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马春英 李志超
我国互联网审计发展问题研究
张杨马春英李志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审计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挑战和机遇都迫使审计模式的变化,也迫切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手段去面临挑战并发掘机遇。本文就信息技术时代对互联网审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揣测互联网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完善互联网审计的对策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审计;互联网审计;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作为21世纪初一项伟大发明,其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对于互联网而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审计的互联网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手段。互联网审计的产生可归纳为外在因素和内在需求两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迫切需要新型的审计思维、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手段;其次,传统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自身的发展中显示出了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审计范围狭小、效率低下以及审计工作不透明等也促使了互联网审计的发展。互联网审计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审计”模式,而是把互联网作为媒介和工具,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降低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一种有着互联网思维的审计模式。新的模式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平台思维、共享思维、服务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传统的审计仅提供单一化、标准化的审计信息,而互联网审计将逐步转变为提供有效信息的审计服务和管理服务。相比于传统审计,互联网审计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审计的审计目标范围广
由于互联网审计的具有的互联网思维,可清除传统审计中存在的信息封闭、地域限制等障碍,通过随时随地将个人、企业和世界都连接在了一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形态。审计人员通过互联网可以很轻易同被审计单位发生联系,也可以与被审计单位发生经济业务的客户、企业、银行、政府取得联系并获取审查原始凭据和有效信息,从而加大了审计的目标范围,将审计的目标范围无限扩大至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2.互联网审计的效率高
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天生具备“开放性”,是提倡自由、共享、合作精神的一个平台,通过与工商、财政部门等监督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个人的连接,可以有效地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约束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导致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互联网全球性共享的优点,实时调取所需的数据资料,减少审计工作人员的外出取证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审计工作人员审计信息的价值和效率。
1.互联网审计的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现行的互联网审计是重实务而轻理论,关于互联网审计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重实务”也仅仅体现在一部分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一些审计实务。互联网审计理论研究受现行的国家有关制度与政策的约束,主要强调的是只是监管的重要性,忽略了其他更多优点的服务职能。从1996年我国最早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至今也才20年时间,所以相关专家学者对新兴的互联网审计的理论研究热情并不高,也导致目前我国能熟练进行互联网审计的企业不多。
2.互联网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并以其特有的虚拟性、广泛性、实时性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虽然这些改变促进了审计效率的提升,但是也让审计工作面临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原来为传统审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再适合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联网审计。尽管互联网审计具有公开的可以接受公众监督的互联网思维,但是从国家层面或主管部门层面来看,并没有相关的准则制度来弥补已有的准则对互联网审计存在的不足,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审计违规人员或事件进行处罚的条例。
1.互联网审计趋向于高效率的审计服务
在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实行高效运作,同时也对审计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方式也会与时俱进。在传统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只会对被审计单位做事后的审计,审计过程中也没有对所有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查,而是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审计,这种数据有限的审计方式对于繁琐的生产和管理系统来说很难得出准确的审计结果。与传统审计的“过程导向型”相比,互联网审计“结果导向型”理念更为现代化,科学化。由于互联网将所有有经济业务来往的单位相连接,互联网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审计数据,审计的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对于促进审计预警机制建立、实现审计关口前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审计“全方位覆盖”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会让互联网审计的效率性和规范性进一步的提高。
2.互联网审计趋向于个性化的审计服务
传统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一般是提供单一的审计报告,由于其格式固定、内容简单、信息量较少,所以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审计中,审计行业的服务目标变得更为多样化,不仅为传统的企业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审计信息,还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审计信息,促进审计成果的应用,为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借力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帮助,建设一个共享的审计平台,实现各种审计信息的数字化和细分化,促进审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让审计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一方面经过对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相关性和规律性,有助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将审计结果进行系统化留存,将问题数据化并存封至系统中,用于计算或分析问题的发展趋势,以供被审计单位进行预警使用。
1.加大力度研发互联网审计的理论体系
任何实践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目前由于我国互联网审计主要运用于少数事业单位的实务操作,学术界和从业人员对理论知识这方面的不够重视,在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也不多。为了完善互联网审计,国家或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对互联网审计专业才人的培养,重点加大互联网审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力度,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事实也证明只有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这门学科才会有突破性的进步。
2.加强互联网审计人才的培养
受限于我国审计行业的起步时间较短,现在从事审计行业的大部分审计从业者的业务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与方法,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审计思维与方法去理解互联网审计。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大背景下,审计的数据量将会非常的庞大,如果抛弃了互联网审计的思维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会大大增加审计的风险。在互联网时代,庞大数量的数据都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中,只有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会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1]秦荣生.”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审计与鉴定,2016(01):84-88.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