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春风 编辑/王莉
匹配“走出去”的风险与收益
文/薛春风 编辑/王莉
沙特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国与沙特两国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图为2015年8月14日拍摄的中石化中原油田在沙特东部地区沙漠腹地中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全方位、多领域对外投资。这对于推动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掘区域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与挑战。银行可通过不同策略的选择,在规避业务风险的同时取得更大收益。
策略一:实施客户跟随策略,择优支持优质企业。在中国企业进入大规模“走出去”扩张的新时期,商业银行应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走出去”。为此,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管理架构等方面应紧紧围绕客户需求,简化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通过增强海外和国内业务的联动,支持、推动境内企业跨境并购业务。要聚焦重点行业,侧重支持国内急需的矿产资源、能源行业领域,以及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信、航空运输、医药制造、金融、租赁、文化、旅游等投资增长较快、发展前景向好的行业,为优质企业提供境内外一体的链式金融服务。银行内部应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加强条线职能和区域中心建设,实现海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以增强对企业“走出去”全流程的服务能力。
策略二: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需求。未来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放开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将形成一个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和交易货币的,面向全球、高度开放的在岸国际金融市场。银行应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吸收大量海外人民币存款,并带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及海外人民币的兑换、存款、贷款、资金等各项海外人民币业务发展。同时,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增加小币种对人民币的直接报价,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多样化需求;推进“走出去”企业在贸易、融资等领域采用本币进行结算,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把握中国与各国家地区货币互换机制,启动货币互换资金,支持双方企业“走出去”,把握“一带一路”国家对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的优势,加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使用。
策略三:开展跨境融资服务,拓宽国际化业务优势。企业“走出去”后,在境外银行往往没有信用记录,向境外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因市场变化、产能调整等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金需求、投资资金需求等,要靠境内企业的后续融资来满足。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企业跨境生产经营、投资并购和转型创新等不同特征需求,完善全球统一授信制度,建设推广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要利用资源支持性结构融资、跨境并购融资、境外项目融资、对外工程承包融资、内保外贷、跨境人民币融资等“走出去”产品。加大贸易融资类产品的推广力度。要积极运用出口订单融资、出口保理、国际信用证和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产品工具,积极支持机电设备出口、境外承包工程等,解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打造多元化结构型融资模式。
策略四:根据资金运营特点,创新跨国集团全球现金管理服务。要建立涵盖全球开户、支付授权、账户信息查询、海外雇员服务、集中付款、资金池等品种的全球资金结算网络,加快全球现金管理产品创新和功能优化,打造有竞争力的全球现金管理服务品牌。要针对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特点,探索跨国企业集团全球现金管理业务的新型服务模式,做好业务布局,为跨国企业集团提供配套资产、负债、流动性等综合金融服务,降低集团财务成本,提高银行金融服务竞争力。要持续关注跨国集团本外币资金管理改革政策,依托整合集团现金管理、跨境金融等优势资源,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走出去”企业实现跨境投融资活动提供跨境集中收付、资金调拨、财务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巩固夯实银企合作的基础。
策略五:加快完善海外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随着企业经营延伸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势必要求银行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进一步细分市场。
一是围绕“走出去”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适当增设网点,完善布局,包括在已设机构的国家和地区有序推进二级机构的设立,帮助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做深当地市场,增强“近距离”服务能力。
二是发挥代理行网络作用。在“走出去”项目较为集中的海外地区,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寻求优质银行作为重点合作伙伴,推动“走出去”企业项目的洽谈合作及推进落地。
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学习国际通行的惯例规则,熟悉海外市场监管、法律、税务等方面规定,提升国际化运作水平,努力为“走出去”企业当好参谋与助手,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服务。
四是要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分账核算为基础的服务能力建设。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分账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培育建立起丰富、完善的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手段支持实体经济“走出去”,以多样化模式推动金融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运用广度,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完备的货币环境。
策略六:推进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合作,做好风险前估与风险保障。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新的风险还在集聚。我们要预判“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对于大型“走出去”项目而言,前期投入大,建设与回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更容易受到政局变动、合作方信用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加强与中投保、中信保等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合作,为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帮助出口企业获得短期出口信保项下的融资,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题、规避出口收汇风险。通过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项目险,为出口企业以及承包商提供有效融资和收汇保障;在整合各类信用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发挥中信保公司专业技术优势以及国别风险调查方面的专长,对国外买方及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帮助企业在获得风险保障的前提下,更加积极地拓展国际市场。对企业要提供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咨询等增值服务,为我国企业防范海外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
策略七: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防控和预警机制。在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速度和覆盖面远不及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和覆盖面的情况下,在积极拓展“走出去”业务的同时,应对国际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管理,把握潜在风险。银行应充分依托投资主管部门、商务部门等各部委的“走出去”信息发布平台,提升信息挖掘、处理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要帮助企业认真开展项目评估,对于“走出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我国商务和外汇主管部门批文、境外权力机关授权等逐一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按照“真实背景、服务经济”的原则,细化客户资质和交易单据审查要求,切实履行业务背景真实性、合规性审查职责,严防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投融资业务。
二是完善国别风险管理。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纳入国别风险管理范围,对重点国别开展国家整体风险评估,对其投资环境、信贷环境、基础设施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并将中国对项目所在国的影响力纳入国别风险的考量因素。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国别风险限额,为“走出去”授信融资业务提供决策参考。要帮助“走出去”企业充分了解被投资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被投资实体的资信状况,以保障业务的顺利进行。
三是对于整个项目前期谈判、工程投标、以及合同履约等合作过程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应尽快使用仲裁、诉讼等争端解决机制,必要时可向我国法院申请止付令,启动应急程序。
四是“走出去”企业在国际结算中应尽量避免现金结算,采用涉外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备用信用证等单证类结算方式。这样既可以保留原始单证公信力以备不时之需,也为银行助力企业妥善解决合同纠纷,利用“欺诈例外”原则,开展司法救济维权,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五是银行从业人员必须非常精通业务所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国际备用信用证统一惯例》等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并在业务处理和纠纷交涉中结合实际情况,确保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保障“走出去”企业的正当权益。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淮安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