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宝树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在其名篇《论老年》中说:“青年人希望,中年人奔忙,老年人只有回忆和仿惶。”西塞罗68岁被杀害,写此文时只有50多岁,并不算老,故而尚未写尽老年人的心地。
老年的概念,古今解释不一。孔子认为,七十岁进入老年,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代《说文》有“七十曰老”的记载。《文献通考·户口考》云:“晋以六十六岁以上为老,隋以六十为老,唐以五十五岁为老,宋以六十岁为老。”史书讲,从周代至清朝,官员皆60岁退休。而今,法定退休年龄,男人60岁,女人55岁,是谓现在老龄的界限。然而,由于现代人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人又将60岁以上者划分为:60~70岁为低龄老人,70~80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此外,尚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尊称“寿星”。可见,时下延迟退休年龄,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近年,海内外生命学家正在从生命起源的系统演化及生物的个体发育两个方面,进行“生命有序”的探索研究,经过实验和论证,已取得根本性进展,并对以往的“生命无序”说予以突破。这将使今后人们在科学养生方面会有序可循,推迟衰老,延长寿命。
多彩壮观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科学的研究主题,它归根结底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的。当前科学的协同作用及相互激励作用,正在被人们所接受;生命科学与物理学的交叉,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离开理性探求认知,洞察身边现实生活,生命有序其实不难理解;然而,生命失序者也大有人在。
时间总是均匀地向前走着,既不会因焦急而快,也不能因舒缓而慢。健康是生命信息运行的正常状态,也就是有序状态。疾病是生命信息运行中出现障碍,也就是失序状态。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有序运行,其时间和过程,就像弹道的抛物线,有序地上升与下降,直至到达终点,或可说是自然死亡。这个过程包含了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全程展现,也是在人的智商与体能允许的条件下正常完成的。应情顺理,功绩斐然。跨越智商,超过体能,结局是不可想象的。倘非如此,必致伤身。若因逞强好胜惹来病患,甚至衰亡,只能使生命持续处于失序状态,最后导致生命运行的抛物线中途垂直下落,不仅达不到终点,还会英年早逝。
生活中常见有些孤傲、逞能的老年人,平时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总是孤芳自赏,自诩师表,不可一世,觉得自己阅历深奥,经验富有,才能超群。与周围的人比对,与下一代人较量,对于“自我价值”的评判极为良好。实际上,已经年老气衰,常因行事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时而会伤及自己。这又是何苦呢!老人欲求老有所为,就应适当调整追求目标,千万别跟年轻人较劲,与同龄人攀比。稳定心态,淡化强弱,明白自己,提升境界,和谐生活。
如何做到不去攀比,杜绝逞强,让“自我价值”定位得当?心理学提示要把握“自我控制”有节,克服“自我价值”错位,纠正“评估自身能量”不当,说来简单,做到也难。运用自我控制的根本,还在于针对不同的时空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真实地认知自身条件,适时修订预估目标。这将有益于自我价值展现,更有助于生命有序运行,认知老是必然。
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剧作里有句台词:“任何人与事物,只有人们普遍认为他确是有价值时,他才有了真正的价值。”自我价值应该是社会公众认可的,而不是一种个人的满足,乃至某些媒体吹捧炒作。老年人基于争强好胜,过高冲击“自我价值”的生命底线,不遗余力地拼命实现预估目标,使自己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会促使血压水平明显上升,持久居高不下,用药也不见功效。日久必然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积累隐患,潜伏病灶,还会突发难以预测的疾病。
上海名画家贺友直先生今已高龄94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做人务必低调,身为草根,深植土壤,人生价值,色彩斑斓。”他深有感触地说:“人最难的是明白自己。”但有人却总是在喊:完善自我、强化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然而,先听其言,再观其行,却发现很难兑现。老年人欲使“自我价值”的定位恰当,亦如量身裁衣,应舒适合体,切勿失序。
老年人因历经沧桑,饱受坎坷,故而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这是易被人赏识的。而老年人又多了些古怪。有人饶舌话多,说来滔滔不绝,还自以为是,常常不管听者是否厌烦,有否异议。也有人沉默寡言,抑郁多思,或可因气衰懒言,或可因顾忌言多语失,因此让人疏远。有人崇老,本身未老却常以老自居,以人称“某老”而聊然自慰。也有人惧老,个人年迈反而怕人称老,似乎春意犹存而故作多情。
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各得其所。老年人的心态,很难七色折射;老年人的个性,非一言能蔽之。但老年人的共性,却可概说几点。“记远不记近”,这大概是往昔岁月印象深的事情多,近期生活印象深的事情少所致吧。基于此,又形成“怀旧与叙往”,童年的故事,青年的波澜,壮年的磨砺,以及由此联系到的家境、社会种种变迁,乃至新旧对比云云。再有“好静与无为”,经历了纷纭繁复、得与失的反复,需要体味一下人生中的静谧,享得安详,乃属正常,无需质疑。
人老是生命循序使然,无需他人提示,一照镜子便知。老不必叹,更无需讳;花有开谢,树有荣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英国诗人乔·斯威夫特有句名言:“聪明人用自己的后半生去纠正自己前半生的愚昧、错误和偏见。”倘能真的如此,也就深悟了老之真谛,该是老年人的最大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