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土地,他们变成动物或神灵
怪异的动物头套、五颜六色的羽毛、废弃的贝壳、夸张的珠宝和彩绳……照片中的人物都伪装在层层叠叠的装饰之下,造型各异,充满了猎奇和荒诞。事实上,这些充满了想象力的造型并不是什么前卫艺术,而是摄影师菲莉斯·葛兰博(Phyllis Galembo)女士这几年一直拍摄的主题—“伪装人”。
美国的艺术家以及人类学家葛兰博,从1980年代开始,在中非、西非、加勒比地区等拍摄土著文化,记录当地的生活风貌、传统仪式及宗教礼仪风俗。近几年来,她更是深入到中南美洲的偏远村庄和非洲的部落,拍摄了大量戴着面具、穿着“特殊服装”的当地居民。他们大多数是部落舞者,也有猎人团体和本地巫师,还有国王、首领等。
在她眼里,面具除了代表某些宗教的图腾,更表现了当地居民原始的创造力。比如在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在节日期间的游行活动中,游行者会把自己装扮成牛头人的样子。葛兰博曾说,非洲就是一块有着无限想象力和豐富文化的土地。而十几年来她一直把镜头对准这里的人们,因为“他们色彩斑斓的穿着、直面苦难的尊严和勇气”。
当地人普遍认为面具具有神力。戴着面具时,他们能够更加顺利地和祖先们进行对话。制作面具的材料也都很“普通”,杂草、废弃布料、动物的皮毛等,最初的创造力就体现在“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中。在狂欢节或其他特别的场合,他们在面具和奇装异服的“伪装”下表露出各色意象,他们扮演的不再是人类本身—贴近土地,他们变成动物,或者是神灵。
评论家说,在葛兰博的镜头下,“人们看到了人类与世界那种彼此连接,又相互隔离的矛盾关系”。人类很早就明白身外之物的重要性,而戴上面具、换上异装,人类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值得恐惧、值得尊重、需要重视的样子。“伪装”过后的他们通常带着一种超脱于自然的诡异和荒谬,但葛兰博忠于写实,作品很少后期处理。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即便有时会令人不适,但她就是要“让观者直视这种活的‘雕塑。”
葛兰博的作品被众多公共和私人艺术机构收藏,包括现代艺术馆(MOMA)、休斯顿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宝丽来公司等。而她相机中 “伪装人”身上的条纹和色彩更给时尚圈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她的摄影系列作品《面具与伪装(Maske)》,被著名设计师莎拉·伯顿(Sarah Burton)和其团队看中,成为其品牌McQ Alexander McQueen 2016 秋冬男装的灵感之一。 (文|杨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