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传统英国功能主义、美国结构功能主义、新“功能-系统”论等几个阶段,其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相较于传统研究更加复杂特殊。由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反思而来的“功能-系统”论虽然具有抽象和模式化的社会学特征,但其反人本中心主义的主张、强调系统“期待”中“自我实现”等观点,对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国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功能-系统论
作者简介:赵跃(1986.11-),男,汉族,安徽萧县人,艺术人类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2
功能主义对于20世纪的人类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功能主义的推动下,人类学开始重视实地调查的田野作业,开始思考民族志的叙述结构。半个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即使在结构主义和象征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功能主义依然表现出很强的开敞性和融合性。文化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启了一个新天地,而艺术的自主性和吊诡性挑战着各种人本中心主义的假设。当人们开始反思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时候,功能主义的重新思考日渐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功能主义的理论扩展
功能主义思想通过英国文化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得到了发展。马林诺夫斯基在个人需求层次上考察文化现象的功能,而布朗则把功能分析建立在社会整体层面。布朗师承涂尔干,在强调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功能统一性的假设,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被诟病的两个共同弱点是:他们都太强调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或者说太强调个人需求和文化功能的合理性,对文化的历史进程并不关心;忽视了社会冲突,过分强调集体表征的实用性,漠视制度的形成史和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力。
30年代末到60年代,功能主义盛行的后期,人们意识到“二战”“经济衰退”使世界并不是“越来越好”,学者们开始重新反思功能主义把社会的规范、平衡、结构理想化的假设。人们开始思考社会文化中的个人和集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个人的观念情感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到底如何互动,社会的“裂变”“冲突”如何影响人的发展。
对功能主义冲击最大的是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反对社会人类学的传统,拒绝从“社会决定论”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他认为人类的思维特点在“类比”而不在“逻辑”,人们把自己的分类模式强加于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分类的模式是二元对立的。对立统一深藏在文化艺术想象背后的“结构”,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丰富的象征内涵。
此后人类学似乎沿着“结构决定论”的道路越走越深。但结构分析并没有全盘否定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把功能主义带到美国,在40年代中期,帕森斯以一种高度抽象的宏观理论方式提出了美国结构功能主义(或称系统功能主义)主张。帕森斯把功能分析和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整个社会系统面临着相同的基本功能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这些要求又通过系统的内部结构得到满足。对行动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也就是集中考察“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的功能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可以看出,与布朗的观点不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修正了单向决定论的误区。
但是和传统社会学和结构主义的问题一样,美国结构功能主义过于强调社会结构系统的均衡和自我调节。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对社会发展表现出了完美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态度。
在对帕森斯的反思中,其高徒尼可拉斯˙鲁曼改造了老师的学说。而在鲁曼看来,社会的分化已经不再是层级化、结构化的了,系统的极度复杂性使得各个系统渐行渐远,社会逐渐表现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系统又是新的功能分化的起点,导致社会系统越来越复杂,各个系统的自律性也越来越高,甚至用自我参照进行调整。也就是说系统根据自我需要处理与环境的复杂性。表面上看,鲁曼颠倒了老师“结构-功能”理论的顺序,而强调“功能-结构”的演化,其实这里面更表现出一种反人本中心的强大破坏力。其吊诡性和双重偶然性也在系统的重构中与艺术研究的各种形态达到了现代性耦合。
二、从“需求”到“期待”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艺术有机体根本有需求,而艺术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而布朗认为,舞蹈、人体装饰的出现,表达了人们的社会情感,艺术是原始社会人们维持社会凝聚力的方式,是使人们遵循社会生活赖以维系的习俗和传统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需求”表现了传统功能主义“功利性”和“单向决定”的特点,艺术的发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在《安达曼岛》中,布朗认为部落中舞蹈的功能在于使个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社区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团结、融洽与和睦”。如果我们尝试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来解释艺术的话,这里的舞蹈是一个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有“需求”,从而确立了艺术系统的独立功能。帕森斯不可能提出更加合理的学说,因为其理论的前提和传统功能主义一样,都是完美化的结构和理想化的需求。
鲁曼不同意先验性的假设,他否认人本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反对从系统典范出发分析和限定系统功能。社会系统并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社会的演化也不是由社会的稳定性决定的,它取决于系统内部的自我参照和运作的可能性,是系统内自我参照和自我生产的功能分化的结果,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对于行动的复杂性抱有同样的“期待”。鲁曼抛却了对于行动的考察,而强调“期待”是社会系统的核心,不论在行动的什么阶段,其行动都表现为一种对“可能性”的“期待”。
“期待”与“需求”的差别在于:“需求”是“功利主义”的,而“期待”表现了多种“可能性”;“需求”展现了系统的“固定性”,“期待”体现了“偶在性”;“需求”是“单向决定”论,“期待”强调“互动演化”;“需求”体现了“人本中心”主义,“期待”强调了“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在《社会中的艺术》一书中,鲁曼认为,现实中不仅包括社会系统,还包括多样化的自律系统。比如心理系统和神经系统,心理系统依赖于意识的感知和运作,是意识和外在世界的结构系统,涉及到信息的传播和符号的理解。而“艺术发挥着沟通的功能”,一种基于感知系统的沟通,这种沟通又使用着感知。在艺术系统中,心理系统通过感知进行着观察,而其他社会系统也在进行着观察,不存在相互决定的关系。在一个艺术系统中,观察不仅体现在各系统的互动中,观察本身也具有反思性。这是艺术功能和意义构建的前提,也是自我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所以系统的观察和系统本身的反思性决定了未来的复杂性和偶在性,正是系统“期待”的存在,使得各自在各种可能性的化约中找寻最佳的意义构建方式,在期待中选择相对合理的路径完成意义的再生产。
尽管鲁曼的系统论模型过于抽象,但其对“期待”的强调对于艺术人类学启发重大,“期待”可以成为小型社区艺术活动的考察重点。也就是暂时抛却人本中心,注重描写各子系统与周围环境的“沟通”,展现多种“期待”的偶在性和反思性。
三、艺术系统的自我实现
极度复杂的艺术系统如何从“期待”中选择相对合适的路径完成意义建构呢,这里就需要系统的“自我化约”。在鲁曼的系统论中,“自我参照”“自我化约”“自我观察”“自我生产”等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义性。在艺术系统中,系统的自我参照是指系统不断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于自身体系稳定性的威胁,因为整个艺术系统不能回避各系统与环境的复杂性,必须处理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艺术系统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另一方面这种开放性又对自身产生了威胁,因此系统必须具有自我参照的能力。与此同时,艺术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运作,必须在与环境的沟通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生产。“自我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重建,艺术系统从而得到了救赎式的“自我实现”。艺术的功能正在于此。
自我观察是系统自身分化的重要条件,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行动者系统的反思过程,只有在反思的情况下,自我参照才成为系统参照的标志,系统和环境之间才能实现交叉和耦合。也就是说系统作为沟通的过程,在与环境相区分的反思和运作中构建起了自身和意义。
鲁曼并不关注行动者自身的“行为”和“需求”,而是强调“期待”。因为在现实中,行动者根本无法预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更无法揣度时间系统的深邃,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根本遵循着不同的演化轨迹。鲁曼认为,秩序是不存在的,系统的任何行为都具有“双重偶然性”,都在“希望”和“失望”中曲折延伸,这是“自我参照”的基础。
可以看出,功能性是鲁曼系统论当中的起点,同时是过程,更是终点。所以其理论具有悖论性。由此我们反思艺术人类学的学科任务:并不是分析社会与艺术的相互影响,也不是描写个人需求如何被满足,更不是探讨艺术自律和他律的双重关系,而是在探索艺术自律如何成为可能,如何通过庞杂的艺术系统进行沟通和自我生产,如何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
系统论的反思性也涉及到了艺术的合法性问题,其系统的多重可能性也涉及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冲突。用鲁曼的话说,自我实现是以“一种循环而非线性的方式被建构起来”,它的演化“既不是由外部的干扰所引发,也不能透过天才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是严格意义的达尔文式理论所必然假设的,而是基于差异和自我参照的悖论循环”。
四、结论
艺术的人类学探讨不可能忽视任何一种来自社会系统的激扰因素,系统的极度复杂性和个人审美经验的相对性是艺术人类学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新“功能-系统”论的思维出发,探索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创新,改造人类学的方法论。
一方面,人类学的艺术探讨不能纠结于文化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更不能陷入客观性和主观性、真实性和创造性的二元对立。人类学应该认清悖论性的系统本源,把精力集中于艺术作为独立又开放的系统,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心理系统如何在沟通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参照,做出自我选择,从而使其自身成为艺术系统本身。
另一方面,艺术人类学的探讨必然还要回归到行为主体——人上面,艺术的功能在意识系统的演化中显现,也在社会系统的作用下成其自身,也就是“自我实现”,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意义的重新产生。意义是在差异性和偶然性中遵循着时间的趋向而建构的复杂混合体,不论意义表现为过程还是结果,它想要以表征显现必须依靠行动者的被“启蒙”。此时,意义就化约成为沟通的真实,这种真实性和沟通性是艺术人类学追求的目的,而不是客观性和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