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长100厘米,宽50厘米,丝帛质地,是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画。此帛画分为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足以说明华佗的“五禽戏”是由导引图演变而来。
这幅导引图还曾经伴随着新中国总理周恩来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当时周总理身患癌症,夫人邓颖超听说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能够强身健体,于是就让专家们临摹了一份,悬挂在总理病房的墙壁上,希望总理根据图示练习导引术,增强抵抗力,但由于总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导引术已经无力回天。
但周总理曾经特别交待,等研究出成果之后,要公布于众,如果有条件,在机关、团体特别是广大农村推广,让我们的老百姓都有机会亲自体验一下。可见,一代伟人周总理在临终前惦记着的还是人民啊!
现在,马王堆导引术越来越受到医学家、体育学家的重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西方现代的医疗体操实际上是从中国早期的体操传入欧洲演变而成的,所以,西方学者称呼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
帛书、竹木简:医学上的最早文献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和竹木简里藏着多少秘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地位又如何?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简》一书中已经给出答案。单从墨迹来看,帛书是以篆书为主体结构,简书纯为隶书结构,书法古朴精美,具有较高的造诣。
不仅如此,帛书和竹木简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其中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个方面,如《老子》、《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亦相当于一个“地下私人图书馆”。这些帛书和竹木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此古墓中共出土了医书14种。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五张帛和200支竹木简(其中木简10支)上,出土时已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经拼缀修复与辨识研究,估计总字数约有3万字左右,可辨识字数约有23000字左右。
其中,帛书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以上5种合为一卷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以上3种合为一卷帛书),《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以上3种各为一卷帛书)。上述11种医书中,《阴阳十一脉灸经》有两本,文字基本相同,故帛书医书实为10种。
竹木简医书共有4种,其中竹简医书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3种,木简医书有《杂禁方》1种。据考证,此批书最早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最晚为秦汉之际。其内容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典籍更为原始和古朴,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献。它们的出土,不仅填补了中国医学史的空白,而且对研究西汉以前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由于汉代求仙思想盛行,养生之风在社会各阶层蔓延,帛书上便记载了不少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的方法,甚至是优生优育、注重胎教的理念。其中在《养生方》中有一养颜方,即每天早晨空腹服酒鸡蛋,连吃21天,可以精神振奋、容颜秀美,这种方法至今还在延用。
帛书《胎产书》中有古人极为严格的安胎待产理念,与现代人的胎教不谋而合,帛书中提出,怀孕第一个月饮食要精美,不要食辛辣腥臭之物;怀孕第二个月要安静少动,这些认识与现代孕育观相吻合;怀孕第三个月是关键,胎儿在成长,受母体和外界的影响很大,在这个时期孕妇要多见仪表端庄的君子和王公大人,使自己精神愉悦,避免接触奇形怪状的人,以免产生负面情绪。有的专家认为,这如同今天我们流行的“胎教”,是迄今所看到的现存医学文献中较早关于胎教的记载。
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出土文献保留了较古时代的原貌,既没有传世文献屡经传抄刊刻造成的讹误,更没有后人有意增删改写的弊端,使得此批文献更真实可靠,有利于后人利用这些原始医学文献对传世的古医籍进行校勘,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不少内容同《灵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出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后者古医籍中因传世较远而造成的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