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斌+张娜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在打赢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战中,赓续“工匠精神”就是对“学”与“做”最直接的检验。
赓续“工匠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勤勉敬业。工匠精神是灵性、悟性、心性的水乳交融,说到底,就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工匠精神的传统,曾产生过引领世界的“四大发明”。在传统文化里匠人精神俯拾皆是,且不说鲁班的精巧、发明与创造,就连欧阳修故事里的“卖油翁”也都不一般,一番“惟手熟尔”。一个宰牛的庖丁,却宰出了“游刃有余”,宰出了“踌躇满志”,令人不禁叫绝。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和同事们不懈攻关四十余载,赢得世界认可。不谈“敬业”就莫谈“工匠精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既然选择了某一岗位就应该立足岗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也就是说,每一个有为的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服务质量品牌。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干部干不干、为不为都在群众眼中,干部是否具有追求卓越一心为民意识、崇尚甘当人民公仆的情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工匠”的担当,在工作上写实爱岗敬业,绘出精彩的服务画卷。
赓续“工匠精神”彰显党员干部执着追求。持之以恒专注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于干部成长进步也极为重要。特别是当前个别干部为官不为、得过且过,心浮气躁、攀比虚荣,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干部的精神本源上提“工匠精神”也正适其时。党员干部具备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这一“工匠精神”的精神本源,才会在“干一行、爱一行”中“乐一行、精一行”,才会对工作岗位上心、对服务质量上位,在立足岗位的基础上谋一事成一事,形成一种引领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对于干部而言,在“居位谋政”上则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心态,必须具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方能保证在工作岗位上追求服务质量的精益求精。应当看到,在我们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中,有许多优秀干部用生命践行着“工匠精神”,像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毛丰美、李保国等便是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工匠精神”的典范,更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楷模。
赓续“工匠精神”体现党员干部严实作风。“共产党最讲认真”,这是经受了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在某些地方,受错误的发展观的影响,个别干部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一心想通过搞大项目、大活动,引人注目,博得喝彩,结果留下诸多发展后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实实在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另一方面要踏踏实实,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一步一个脚印。毛丰美扎根大梨树村奉献30多年,硬是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美丽如画的“花果山”,没有“干”字精神,就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人民检验的业绩。
赓续“工匠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坚守本真。长期以来,干部这种职业常常被“超稳定”“特权”等光环所裹挟。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强力施行,不少人尤其是基层干部时常感慨“为官难为”,加之物质上、享受上的一些限制,使个别干部定力消减、劲头衰退。培养“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的大国工匠心态,培育“一生择一事”的大国工匠精神十分必要。人生在世,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役物而不为物役,才能抵御名誉、金钱、地位的诱惑,保持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行不谋私利、言不徇私情、待人公道正派、做事按章秉法,方能做到遇变不惊、处之泰然。
赓续“工匠精神”凸显党员干部创新热情。“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不断吸收最新的技术、理念与科技成果,方能创造出最新成果,立于不败之地。科学家袁隆平埋首在枯燥乏味的田垄中,从青丝到白发,呕心沥血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创新之路历来坎坷、充满艰辛。创新之举,若耐不住“十年寒窗苦”,很难等到“金榜题名时”。这种“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勤于钻研、不惧挫折、敢为人先,面对当前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在工作机制、载体和方法上努力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