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刘一凡
要让农业龙头企业腾飞
□《中国农资》记者 刘一凡
农业龙头企业与“三农”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具有“龙头”地位,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地位日益显著,作用越来越突出。那么,农业企业如何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怎样抓住机遇?怎样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供给侧改革?打造农业品牌还需要哪些助力?如何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给出了各自的妙招。
创新,是农业企业长远发展的绝对竞争力。在互联网时代,谁能利用好创新这个武器,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雄踞一方。适应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企业重视科技的力量,加大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打破资源约束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清华提出,建立一批农产品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入股农业企业;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及网络销售平台,整合现有线下渠道(O2O模式),引导农业企业与知名网络营运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依托农业生产基地、高铁高速路网等推进“淘宝镇(村)”和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将农业务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纳入工业园区劳工免费培训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建议利用“互联网+农业”进行农业资源整合,建立农业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和从事与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相关的电商服务体系,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
“国家现在提企业是科技研发主体,这说得太对了。不过,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研发主体,我觉得只有成规模的行业领头企业才更有实力。”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大教授、广东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董事长陈瑞爱认为,应打造产学研创新全链条,从机构、人才、平台、企业、市场五个环节衔接发力,使成果落地,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很努力,但实力较小、底子薄,对手又强大,我们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身利说,在全球竞争的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壮大本土现代农业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形成中国农业企业的“航母”。
“现在我国不少行业都有国际知名品牌,拿到国际上都数一数二,但农业还没有。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培育大型农业品牌企业。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加上企业之间强强联合,花五到十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农业占领制高点,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刘平均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则建议制定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规划。根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以“政府引导,协会统筹,企业主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对品牌目录中的农产品加强商标保护,建立侵权预警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对目录中的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形成品牌发展的监督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建议政府营造好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打造品牌。王中丙说:“地方要打造品牌,企业也要打造品牌,靠品牌来取胜,靠品牌来推动产业的创新。”王中丙表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主动打造本土品牌;在打造品牌过程中,政府要营造好的市场环境,支持鼓励企业打造品牌,为企业打造品牌提供条件。
融资难、融资贵是当下不少企业发展面临的“拦路虎”。随着粗放型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农业产业升级急需大量资本投入,然而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弱、生产周期长、回报率较低等因素让农业企业及农业发展普遍面临融资难瓶颈。
融资难制约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宋丰强表示,银行有限的资金往往投入市场回报率高、风险系数低的领域,导致生产周期长,市场回报率相对低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需求不能满足。而近几年来,生产资料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扬,进一步增加了龙头企业的经营成本。
宋丰强认为,想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应增加贷款贴息额度,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为企业寻求不同的融资方式,并打造若干农业上市企业,将产品质量好、品牌初具规模的农业企业,通过注资或股权置换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成农业集团公司,统一品牌和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贷款贴息额度,减轻企业负担,并制定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农业招商宣传力度,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效率等,把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新型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羽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振秋也呼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市。他表示,农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补贴,龙头企业的发展亟需资本市场支持,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市场变化多、困难多、机会多”的市场特征,变化就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更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需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把握机遇,突破创新,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手记
做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第一次跑全国两会,作为“三农”记者最深的感触,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关乎农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尤其关乎农资行业。
今年三大主粮价格下跌,粮贱伤农,尤其玉米价格揪着亿万农民的心,也揪着农资人的心。玉米卖不出去,农民就没钱买农资,现正值春耕用肥旺季,然而许多地方农资市场低迷,玉米主产区的东北春耕市场,农民观望情绪较浓,农资市场推迟启动。我国粮食“三高”,种植结构亟待调整,农产品竞争力亟待提升,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农资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两会上谈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必然直接影响农资企业产品结构和销量。改革在即,企业必须迅速对接新的市场环境、跟随需求创新产品、调整结构。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农民对农技需求大幅上升,企业的农技服务需要从传统的拼力度、拼覆盖转到适应农民新的种植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上。
同时,农资企业必须顺应形势,从土肥水抓起。耕地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农资必须行动在先。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再对化肥避之不及,而是强调肥料的适量、适时施用,响应国家化肥“零增长”号召。农资企业的生产重心需要由传统肥料向新型肥料转变,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为农资企业带来全新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产业链条逐渐拓展,使得农资企业更多地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对接,专用肥、农资电商、新型销售渠道等等使生产成本、种植风险进一步降低,也将直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东风已吹向大地,农资等涉农企业不仅要做参与者,更要做改革的推动者,攻坚克难,勇于担当,迎来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