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眼下正值广东春耕生产时节。为了了解基层农户今年的春耕情况,记者来到广东省内村镇的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种植情况和春耕难题。记者发现农民面临两大选择难题,一是种什么?二是用什么肥料。
在湛江市龙门镇的菜地里一片绿意盎然。村民李富华正从农用车里搬下一袋肥料拿到菜地里进行二次追肥,再过一个月就可以采收上市了。李富华对今年自家的西洋菜非常有信心,“现在的西洋菜能卖到4块钱一斤,早就有收购商跟我谈好了,第一茬装车拉走。”望着自信满满的李富华和这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地,记者很难想象李富华就在几个月前还为该种啥而发愁。
春节前,正是湛江辣椒收获的季节,一直徘徊在几毛钱一斤的价格却让李富华傻了眼。“一斤辣椒4毛钱不到,卖一车也不够吃顿中午饭,有的椒农甚至无人理睬,市场出现拒收。”李富华去年承包了30亩的辣椒地,本想趁这几年辣椒的行情好,大赚一笔,给自己添辆小汽车,没想到却因此赔了个精光,把过去几年种地赚的钱搭了进去。“现在地租也要800元钱,加上人工和农资投入,一斤辣椒要卖到1元钱以上才能回本,扔在地里又觉得可惜,可是春节前摘辣椒的人工费贵,摘下来就等于是赔钱。”李富华叹了口气说,“去年天气好,辣椒普遍高产,这些年,农民又都形成了跟风种植,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才导致了供大于求,反而椒贱伤农。”
今年,李富华在种植前谨慎了许多,有着经营头脑的他并没有急于播种,而是跑遍了湛江市内的各大市场了解蔬菜情况。据他了解,春节前同在湛江市内的徐闻县农贸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那里的蔬菜品种丰富,韭菜、西红柿、通心菜供不应求。因为品种齐全,选择机会多,前来进货的各地菜商也多,销路明显比其他地区的农贸市场好。在湛江地区走了一圈回来,李富华有了打算,他决定继续承包这30亩土地,只不过根据他走访的市场情况和各地的种植情况,选择种植叶菜类蔬菜来避免下一次收获季节的供求失衡。“再种两年叶菜,我就换种南瓜,经过去年的打击,未来我不会再做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以后每年我都要走访一下各地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应变,需要什么再种什么。”李富华自信满满地说,“如果前些年政府能够统一调控,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户忙了一年反而却赔钱了,那可是一滴滴的血汗钱呀!”
肇庆市金渡镇水稻种植户黄二在今年春耕期间遇到了问题。春节刚过,正是备肥烤田的时候。每年总有一批经销商带着新品种、老品牌的肥料产品下乡来做宣传,今年黄二的感受特别明显,跟着开了好几场农民肥料推广会,半个月下来,黄二显得有些茫然,“化肥品种越来越多,这到底是种地呢还是种化肥呀,就这么一个水稻,他说这个肥料水溶好,他说那个肥料效率高,又有说自己的肥料技术先进,农民选肥料还选不明白了。”黄二迷茫地告诉记者。不止黄二一个人,同村的农户都带着疑问,今年下乡开会的还都是国产肥料的品牌,这让用惯了进口肥的农民很不适应。
同村的黄达则是个敢于尝新的新一代农民,是村里最早使用机械收割和施用国产新型肥料的。去年,他在镇里零售商的宣传下,签订了不减产协议,试用某国产肥料。“广东的农民因为先入为主的因素更倾向于使用进口肥,质量确实好,但是现在国内肥料研发水平和国际相差不多,而且大多针对作物的养分需求在功能性的研发上下了大工夫。”零售商李彤耐心地给黄达讲解着,“同样的价格,国产肥料的功能性要强,进口肥的优势在于含量高、质量好,与之相比国产肥料就胜在专用性强,护根养地效果明显,现在农民种地讲究治根治本,肥料需求多样化,国产肥的需求度渐渐上来了。”
经过一年的试用,国产肥料给黄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春节前,刚好赶上寒潮,黄达地里的叶菜抗寒效果远超过其他人的,没有蔫枯现象,因为护根效果好,叶菜吸收养分也强,产量有所提升。“以前,同村人总说不用进口肥就是不会种地,我现在用自己的试验效果向他们证明,只要用得合理,国产肥的效果也同样明显,新产品要勇于尝试才能证明效果嘛!”黄达鼓励着说。
如今,黄达的种植地成了村里的示范田,在经销商的宣传下,黄二今年也签订了不减产协议,让自家的水稻用上了国产肥。“如果国产的东西质量也能达标,谁还会想用进口肥呀,用国产肥能节省很多呢,以后就要支持国产肥,用效果证明给农户。”黄二说道。
不再做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
——广东农村春耕见闻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