的矛盾、穷人与富人的矛盾、劳资矛盾等方面;1999年澳门主权回归之后,澳门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葡人与华人的矛盾日渐被澳门人与外来人(外劳和游客)的矛盾所替代,贫富差距的扩大深化了穷人与富人的矛盾,社会结构分化、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劳资矛盾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1.澳门人与外来人矛盾凸显
澳门特区成立以来,澳门人与外来人矛盾逐渐凸显。这既包括澳门人与外来劳工之间的矛盾,也包括澳门人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矛盾。随着澳门回归,澳门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尤其是《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及港澳自由行等促进澳门与内地经济贸易来往的措施实施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澳门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关联也逐渐加大,两地贸易、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这既包括特殊经济结构和资源特征下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也包括数量庞大的内地游客,澳门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涌入日渐显著。
从澳门游客构成来看,2003年自由行实施以来,内地游客激增,澳门经济局相关数据显示,2003—2005年内地赴澳旅客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8%,占澳门入境游客总数比重分别为48%、57%、56%,内地取代了香港成为澳门游客最大客源。大量外地游客与澳门当地人之间矛盾冲突也随之显现,如2007年内地旅行团黑沙滩冲突事件。
随着澳门旅游博彩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澳门本地劳动力资源有限,回归以来,澳门劳动力紧缺现象凸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输入外来劳动力持续增加。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回归以来,伴随移民人口的快速增加,澳门人口增长了近40%,其中大部分为外劳人口;仅2013年澳门输入的外地雇员数量就同比增长了24.7%,截至2013年,外劳人口占澳门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37%。外劳数量的激增则引发了澳门当地劳动力的强烈不满,要求政府停止输入外劳、优先考虑本地就业等游行此起彼伏,尤其是2006年以来,外劳问题成为历次澳门“五一”大游行的重要议题之一(如表1所示),由此引发冲突事件也时有发生。
表1澳门回归以来主要游行相关情况
年份参与者或组织人削减外劳贫富悬殊保民生其他2000五一游行失业工人√2006五一游行多社团联合√回归日游行工会团体√√2007五一游行劳工团体√√√十一游行工会、职工联盟√√√回归日游行民生协进会√√2008五一游行市民自发√√√回归日游行民众√√2010五一游行澳门青年、劳工√√2011五一游行澳门青年、教师、劳工√√√2012五一游行澳门青年、传媒组织、劳工团体√√√2014回归日游行民众√√五一游行博彩业工会和从业员、澳门青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新闻报导整理而得。
2.穷人与富人矛盾深化
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也更加严重。2002年博彩业改革以来,博彩业占澳门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回归前不足25%快速增加到近年来近50%,形成“一业”独大的格局。普通民众收入增长水平远不及地区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此外,受通货膨胀以及澳门房价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澳门收入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日渐凸显。从基尼系数来看,澳门基尼系数由回归前90年代初期的0.41增加到21世纪初期的0.45,并有持续升高趋势。贫富差距问题也成为澳门民众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与回归前相比,穷人与富人的矛盾也进一步深化。澳门居民综合素质调查显示,贫富悬殊是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得分较高的选项。近年来“五一”“十一”大游行中,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也成为游行民众的重要诉求。
3.劳资矛盾日益复杂化、多元化
澳门本地劳动力与资方之间的劳资矛盾在回归以来,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受激增外地劳动力的影响,本地劳工就业机会、薪资水平等切身利益冲突加大,而经济快速发展下,资方通过输入外劳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并降低用工成本,使得劳资双方矛盾进一步扩大。回归后澳门劳资矛盾的升级也可从游行活动中得以体现,自2000年“五一”大游行呼吁反对外劳、要求加强保障劳工权益以来,“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年度惯例。与回归前劳资矛盾冲突多通过劳方和资方直接协商解决所不同,回归后劳工对劳资矛盾的诉求则直接面向政府,外化形式也更加激烈,参与者规模更加庞大,纠纷冲突的频率也更加频繁,利益诉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趋势性规律
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澳门社会矛盾也在持续演进和嬗变,并呈现出一些趋势性规律。澳门社会矛盾的演进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息息相关。
首先,随着政治体制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由族群间矛盾转向人民内部矛盾。澳门回归以前,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澳门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为葡人群体和华人群体二者之间的管治矛盾。随着澳门殖民管治的终结,族群矛盾演变为人民内部矛盾。澳门主权回归以来,澳门政治体制发生了相应转变,澳门特区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民主制度稳步发展,广大澳门同胞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同族群之间的不同等地位的消失也伴随着族群间矛盾的削弱。这一时期,澳门人与外地人、穷人与富人以及劳资矛盾等人民内部矛盾取代葡人与华人矛盾,成为当前澳门社会主要矛盾。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矛盾日渐多元化、复合化。随着澳门经济发展,社会利益主体开始由单一化到多元化转变,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复合化的特征。回归前,澳门社会矛盾往往仅关系到单个群体或少数几个群体,比如贫富矛盾更多集中在穷人群体和富人群体之间,劳资矛盾集中在本地劳工和用工企业之间;社会矛盾主体多集中在社会底层民众和边缘人群。回归后,澳门社会矛盾多元化、复合化特征显著,社会诉求不仅包括外劳、贫富差距等经济问题,也包括住房等民生问题,还包括反贪污、民主权力等涉及多个群体的社会矛盾问题,社会利益矛盾关联复杂化;社会矛盾的主体也不仅仅局限于底层民众,而是逐渐扩大到了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在内的中层民众。
最后,随着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表达方式日趋激烈。当前澳门社会转型期,澳门社会结构随着政治体制的改变也发生了变化,澳门民众政治参与意向出现了显著的提升,民众过去主要通过社团来间接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变为直接向政府表达。传统的社团矛盾冲突的和谐协调解决处理方式,也逐渐被直接表达利益诉求的街头抗议、游行示威、静坐集会等更加激烈的方式而取代。
三、社会转型期澳门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转型新旧秩序交替
随着澳门主权回归,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等政策的实施下,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变,澳门社会格局与社会秩序进入新旧交替更迭期,“传统”和“现代”交错并存,新的价值观念和旧的价值取向碰撞冲突,原有的社会角色重新塑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和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交错并存,原有社会稳定局面面临诸多挑战。澳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面临新旧秩序交替下激烈社会冲击和剧烈社会变革,是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二)社会关系结构变动
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后,澳门主权和治权回归统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回归后澳门政社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相应变化,这也是转型期澳门社会矛盾演变的又一重要因素。
从政社结构的变动来看,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原则下,澳门居民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快速提升、政治参与的机会和途径迅速增加,打破了基层民众长期排除在政府管治领域之外的局面,回归前的“双层二元”政社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随着政社结构的这一转变,殖民时期特殊政社结构下的族群矛盾随之淡化消解,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矛盾也相应产生。
从阶层结构的变动来看,一方面,随着回归以来澳门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包括教师、医生、企业管理者、工程师等在内的澳门本土中产阶层逐渐形成并加速成长起来。中产阶层的崛起,打破了回归前澳门社会固化的上层葡人华商和底层华人民众这一上下阶层结构,澳门阶层结构转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回归以来,澳门人口结构也出现了变动。首先,规模日益增加的移民群体中,不仅只有技能水平不高的普通劳工,也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包括投资移民*澳门1995年颁布《澳门投资居留法》(1999年修订),开始实施投资移民政策,2005年被《澳门投资者、管理人员及具特别资格技术人员居留制度》取代,投资移民申请2007年4月4日停止受理。和技术移民等高素质人力资源。其次,以内地游客为主体的大规模流动人口,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这一时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阶层结构的多元复杂化,也是社会转型期澳门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三)利益格局变动
回归以来,澳门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时期作为管治者的葡人和被管治者的华人群体之间的利益对立冲突随着澳门治理主体的转变而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博彩业开放以及自由行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以来,澳门经济的飞速增长,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经济发展成果未能公平合理的惠及全部居民,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内部深层次矛盾也随之凸显。
(四)利益诉求多元化
社会转型期澳门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也是推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演变的又一根本因素。利益诉求多元化,一方面,体现在利益诉求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利益诉求的方式上。从利益诉求包含的内容方面来看,回归以来,澳门社会利益诉求内容日渐多元化,既有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也有反腐倡廉、维护权益等民主问题。从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来看,回归以来,澳门社会利益诉求多元管道表达的趋势日渐显著,民众不仅局限于通过社团间接表达利益诉求,直接与政府进行沟通的意愿更加强烈,如通过签名请愿、游行示威、街头抗议、网络参政议政等,直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五)社会治理不足
当前,澳门社会治理水平的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利益冲突难以及时缓解消除,也是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尽管澳门特区政府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治理改革,施政重点逐渐由经济领域更多的转向社会民生领域,但由于回归前澳葡政府在“无为而治”下并未奠定很好的治理基础,且特区政府成立时间还相对较短,积累的社会治理相关经验还不充裕。当前,与特区民众的要求以及澳门社会的期盼相比,澳门特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四、澳门社会矛盾的主要影响
(一)社会稳定影响
当前社会转型期,澳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半开放向全球化发展,不同精神文化和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矛盾的愈加复杂化和尖锐化,引发并激化了社会公众当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意识。由社会矛盾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侵蚀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冲击着澳门长期以来移民文化中的和谐共融局面。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以游行示威等社会运动的外化形式而表现出来,且日渐频发,社会冲突激烈程度也逐渐加大,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更加显著。
(二)经济影响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利益冲突进而造成社会矛盾的产生,例如澳门当前经济结构中博彩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就业结构失衡、外劳输入冲突等社会问题,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与此同时,社会矛盾的凸显、社会风险的增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澳门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劳资矛盾为例,劳工阶层与工商阶层劳资双方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反对外劳输入以免影响本地就业和呼吁更多输入外劳以缓解人力短缺的矛盾冲突较为激烈。劳动关系失衡、劳资关系恶化也成为影响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社会心理影响
澳门社会转型期,新旧社会秩序交替,各种类型社会矛盾的凸显,将冲击原有社会格局和传统价值体系,对公众社会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澳门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看法与态度方面。尽管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在共同推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澳门人与外来人之间日益高涨的对立冲突下,二者之间的社会矛盾也悄然影响了民众的社会心理。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澳门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负面评价逐渐增加,2005年40%被调查者认为来澳居民人口逐步增加产生的坏处更多,到2007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60%。
(四)政府认同影响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如不能及时化解、并有效治理,自然会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澳门主权回归以来,尤其是2002年澳门博彩业赌权开放、2003年自由行开放以来,博彩业务和入境旅游迅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贫富矛盾、澳门人与外来人冲突、劳资对立等社会矛盾日益升级增多,澳门民众对特区政府的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图1 1999—2006年澳门民众对特区政府整体满意情况资料来源: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民意调查研究,相关数据转引自娄胜华、潘冠瑾、林媛:《新秩序:澳门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从澳门民众对特区政府满意度变化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回归以来,澳门民众对特区政府的支持度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对特区政府的整体满意度在2004年达到最高,有近76%受访民众表示满意,而这一比例到2006年已下降至53%。具体地,在对特区政府改善民生方面的满意度上,如图2所示,也同样体现了这一趋势,且对政府改善民生满意程度明显低于对政府整体的满意程度,对政府改善民生方面的表现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远高于对整体表现的不满意比例。
图2 1999—2006年澳门民众对特区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满意情况资料来源: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民意调查研究,相关数据转引自娄胜华、潘冠瑾、林媛:《新秩序:澳门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五、小结和政策建议
在澳门诸多特殊性、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下,随着回归以来特区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澳门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演变。具体而言,葡人与华人的矛盾逐渐被澳门人与外来人的矛盾所替代,穷人与富人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劳资矛盾则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结合澳门发展变化以及诸多特殊性,在把握澳门社会矛盾特征和规律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创新澳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澳门社会矛盾的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社会矛盾的分类处理机制。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澳门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社会矛盾外化形式和性质特点差异显著,应与时俱进、因势治理,把握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时制宜地处理社会矛盾。依据不同社会矛盾和纠纷性质以及发展演变逻辑,按照社会矛盾的性质、根源、强度等标准建立相应的分类化解矛盾纠纷的处理机制。总结以往矛盾调处经验教训,探索建立健全包括调解、决策咨询、仲裁、行政手段等工具箱在内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切实根据社会矛盾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对策。标本兼治,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民生问题是当前影响澳门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众切身利益,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是健全矛盾诉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多元化是澳门社会矛盾演进的重要因素,有效防范和化解当前澳门社会矛盾离不开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完善。发挥协会、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引导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搭建沟通对话平台。完善决策咨询等制度,增强公众的公共政策事务参与度,畅通互联网、自媒体等公众参与渠道,开展重大民生事项民意调查、民意检测,为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提供平台空间。建立规范化的回应机制,及时将反映的矛盾加以化解调处。
三是完善多元化治理机制。以社团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在澳门社会矛盾治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澳门社会运行的关键单元。有效防范和化解澳门社会矛盾还应多元联动、促进善治,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支持社团和公民参与,完善多元化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矛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时期澳门社会治理的完善,要求特区政府积极探索,发挥社团等社会组织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新的趋势,稳步推进澳门公共行政改革,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与界限,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矛盾治理机制。进一步规范社团组织制度,为社团规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培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热情,提升参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四德:《制度创新与澳门经济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杨宜勇、周帅、王胜伟:《澳门如何建设包容共济的和谐社会》,《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9年。
3.潘冠瑾:《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娄胜华:《回归后澳门社会结构的变动与治理方式调整》,《港澳研究》2014年第2期。
5.黎熙元:《澳门博彩业开放与澳门社会结构变动》,《当代港澳研究》2010年第2期。
6.赵灵敏:《澳门国际化遭遇治理瓶颈》,《南风窗》2007年第6期。
7.林瑞光:《澳门特区政府治理研究》,《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朱孔武:《行政主导与澳门民主治理模式》,《当代港澳研究》2010年第1期。
9.陈震宇:《现代澳门社会治理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娄胜华、潘冠瑾、林媛:《新秩序:澳门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蔡永君:《回归后澳门治理精英的来源、特征及其与大众关系的演变》,《当代港澳研究》2013年第3期。
12.钟庭耀、马嘉莉、李博仪:《港澳两地回归前民情比较》,《澳门2000》,澳门基金会2000年。
13.马志达:《论葡澳时期澳门社会治理的法团主义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4.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就业调查(2013年第4季)》,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14年。
责任编辑:沈家文
作者简介: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区 域 经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