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宋志娇 苏月
荣辱不惊李德生访解放军报社原社长祝庭勋少将
记者/宋志娇 苏月
1971年至1974年间,祝庭勋担任李德生同志的秘书。弹指四年,祝庭勋对李老的最大印象是,他荣辱不惊,非常镇定。现在看来,一切事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涤荡,又彰显,可追寻,不萧条。与李老共事的岁月,正是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身居中央要职的李德生,又一次向党和人民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政治立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宠辱不惊的人生修养。
1973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使军区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经验,熟悉更多地区的情况,经毛主席、党中央决定,北京与沈阳、南京与广州、济南与武汉、福州与兰州八个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同志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从中央到沈阳,李德生同志在心理上并没有什么落差,而是结合当地实际,依然老老实实做好工作,宠辱不惊,不骄不躁,抓工作不放松。他带领军区党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的作战和设防原则,促进了东北战略区建设。他坚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狠抓部队军事训练和作风培养,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他提出了组建合成军和在东北西部地区组建守备区的重大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并付诸实践。他领导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组建了全军第一个激光模拟对抗营。他十分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抢险救灾,同东北三省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祝庭勋将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江青成为 中央文革小组 的副组长,与林彪集团又勾结又斗争。林彪叛国外逃,折戟沉沙。江青的目光转向李德生。李德生不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国务院业务组、军委办事组、中央组织宣传组(1970年11月)都有职务,在军队里,是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1年1月)。李德生处理林彪事件的能力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得到周恩来、叶剑英和各方面的支持。
江青是怎样施展伎俩 拉拢 李德生的呢?1972年12月21日,李德生从新疆回来。1972年阴历年的除夕,晚8时许,从来繁忙,今天格外安静的军委一号台电话铃声突然想起,打破除夕夜的寂静。一号台总机那熟悉的女接线员说:江青同志办公室杨秘书的电话。那边,杨秘书非常客气地说:江青同志要我打电话,请转告德生同志,江青同志给德生同志拜年。祝庭勋立即给李德生家里打电话,将这一内容直接报告给李德生,并且等着他如何给对方回话。李德生听了之后,只是答应一声:哦! 从他历来处理事情的习惯,祝庭勋知道,这件事到此就算办完了。他不会给你讲为什么,确实也不便讲为什么。
再讲一件事。还是1973年春末的一天,李德生偶犯感冒,在政治局开会时,服务员悄悄送了一次药,被江青发现了。江青显得格外关心地问道:德生同志,怎么了? 李德生没有想到,江青居然发现医生送药这么一件小事,只好回答说:有点感冒了,已经差不多好了。不想第二天收到一个普通的药瓶,里面原来的药片和外边的药签已经没有了,药瓶上面贴张白纸,用铅笔写着 竹沥盐 三个字,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江青手写的 仿毛体 。小倪说,这是江青的警卫员交给他的,说是江青同志给德生同志治疗感冒用的。李德生有病,都是服用保健医生从解放军总医院开的药。他的身体好,很少有病,他是从不乱求医,乱吃药的。那瓶竹沥盐,连瓶盖都没有打开,一直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睡大觉 。
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这些小故事,它多少能够折射出江青的一点政治心态,也可以看出李德生刚直不阿的为人。
李德生 固定管理总政治部工作 ,军委办事组只好按中央的决定,将原来由李作鹏管理的全军政治工作,转交给李德生。
李德生认为,结合现实情况,继承和发扬军队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是总政治部的重要任务。然而,总政治部的现状,同它的历史地位完全相反。总政治部的机关已经被砸烂 ,被说成是 一筐烂梨 ,被 军事管制 。总政治部的干部被诬陷为 阎王、判官、小鬼。
李德生首先抓总政治部机关的组织落实。首先是机关要精简,几经考虑,李德生和两位副主任确定了一个原则,即编制总人数定额为199人,人员按五个 五分之一 选调。1969年底,总政治部机关人员调齐以后,李德生亲自动员,要求从1970年元旦开始,组织干部学习,主要是学习古田会议决议,统一思想,不要急于下部队。李德生认为,毛主席要求自己三分之一时间学习,三分之一时间下部队,刚调到机关的同志,同样应当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1969年12月29日,总政治部通过在报纸上发表总政治部1970年新年、春节拥政爱民的通知,向全军表明,总政治部已经恢复工作了。
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题目摆在李德生面前。文化大革命 中,总政治部成了 阎王殿 ,被 砸烂 ,有人把它叫作 旧总政 。而对刚刚恢复工作的总政治部机关,又有人叫它为 新总政 ,以示 文化大革命 的胜利。李德生对此作了一番思索,确定了一个原则:总政治部停止工作两年多,现在是重新工作,不是重建,我们的统一说法应当是 总政治部恢复办公 ,不能叫 新总政 ,要给机关干部讲清楚,自己不能自称 新总政 ,别人这么说,要加以解释、纠正。恢复办公 ,在当时真是少有的大胆的提法 。
大批判开路 同样是在 文化大革命 中流行的做法,干什么工作,都要先大批判一番,以示 破旧立新 。总政治部恢复办公,就遇到要不要批判 旧总政 这样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了慎重起见,李德生特意要秘书找专人认真阅读,要他们不带框框,看过以后,提出处理意见。隔了两天,李德生单独听取了汇报。李德生听了汇报,不提任何问题,不作任何解释,果断地决定:将材料全部封存,不必在新调来的机关干部中传播。机关继续学习,不要放松。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决断,使 大批判开路 销声匿迹,而机关干部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总政治部机关恢复办公,在认真学习的气氛中开始了。此后一段时间,总政治部保持了谨慎的低姿态,不轻易在重大问题上擅自作出决定,提出主张。在极左思潮盛行的时期,总政治部没有随声附和,没有新的 创造 。
十大以后,李德生同总政治部临时党委研究确定,党委要直接抓好总政治部直属单位的批林整风运动。
总政治部直属单位有解放军报社、八一电影制片厂、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博物馆、文工团、军乐团、八一体工队、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解放军画报社等。
直属单位的整顿从哪里入手?李德生说:要抓那些影响大的,能够起重要作用的单位。这是李德生的一贯指导思想。打仗的时候,他就是要打那些能够决定全局胜利的地方,即使一块 硬骨头 也要啃下来。平时工作,他也是要抓那些决定全局的有影响的项目。党委最后确定,直属的三个军级单位,先抓八一电影制片厂和解放军报社,尔后再抓军事博物馆(当时解放军艺术学院还没有恢复)。
1970年4月,总政治部举办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有关落实政策的指示,以推动直属单位落实政策的工作。别的单位学习后,思想统一了,先后结束学习,返回原单位抓工作去了。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员产生严重分歧。
李德生很清楚,八一厂之所以是块 硬骨头 ,不只是过去有林彪集团的支持,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依然会受到江青的无理干预。江青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频繁接见八一厂人员和多次来到八一厂,她曾经指责八一厂是 文艺黑线专攻 ,坏人掌权 ,水浅王八多 。在八一厂批判三名三高 ,许多 批判对象 是她点的名。江青视电影事业为她的 领域 ,八一厂是她的 领地 。总政治部整顿八一厂,江青会怎么样?
只要是有利于党的事业的事,只要是看准的事,李德生从来不会 绕道走 ,从来不怕困难,从来不怕任何反对或攻击。这就是他的性格。
参加总政治部临时党委会议的许多部长们,当时还不知道有个江青夜袭八一厂的 故事 。
那是 九一三 后不久,1971年12月27日晚,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在军委办公所在地三座门开会,讨论清查林彪罪行的工作。突然,江青戴着皮帽子,披着黑披风,气势汹汹地走进来。一进门,就大声嚷嚷:叶帅啊,不得了了啊,八一厂竟然有人揭发《红灯记》!我求求你支持我,去把这个反革命事件查清楚! 并不依不饶地说要马上去。就是要奔袭! 她用了 奔袭 二字,显得问题多么严重。叶剑英坦然地答应说:好吧,我们愿意陪你去八一厂。他邀请参加会议的李先念、纪登奎同李德生等一道前往。李德生表示赞同说:八一厂是总政治部管的单位,军委也要管,应当请大家一起去。
八一厂的干部也相继得到通知前来,第一个得到通知的是彭勃。《红灯记》拍摄完成,有他很大的心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样片送审时江青也表示满意。怎么现在又有揭发一说。彭勃听江青扣来这么大的政治帽子,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想不明白,江青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所谓揭发《红灯记》,原来是在拍摄《红灯记》时要填写简历表,与该剧相关一位同志填写自己的身份时写的是地主成份,因此就成为 揭发 他是地主;揭发他是地主,就是揭发《红灯记》。而揭发《红灯记》就是揭发江青;接发江青就是反对毛主席,就是反革命。这就是江青的推理!
揭发《红灯记》什么也没有查出来,江青难以收场,只好说:今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归国务院文化组狄福才和总政治部李德生两人领导。明天文化组派人来调查,一定要查个清楚。第二天,文化组派人来到八一厂,在大会上号召抓破坏《红灯记》的 反革命 。一时间,大字报铺天盖地,批斗会吵吵嚷嚷,但是始终找不到根据。批斗彭勃,也斗不出个结果。人们知道彭勃在拍摄《红灯记》中的表现,更加同情他了。
祝庭勋在李德生家中看望首长
1973年10月14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党的核心小组扩大会,会议期间,李德生专门和一些有不同看法的同志开座谈会或个别谈话,听取意见,统一思想。会议开了将近一个月,开得比较成功,大家认识逐步统一,关系逐渐融洽。
总政治部关于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班子任命的报告,经过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传到江青那里。江青很不满意彭勃和几位老电影工作者也在领导班子里面。文件在传批中出现不同意见,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把报告退回总政治部。李德生看到这个批件,立即感到江青的这个批语十分厉害,她不在具体人选上做文章,而是攻击你取消革委会,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 ,那么,你就是否定 文化大革命。
李德生请总政治部临时党委的同志一起研究。大家到了李德生办公室,看到批件,都出乎意料。李德生让人找来《毛泽东选集》和《政治工作条例》,在党委会上读了有关章节。大家更加明确,我们军队历来实行的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军政首长分工责任制,八一厂是军队系统的单位,八一厂的成员都是现役军人,实行党委集团领导下的厂长、政委制,符合军队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大家意见一致了,李德生让办公室再次起草向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报告,说明理由。
总政治部关于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干部任命的第二次请示报告,送到周恩来、叶剑英处,得到他们的赞同,批件传到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那里都没有异议,多数中央政治局成员已经认识一致,江青无法推翻。
前后两个月,八一厂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1971年4月,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期间,李德生按照毛泽东的交代,处理了一件事。毛泽东称之为 事关大局 。这个大局是什么呢,现在看来,毛泽东是为了解决林彪等人插手浙江,造成派性严重,军队内部和群众的严重不团结的问题,并且使南京军区重新实行对浙江驻军的有力领导。
会议的第五天,即4月19日深夜,李德生赶到毛主席住地。毛泽东向他说,你在南京军区10多年了,浙江的情况,舟山的情况,都会知道的。那里的问题,拖的时间长了不好,应当解决了。你去找许世友谈谈,请他出面,抓一下浙江的舟山问题和军队之间的团结问题。
1971年4月20日上午,李德生向许世友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许世友正准备参加会议,发言批评黄永胜、吴法宪。他对他们插手浙江问题,把军队搞乱,很有意见。一听到毛泽东的指示,显得特别高兴。二人交换了对毛泽东指示的看法。
李德生离开许世友的住处,各小组已经开会了,他让人把某陆军的军长、政治委员从会场请到自己的房间。
李德生向他们说:主席对于舟山的问题,对浙江驻军的团结问题很关心。主席不希望看到浙江的形势继续现在这样一种状况,也不希望浙江驻军不团结。我们正在开批陈整风会,主席讲了,开展批陈整风运动,重点在批陈,就是不能让陈伯达一类政治骗子搞天才论、搞分裂的当;而且要通过整风,开展认真地批评,进行一场自我教育,从而更好地团结起来。主席提醒我们,军队要谨慎,我们都要注意啊。对于解决浙江舟山问题、驻军团结问题,主席提出来,请许司令员出面,和你们商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这两位没有想到毛泽东会如此关注浙江的问题,都显得特别感动。又听说毛泽东交代许世友亲自抓浙江舟山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地方的问题。
李德生安排了许世友同他们谈话的时间,分别通知他们。许世友按时找到二人,坦诚地谈了军区的意见。他们也汇报了有关情况,表示要照毛主席的指示,在许司令员的领导下,把驻浙江陆海空三军、省军区、舟山要塞区的团结搞好,以军队的团结促进地方的团结。
李德生参与了双方的活动。然后,他将处理的情况向毛泽东写了一份400字的简短报告,如实地汇报了双方的看法,包括许世友过去的那两点顾虑。许世友不怕避嫌,自己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也不应当避嫌!
李德生的报告是4月24日凌晨送出的。毛泽东看到李德生报告后,当天早上就作了批示:这样就好。事关大局,出以公心,不应当避嫌。我历来认为,同志之间有隔阂,有问题,应当耐心商量,多做谈心工作,不宜急躁,也不宜久拖不决。工作不顺利,有中央帮助,总会解决。
后来这几句话成为批陈整风和批林整风中,解决团结问题的重要原则。
从政局候补委员,到政局委员,政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一路走来,官职越大,李德生却戒骄戒躁,还是老老实实地抓工作。为人一向谦虚,很多事情都信件呈上,请示副主席、总理,毛主席也很看重他,唯独将他调到北京来,并且当时他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要是换了别人也许会受宠若惊,他反倒没有,依然保持宠辱不惊的作风,这是令人意外的事情。1973年当了副主席了,地位很高,但他只是说:我还是北京军区司令 ,对他来说,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
李德生总是给予身边的人默默的关心与关怀,正派,厚道,公道 是他给祝庭勋的最大印象。在李德生的回忆录里,大概写了100多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在写别人,这与通常的个人回忆录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的回忆录都是在写自己,怎么打仗,怎么指挥,他却不同,当连长的时候,连战士的名字都点到。他写所有战役,所有事,都与别人息息相关。虽然不会轻易地表扬人、批评人,但与他相处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大爱无声,润物于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