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能源合作应从何处着手

2016-08-01 11:17刘先云
人民论坛 2016年19期

刘先云

【摘要】中日韩三国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亟待建立区域性能源共同市场,从而确保三国油气供给安全和价格稳定。当前国际油气供给相对过剩,以及俄罗斯油气出口的重心东移,给东北亚建立统一期货市场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东北亚油气 共同市场 期货储备 【中图分类号】F7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日本、韩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在国际能源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诉求。然而,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在能源贸易与能源储备、开发等领域实质性合作不足,也未能形成区域性的能源共同市场。中日韩三国能源领域竞争大于合作,严重损害了三国的共同利益和地区能源安全,因而亟待加强在能源市场建设、能源开发、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当前,中日韩三国缺乏在国际油气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国际油气市场上存在的“亚洲溢价”问题严重影响东北亚地区经济利益。推动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能源共同市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中日韩在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能源产品中没有相应的定价权

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阴影,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油价呈现一路攀升态势,中日韩作为重要的石油进口国深受其苦。当前东亚经济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中日韩作为东亚经济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能源产品中却没有相应的定价权。东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价格已显著高于北美和欧洲地区,出现显著的“亚洲溢价”现象。增强东北亚地区油气供给安全和定价话语权应该如何发力?

有研究认为,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对争取定价话语权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冲基金等金融衍生品的介入,使得资源定价金融化趋势不断增强,因此认为,争夺定价权的核心在于建立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市场。但近年不少实证研究也显示,期货市场对资源产品定价的影响是复杂的,甚至是中性的。虽然学术界对期货市场与定价权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议,但总体看,期货市场能够聚合供需信息,更准确地反映总供给与需求,对争取定价话语权有一定作用。学者孙泽生梳理以往资源性商品的定价理论发现,影响资源性商品定价的三个方面包括期货市场、存货储备和卡特尔。依据该结论,笔者从建立东北亚统一的期货市场、相互协作的石油储备机制和互联互通的油气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探讨建立东北亚区域性能源共同市场的路径。

加快东北亚原油期货市场建设,争夺全球石油定价权

在目前主要的化石能源品种——煤炭、石油、天然气当中,由于煤炭热值低、运输成本高,并未形成全球性市场和全球价格,因此仅探讨原油和天然气期货市场建设,以及争夺其定价权的问题。

首先,建设东北亚区域性石油期货交易中心。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认为,北美、欧洲和亚洲是全球石油消费的三大区域。其中,北美和欧洲的石油消费峰值已经过去,近年消费总量呈下降态势,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仍然主导着全球原油期货交易的价格。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崛起,亚洲市场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消费增量中所占的份额更是显著增长。北美和欧洲期货市场交易形成的所谓的国际油价,已经很难反映东北亚地区石油市场的供需状况。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却参考国际原油期货定价。价格信号混乱不利于市场主体正常组织生产、消费和贸易,市场无法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目前亚洲普遍以迪拜和阿曼原油均价作为原油贸易的价格基准,与北美地区的WTI和欧洲地区的布伦特原油期货相比有两大显著差异:一是欧洲和北美都是以期货价格为基准价,而亚洲是以现货价格为基准价;二是欧洲和北美的定价权在消费方,而亚洲的定价权不在消费方。出现这种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亚洲主要油气消费市场没有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建立起基于东北亚需求的统一的原油期货市场,将有助于增强中日韩三国石油定价权,维护东北亚经济利益。1997年7月,日本东京商品交易所开展了汽油、煤油期货合约交易;2001年9月开始交易原油期货合约,但其交易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远远不够。相对而言,中国拥有更大的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在石油期货交割方面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东北亚地区统一的原油期货交易所,更具有商业可行性和市场影响力。

其次,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天然气期货交易中心。在天然气定价方面,由于国际天然气贸易大多是通过管线或船运实现运输,地理上的分割与昂贵的运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之间天然气的贸易,这使得天然气市场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特征。总体看,当前全球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天然气市场和定价体系:一是北美形成以亨利枢纽为核心的定价系统,用户能够在众多供应商中自由选择,不同气源之间竞争定价;二是欧洲大陆实行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三是东北亚地区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挂钩的定价;四是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双边垄断的定价模式。由于四大区域市场之间相互交易极少,因此竞争关系并不明显。

统计显示,“亚洲溢价”现象在天然气市场表现得比在石油市场更加突出。随着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变化,已经形成的天然气价格模式开始松动。北美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和加拿大页岩气探明储量都在不断增长。北美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迅速扩大,这导致了四大区域市场的供需状况呈现明显分化。美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其天然气产能大幅上升导致了北美天然气供给充分。这使部分原来出口北美的液化天然气(LNG)转向了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甚至还获得了来自美国的LNG合同。尽管贸易量不大,但定价都参考了美国亨利中心价格。此外,东北亚地区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天然气出口国获得的LNG量也越来越大。这都对传统的东北亚天然气定价产生了冲击。

2014年,中俄签署了东西两线对华输送天然气的协定,最终俄罗斯每年将对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两项协议的签署也有望使东亚地区的天然气供需状况大为宽松。鉴于中国在天然气消费量、生产能力还有管网储运设施等各方面具有的优势,在中国建立区域性天然气期货交易中心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未来,随着俄罗斯面向中日韩出口天然气的增加,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进入中国油气管网后,只需要修建从中国山东或辽宁通往韩国和日本的海底油气管道,就可以实现中日韩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中日韩可以形成共同的天然气期货市场,从而增强对全球天然气价格的定价权。

加快东北亚地区油气储备体系建设

库存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实现平滑生产或消费的重要工具。对消费国和进口国而言,建立库存也就是石油储备制度,对于调节石油市场供需、平抑价格波动具有一定作用。目前主要石油进口国普遍建立起石油的战略和商业储备制度。19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倡议主要石油进口国建立了国际能源署(IEA),其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已达到90天以上净进口量的标准。

目前中日韩都已建立起了相应的石油储备体系。特别是日本已具备165天的石油储备能力,韩国的石油储备也达到了约135天的消费量。相对而言,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储备量达到4000万吨,仅相当于我国40天的净进口量。因此,我国还应利用外汇储备优势,进一步增加我国石油储备。当前国际油价处于低谷,我国适当增加石油储备,既能使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向实物资源转化,也能使我国和东北亚地区在国际石油定价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在此过程中,中日韩不仅需要完善石油储备基础设施和增加库存,而且还需要在制度和机制层面加强合作。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但由于中国石油储备尚未达到90天净进口量的标准,而且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故而中国尚未加入IEA,无法参与相关的协调机制。在此背景下,中日韩三国能源部门要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以便在战争、自然灾害导致石油供给中断或在国际油价过高时,三国共同向市场投放一定储备,确保石油充足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开发贸易等领域合作

建立东北亚共同的油气市场,成立一个类似油气消费国的卡特尔组织,还需要中日韩三国推动油气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建设,并加大油气开发、贸易等环节的合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油气运输和交易成本。加强跨境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日韩三国共同油气市场的重要基础。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油气出口重心东移的趋势日渐清晰,这为中日韩跨境油气管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油源气源。中日韩三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跨境管道的建设。尽管目前对油气管道走向存在一定分歧,但建立东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管网将逐步成为共识。

在加强跨境油气管网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中日韩三国需要在共同开发第三国资源以及贸易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对话和合作。中日韩油气企业和政府层面应加大沟通协调,建立一定的沟通对话机制,避免在第三国恶性竞争、两败俱伤。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第三国资源开发和贸易领域的合作,将使中日韩三大油气消费国形成一个相对松散但有效的卡特尔组织,大大增强在油气获得和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东北亚共同油气市场建设的难点

东北亚共同油气市场的建设,虽然符合中日韩三国共同安全和利益,具有良好的前景,但面临的困难并不少。这既有一些国内的政策难题,也有国际间的政治互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

一是政治互信有待加强。油气共同市场的建设是国家能源安全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工作主要面临三国间政治互信不足的问题。三国在能源领域还存在“零和博弈”的思维。日韩之间与中日之间需要妥善解决历史纠纷、增加战略互信。在此过程中,中日韩还面临着共同油气市场的主导权之争的问题。此外,中日韩三国共同油气市场的建设是东北亚一体化的举措,这会危及美国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盟友中的地位,威胁美国的外交利益。中日韩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加强,这不仅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产油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也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二是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中日韩三国共同油气领域合作的加强,虽然是多赢的结局,但是在具体合作中,各方难免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将导致合作中经济利益难以协调,矛盾重重。比如,在统一期货市场建设中,期货市场的选址、交割地点的确立等方面,各方难免产生争议。再比如,在油气管线的走向上,三国势必都会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方案。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都需要深入细致的谈判。

三是各国国内改革尚未到位。除了推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外,三国国内的改革是否到位、市场发育是否成熟,也制约着东北亚共同油气市场的建设。就中国石油行业的政策和市场而言,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发育不足,市场集中度较高。原油进口和成品油的批发由中石油、中石化主导,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意愿较低。推进东北亚原油期货市场建设,还需放开市场,吸引国内外市场参与者交易,形成多元主体竞争的局面。就天然气行业的问题而言,首先,天然气市场上游的勘探开发和进口也呈现垄断格局,天然气期货市场也需要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其次,国内天然气价格机制仍未完全理顺,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倒挂造成进口天然气经营企业持续亏损;再次,我国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仍然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天然气运输和供应的需要,地下储气库等调峰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

中日韩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在能源领域合作有着广泛的共同诉求。虽然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还面临政治互信不足、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以及国内改革仍未到位等制约因素,但在共同利益诉求面前,仍可能促使中日韩逐步推进各项合作,建立起区域性的共同油气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太系)

【参考文献】

①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②张国宝:《建设原油期货市场推进原油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 王梦雅(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