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康晓博
Reports报道
想学习工业4.0?不妨到德国北威州去!
文|本刊记者 康晓博
美的斥资292亿元增持库卡;海尔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业务;中化集团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近年来,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正宏大而密集地上演着。通过并购,一批中资企业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具备了日渐强盛的海外影响力。而除了并购,中资企业还通过海外投资设厂、建立研发中心、本地化生产制造等多种方式,稳扎稳打地挺进海外市场,一步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目前,已有900多家中资企业进驻北威州,仅2015年就新增8 6家。从生产销售到研究开发,北威州是欧洲范围内最受中资企业青睐的地方。”
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今年前5个月时间里,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规模就已达到1110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去德国进行投资正成为一股热潮。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作为老牌的制造强国在全球享誉盛名,通过在德国投资可以获得一系列先进制造的“洗涤”与“熏陶”;另一方面,工业4.0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作为发源地的德国在诸多方面领先世界,此时去德国投资,无疑将走进这场革命的核心,深刻领悟其真谛、把握其脉搏,从而在在这股即将颠覆世界的浪潮中走在最前沿。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你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全球任何一片土地上拥有业务和市场,更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挺进到任何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去“修炼”、去赢得自身的蜕变。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华为、中兴、徐工、联想、上工申贝、北方凌云、东华链条等中国制造各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扬帆出海、挺进德国,或展开跨国并购,或进行投资设厂,或建立欧洲总部……而他们不约而同地落户在这样一个地方——德国北威州。
北威州经济部副部长霍尔策斯基(GüntherHorzetzky)博士
“目前,已有900多家中资企业进驻北威州,仅2015年就新增86家。从生产销售到研究开发,北威州是欧洲范围内最受中资企业青睐的地方。” 5月31日下午,在“数字化/工业4.0——北威州的创新方案和投资商机”新闻发布会上,北威州经济部副部长霍尔策斯基(GüntherHorzetzky)博士不无自豪地向现场的嘉宾介绍道。
事实上,不仅是中资企业,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一连串光芒闪烁的国际巨头企业的名字:飞利浦、亚马逊、福特、道达尔、丰田、BP、雷诺、3M……迄今,北威州已有超过18000家外资企业,约占德国外企总数的四分之一。这里,是开拓欧洲市场的桥头堡——许多外资企业都把总部设在这里,开展其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业务。
那么,吸引这些企业纷至沓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打开地图,你可以发现北威州与荷兰、比利时等国接壤,处于欧洲的中心。以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生活着1.5亿人,相当于欧盟三分之一的消费人口及欧盟45%的购买力。这对于世界各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吸引力巨大的市场;在北威州,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组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沟通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从中国重庆出发的铁路货车每周三班直达杜伊斯堡;在这里,80多个技术中心和70多所高等院校、50家高校体系外研究机构结成了欧洲最密集的科研网络,70万名大学生、高度发达的企业培训组织了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此外,北威州还有着全欧洲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土地和不动产价格……这众多的因素吸引了大批企业来此投资,同时使得北威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介绍说,北威州的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18位,超过了瑞士、沙特、阿根廷。
而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源源不断的变革与创新,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强劲的吸引力。 北威州在历史上长期扮演着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火车头”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鲁尔工业区,就坐落在北威州。凭借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这片土地上曾拔地而起一座座矿井、钢厂、化工企业,其工业产值一度占据全国的40%。但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台功率强大的“经济发动机”开始遭遇一系列危机: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此外,环境污染的加剧更成为一大问题,鲁尔区的经济活力开始衰退。“当时的民众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因此既要求经济发展,也要求蓝天白云。鲁尔区于是开始转型变革,从建立在丰厚资源基础上的高污染、高耗能发展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鲁尔区经济促进局局长拉斯慕斯•贝克(Rasmus Beck)向《中国机电工业》介绍道。
大刀阔斧的改革随即开始:鲁尔区下定决心不再依赖优势的矿产资源,从钢铁、煤炭等产业中跳脱出来,转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了培养高科技人才,鲁尔区陆续成立了20多所大学和多种科研机构、创新中心,并与企业展开了密切的对接合作,从而形成了高密度的实践性科研力量。与此同时,环境的整治与保护也开始快速推进——过去,长期的矿产开采对城市的地貌、植被、大气等产生了严重破坏,鲁尔区专门成立了整治部门,对老矿区的破坏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估、制定周密的整治计划,在矿区的原址上建设居民小区、娱乐中心、栽草种树……这一系列努力使得鲁尔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培育起来,并成为区域内的支柱性力量;几十万家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型企业集聚于此,为鲁尔区带来了蓬勃的动力;自然生态重新回归良好,优美的风景、独特的“矿山文化”甚至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这个老牌的工业区成功迎来蜕变,焕发出了旺盛的经济活力。
鲁尔区的成功转型为世界各地的“老工业区”振兴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事实上,鲁尔区的转型升级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如今,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污染严重、资源型工业基地经济活力衰退等等,我相信在这些方面,北威州能够与中国进行良好的合作。”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珮(Petra Wassner)充满信心地说道。
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
鲁尔区经济促进局局长拉斯慕斯•贝克(Rasmus Beck)
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实现了工业4.0——工业4.0包括供应端、生产端、服务端,现在至多只能在生产端实现工业4.0。
如今,又一场转型与革命,正在北威州如火如荼地上演——这就是工业4.0浪潮下的数字化转型。
2011年,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工业4.0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滔天巨浪。随后,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中国也于去年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一轮工业革命正浩浩荡荡地席卷而来。
作为德国的工业中心,北威州在工业4.0方面的布局与探索,可谓是一马当先。霍尔策斯基博士介绍说,北威州目前正大力推进工业、中小企业与贸易物流业向数字化转型。“过去五年间,通过联邦政府及北威州政府广泛促进工业4.0领域的研发工作,北威州在创新力、新工艺流程等方面发展迅速,目前正着眼于数字化的未来;而北威州拥有能源、机械制造、生产技术、物流业、卫生健康、汽车及信息通信技术等众多实力行业,目前这些行业正大力推进数字化及工业生产的物联化。”霍尔策斯基博士说道。
而为了将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广到其他地区和市场、共同推动这场新工业革命滚滚向前,北威州正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北威州有众多数字化产业的新兴企业,尤其是在B2B领域。为了能通过其创新性商业模式来发展企业,这些新兴公司需要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目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加快发展成为由知识推动的服务型社会。在这一层面上,北威州新兴企业的产品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遇。”霍尔策斯基博士若有所思地说道。
而在华珮看来,如今中资企业进驻北威州,正迎来绝佳的并购机遇。在过往的十多年里,上工申贝、徐工集团、卧龙控股、北方凌云等中国各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并购北威州的企业,使自身获得了极大的成长。卧龙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建成对此曾不无感慨地说:“收购位于北威州门兴格莱德巴赫市的ATB Schorch 公司后,德国员工的忠诚和高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威州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基地,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我相信,收购北威州的企业未来一定能够蓬勃发展。”除了前述数字化转型之外,北威州还在CPS、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探索,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华珮指出,进行这些探索的企业有许多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有的后代并不想接班,所以对于中资企业来说,无疑是良好的并购机会。”
“事实上,工业4.0是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实现了工业4.0——工业4.0包括供应端、生产端、服务端,现在至多只能在生产端实现工业4.0。中国在工业4.0方面正在发力,中德两国政府间在工业4.0上有着很多的合作,而北威州有德国联邦政府命名的OWL计划,也叫猫头鹰计划,对工业4.0有许多非常前瞻性的研究;此外,北威州还有很好的工业4.0示范点,如果中国企业到北威州去,无疑会得到很好的学习。”封兴良意味深长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没有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不是在众人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下完成的。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挺进北威州,既意味着一场对工业4.0的深入学习,同时,也意味着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
“这些家族企业有的后代并不想接班,所以对于中资企业来说,无疑是良好的并购机会。”
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珮(Petra Wass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