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雪
摘 要:本文首先对历代学者关于《警察与赞美诗》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综述,其次对作者作品和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分析,证明功能文体学为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概念功能;《警察与在赞美诗》;及物性系统;过程
《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一部经典作品。历代学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举不胜举。对其的主题探索包括社会、宗教、法律等,如张乃奇(1990)《调侃法律 赞美宗教——试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兼及其它》。对其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包括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修辞格、欧·亨利风格、幽默艺术、翻译技巧、以及文学作品对比研究等,如马军(2005)的《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顾剑峰(2009)的《<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艺术》和 钟青芬(2013)的《欧·亨利作品<警察与赞美诗>的英语翻译技巧与分析》。多数学者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作品分析,近十几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包括语义功能、会话含义角度、前景化角度、文体学角度、评价视角、语料库检索分析文体角度、合作原则角度、语用学视角、功能语法角度等等,如徐丽娟(2001)的《简析英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修辞格的语义功能》,杨建玫(2002)的《<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以及王霞(2005)的《<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本文将从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视角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主题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一、欧·亨利和《警察与赞美诗》的概述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风格独特,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欧·亨利的思想和他作品,与他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系。欧·亨利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因此他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欧·亨利在《警察和赞美诗》这篇小说中以苏贝作为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以美国纽约为代表的贫民阶层的苦难生活,以幽默的语言和反讽的方式,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展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强烈反差。这篇小说,形式上,是一篇虚构的幽默小说,语言上,采用隐喻式,内容上,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苏贝是一个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却被警察逮捕了。这体现了警察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对无辜行为的惩罚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法律的虚伪。该小说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反常心理和出乎意料的结局,让读者深深的体会到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和无奈。
二、理论概述
“功能文体学(Functional Stylistics)”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韩礼德区分了语言的三种“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意义相对来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三种功能组成三种意义资源。讲话者在讲话过程中要根据情景语境从这三种资源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从所有这三种意义中做出的选择都可对语篇的文体有意义”。用功能语言学分析语篇有两个目的,这些目的是通过对语篇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评价来完成的。一是通过描述分析来理解语篇是如何把意义表达清楚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通过分析来解释评价语篇,说明文章的主题意义和深刻内涵。
本文尝试利用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概念功能”是功能文体学三大元功能之一,是表达说话者经验的功能。经验意义主要体现在及物性系统之上。及物性是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process)”。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中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从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分析《警察与赞美诗》
根据小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现在将小说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苏贝躺在长椅上筹划通过入狱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第二部分是苏贝离开长椅,到街上惹是生非。第三部分是苏贝回到教堂,被警察逮捕。下表是苏贝在三部分中参与的各种过程的个数和百分比的统计。(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小说第一部分,苏贝参与的是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actor)”是动作的逻辑主语,“动作的目标(goal)”即动作的直接宾语。行为过程是指呼吸,咳嗽,叹息,哭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其能表现出行为者的心理活动和需求。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第一部分对苏贝的居住环境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他无家可归,广场上的长椅是他唯一的家,所以他做出了入狱过冬的决定。
小说的第二部分,苏贝参与的主要是物质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是主要过程,比例高达70%。这说明他的所有的行动目标很强,目的性很明显。他不断的做出努力想要达到他的目的。为了实现入狱的愿望,他费尽心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想去豪华饭店吃美餐,却因穿着破旧被推到人行道上;他用石头砸窗户,警察却不承认他是肇事者;他想吃霸王餐被捕,侍者却没叫警察把他拽出门外;他故意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警察却不理睬他;他偷拿了雪茄店门边的雨伞,伞主却把伞让给了他。行为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各种行为动作上,如danced, howled, raved等,表现出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做出荒诞滑稽的行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通过讲话交流信息。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感知者,另一个被感知的“现象”。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样体现了苏贝急切入狱的心情,一个计划失败后又接着实施下一个计划,在与别人对话时他故意用挑衅的口吻,为的是激怒受害者和警察,诱导别人与他“合作”,帮他入狱。
第三部分中,苏贝参与的主要是物质和心理过程。物质过程仍然占很大比重,目标是控制自己的邪恶,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另外,心理过程的比重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苏贝心理的变化,他受到赞美诗的洗礼,要重新做人。但正当这时,苏贝被警察带走了。
总之,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故事的讽刺意味。人们眼中的可怕的监狱对于苏贝来说却是度过严冬的“天堂”。苏贝为了入狱,不得不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但警察却不逮捕他。最后苏贝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时,警察却不给他机会。可见当时社会的残酷,法律的虚伪,下层人民饱受物质和精神之苦。
四、结语
从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视角分析《警察与赞美诗》,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苏贝的凄惨命运,解读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其幽默讽刺的写作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从而更好地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内涵,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白颠倒的本质。功能文体学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失为文学文体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短篇小说对比评析[J]. 学术交流, 2004(2): 141-146.
[2] 李国庆. 试论及物性系统结构和语篇体裁[J]. 外语教学, 2005, 26(6): 13-18.
[3] 刘世生, 宋成方. 功能文体学研究[J]. 外语教学, 2010, 31(6): 14-19.
[4] 刘世生, 宋成方. 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J]. 现代外语, 2015, 38(2): 278-286.
[5] 王霞. 《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1): 109-112.
[6] 张德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