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增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共产党人的忠诚,是建立在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坚定信念基础上的忠诚。这种忠诚是人世间最虔诚、最执着、最经得起考验的忠诚,更是共产党人把个体生命、价值追求与党的崇高事业、奋斗目标高度融合的忠诚。
忠诚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魂、奋斗之魂、事业之魂。对党忠诚,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始终不渝的第一信仰、第一标准、第一追求。如果没有了这个信仰,失去了这个标准,远离了这个追求,忠诚就不再是至真无声的信念,忠诚就不再是至恒无尽的坚守,忠诚就不再是至广无垠的奉献。从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共产党人忠诚的品质从未改变、忠诚的脊梁从未坍塌。正是笃定了这样钢铁般的忠诚,中国革命之花才那样的绚烂、中国建设之花才那样的壮丽、中国改革之花才那样的姹紫嫣红。
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对党绝对忠诚是根本政治要求,是根本政治考验,更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道根本“大考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对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忠诚,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必须坚持信仰定力的一以贯之。“我一生为党工作,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党,现在生命快到尽头,但我死而无憾。”这是曾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张文彬在国民党狱中的忠诚呐喊。正是高擎这种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的忠诚旗帜,张文彬才能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威逼利诱嗤之以鼻、凛然痛斥,最后以嘶哑的声音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坚持信仰定力的一以贯之,就是坚持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紧密相连,就是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惜党的形象和威望。
对党“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必须坚持真理定力的一以贯之。1930年8月27日,共产党员裘古怀在临刑前的几分钟,有感于“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于是奋笔写下了给中国共产党和同志们的遗书,饱含深情地用“满意”和“遗憾”来诠释自己对忠诚的理解:“我满意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裘古怀的“满意”,道出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至忠至诚,而他的“遗憾”更是一个革命者对党的未竟事业的无限憧憬。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对党高度信赖,做到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热爱党,就要在党言党。拥护党,就要在党护党。永远跟党走,就要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在党强党。在党言党才有对党的归属感,在党护党才有对党的责任感,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在党强党才有对党的使命感、献身感。在党必须言党、护党、为党、兴党、强党,这是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不把自己对党忠诚的责任当作装饰门面的招牌,只有那些变节者才常常摆出一副表面“虔诚”实则背叛的嘴脸。“有谁对党不敬,我会同他拼命”,这是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所谓的“忠诚誓言”。在这种道貌岸然的表演背后,收受贿赂2000余万元的铁证,就是对他一面高谈绝对忠诚、一面抛弃信仰信念的无情讽刺。
我们党越是长期执政,越是面临着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危险就是一道道“考题”,而在这些“考题”中最根本的“大考”还是对党绝对忠诚这道“试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共产党人做到对理想信念的“虔诚而执着”,就必须“心中有党”;共产党人做到对党的纲领和宗旨的“至信而深厚”,就必须“心中有责”。党员干部只有“心中有党”“心中有责”,才能永远答好对党绝对忠诚这道根本“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