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文本内容分析

2016-08-01 08:07仁欠卓玛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摘 要: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是藏族文学史上早期的一部翻译文学,属于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多部传本之一,迄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本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以神话、吠陀故事和历史事件为依据,歌颂主人公罗摩的丰功伟绩,展显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并通过西藏本土翻译家的改编,史诗体现了佛教文化思想。

关键词:古藏文;《罗摩衍那》;文本内容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而流传的关于神祇、英雄或祖先事迹的故事,即早期的神话和史诗。这就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如上古时期希腊人的《伊利亚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西藏的《格萨尔》、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等都属于叙述性作品。[1]叙事文学的文本内容一般由主题、题材和情节构成。内容就是通过这些要素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早期的叙事性作品---神话、史诗、英雄传奇的内容多出自想象和附会,目的是为了对当时人们还无法解释的宇宙、人类、民族的起源或灾难等自认现象作出解释[2]。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 通过奇幻绚丽的吠陀故事和历史事件,记载了结构较为完整的罗摩故事。与蚁垤版《罗摩衍那》相比较,又具口头传统的流传变异性、灵活性,以及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特点,体现了不同的群体意识形态。

一、主题---业缘

从内容来看,战争是英雄史诗[3]的基本主题。它们一般在战争这一“泛主题”下展示了爱与狠、战争与和平、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勇敢与坚贞、信念与勇气、牺牲与救赎等史诗的永恒主题。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各民族特殊的史诗主题。

在印度本土,蚁垤版《罗摩衍那》是被视作印度教的宗教经典,史诗的主人公罗摩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它以主人公罗摩和悉多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大背景,宣扬了印度教教义和毗湿奴信仰。以印度教教义“认知生命”是构成这部史诗内容的核心,也是作品审美意蕴的主旨。而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并非是一部宣扬印度教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中没有大神毗湿奴。在“泛主题”下,文本以多个故事母题[4]合成结构模式,表达了与蚁垤本完全相异的佛教思想主题。

流传印度本土和南亚各国的罗摩故事文本的差别,主要也在情节或者故事母题上,甚至在有些地方一个母题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比如本生经中十车王和罗摩的故事就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在印度哈奴曼达的故事和悉多的故事也有独立的文本,只是在后来的流传发展中将这些故事融合在一起,成为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要组成部分。敦煌古藏文本中这些故事母题是通过“业缘”来进行衔接的。“业缘”是佛教词汇。 “是身如影,从业缘生”,认为一切众生,都由“业缘”而生 。从吐蕃时期的翻译文学来看,除了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以外,基本属于佛本生故事。如官.法成翻译的《贤愚经》、收录于《甘珠尔》经部 中佛本生经、《丹珠尔》中的《三十四本生经》等,这些本生经中收录了两百多部故事,所有故事基本讲述佛陀前世投生为某一众生,经过苦修生起某种结果,表达了一切众生由“业缘”而生的佛教哲学观念。由此可见,吐蕃大兴佛教,借由文学和艺术宣传佛教教义是当时文化发展的一种策略,也是古代文明传播的一般规律。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虽不是本生经,经过吐蕃译师的改编和再创作,其目的和功效与本生经无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通过罗摩战斗的故事,表达了佛教的“业缘”主题观念。

二、题材---战争

《罗摩衍那》是战争题材,反映了罗摩与罗波那之间的战争(或阿逾陀和楞伽城之间的战争)。同时,与任何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一样,通过“罗摩与悉多的爱情故事”这一相对完整的事件,在特定环境中展开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家“正义战胜邪恶”、“天神战胜妖魔”的审美体验。

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中共有三十九个人物,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属罗摩、悉多、达夏支瓦和哈奴曼达四个人物。“列国时期”印度社会纷争不断,国与国之间,或者各小国内部,因为宗教、文化、种姓差异和国家势力的强弱,战争和矛盾频繁。文本中“列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为人物“大环境”,描述了阿逾陀城、猴国、鸟国、楞伽城等每一个小国和城池内在矛盾-------阿逾陀的宫廷阴谋、猴国和鸟国的王位之争、楞伽城的神魔大战,构成了罗摩、悉多、达夏支瓦和哈奴曼达等人所处的“小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小环境”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物质生活和文化条件。罗摩、罗什曼那的阿逾陀城、巴林和妙音的猴国、巴达和森达的鸟国、罗波那和阿嘎巴杂的楞伽城等四个“小环境”都有王位继承的问题。”四个“国家”既是四个“小环境”,也是构成文本的四个“事件”。通过故事事件的发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有人物中最关键是罗摩的王妃悉多,文本以精致华丽的辞藻描写悉多惊人的美艳,因“美艳”使四个“小环境”相互有关联。悉多本是罗刹王达夏支瓦之女,被农民拾去,献给罗摩,后来又被罗刹王劫去,罗摩与猴国联盟,通过神猴哈奴曼达的协助,最后消灭楞伽城国王达夏支瓦,救得悉多,形成了叙事文本中彰显时代特征的社会大背景,即“大环境”。以此来构成由人物、环境、事件三个要素组成的史诗题材。

三、情节---矛盾

《罗摩衍那》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却有诸多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国家的矛盾,即人国(阿逾陀城)、猴国和罗刹国(楞伽城)。三个国家都发生了王位继承问题。文本开篇描述,位于大海中央的楞伽城神魔混战,最终楞伽城被魔族占据,于是“能消灭罗刹的一个众生投生为达夏支瓦之女,是神门修习成的”,即悉多诞生。文本以典型的吠陀故事作为史诗叙事情节的开端,交代了故事中最大的人物矛盾---即“神魔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着史诗情节的发展,也贯穿着主人公罗摩的一生。史诗中“神魔矛盾”分三个阶段来展开。第一阶段神与非天开战,十车王身负重伤,他欲立罗摩为国王而造成阿逾陀宫廷矛盾。第二阶段罗摩用一根手骨打瞎罗刹玛茹孜的一只眼睛,助众罗汉获得成就。第三阶段罗刹王达夏支瓦劫走悉多,将“神魔矛盾”转化成两个“国家”的矛盾----即“阿逾陀和楞伽城的矛盾”。矛盾的三个阶段都围绕罗摩来展开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作为情节的发展过程,为第三阶段----即高潮的来临做铺垫。悉多被劫,史诗情节的发展去向唯有解决矛盾---结局,即罗摩如何解决“阿逾陀和楞伽城的矛盾”。在结局部分的描写中穿插了“猴国”和“鸟国”的故事。鸟国的故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少影响,而“猴国”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惟有解决的“猴国”的矛盾,方能解决“阿逾陀和楞伽城的矛盾”---即史诗中最大的矛盾。罗摩与猴王联盟,将“人国”“猴国”“罗刹国”的三种矛盾归结成一种矛盾,这时的罗摩作为“人神供奉”的君王,他的性格得到了充分而鲜活的表现。最终罗摩在猴子大军的协助下,消灭了达夏支瓦及楞伽城内众罗刹,“阿逾陀和楞伽城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作为叙事情节的构成部分,这样的结局与其它英雄史诗的结局是如出一辙。如果这些叙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罗摩的性格作为“神性”来描写。那么罗摩等回到阿逾陀城后夫妻间产生的矛盾,将把罗摩“人性”化,仿佛暗示着“能共苦而无法同感”人性的弊端。作为叙事情节的尾声,把主人公罗摩的性格塑造的更加饱满和丰富。

四、结语

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利用文学艺术宣传和感化民众,文学艺术为宗教服务,这是古代文明传播的一般规律,古印度从吠陀经、本生经到往事书无不如此。《罗摩衍那》在公元8-9世纪内,随着佛教北传从印度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出发由陆路传至中国西藏和新疆。通过西藏学者的翻译改编,形成了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罗摩故事,与同时代翻译的佛本生经一样,作为宣传佛教教义思想,被翻译成藏文。在印度,吠陀教、古耆那教、印度教、佛教等各种宗教相继利用罗摩故事宣扬本教教义,后来随着印度教和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罗摩故事也流传到各地,与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摩衍那。如马来亚的罗摩故事中有伊斯兰文化特点,泰国的《拉玛坚》和中国云南傣族的《蓝嘎西贺》都是罗摩故事。《罗摩衍那》流传到西藏后,被改编成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形式,已成为藏族人民非常熟知的一个故事。

参考文献:

[1]敦煌古藏文文献《罗摩衍那》于1907—1908年间,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先后盗运国外的敦煌石窟文献中运送至英法两国,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这一文献共有五部文卷,其中编号I.O.737A 、I.O.737B、I.O.737C、I.O.737D四部文卷藏于英国伦敦;编号P.T.983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1929年意大利学者F.W.托马斯发表学术论文《中国新疆发现的藏文罗摩衍那故事》,宣称斯坦因从敦煌带回的藏文手卷中发现了罗摩衍那故事的一个写本称为研究敦煌本《罗摩衍那》的海外第一人。他对写卷做了概括的介绍,并翻译了大部分诗行。于国内,1983年出版了由王尧、陈践二人主编的《敦煌本藏文文献》,《罗摩衍那》收录其中,这时该文献首次在国内公开出版。同年,二人将编号I.O.737A 和I.O.737B两部文卷翻译成汉文,刊登在《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汉文版)上。

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被认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早期译文类,大概于公元8世纪-9世纪期间翻译。它与我国各民族口头流传的罗摩故事和记载于古代文献中的罗摩故事相比较,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内容,是吐蕃文献中保存比较完善的古代英雄史诗。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第208页。

[3]印度两大史诗、古希腊荷马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等。

[4]文本故事主要由达夏支瓦、悉多、罗摩、猴国、鸟国、以及哈奴曼达的故事等故事母题合成。这些故事母题,也是构成文本故事的主要情节。

作者简介:仁欠卓玛(1978–),女,西藏大学文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主攻藏族文学、格萨尔学、史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