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意摄影看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

2016-08-01 06:45钱祺
大观 2016年7期

钱祺

摘要:通过对画意摄影的解释分析,结合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归纳中西方审美内涵的差异。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西方历史;内涵差异

引言: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他的银版照相术,这一年成为摄影术发明之年。1844年,法国人于勒·艾吉尔在澳门举行的五口贸易谈判中,拍摄了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的肖像照,标志着摄影术在中国开始传播。一百多年来,中西方的摄影发展道路有所不同,却都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经历了画意摄影的阶段,并且贯穿整个摄影史之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人文传统的差异,中西方画意摄影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画意摄影

(一)什么是画意摄影?

字面上看,画意摄影就是充满绘画艺术的摄影作品。通俗一点就是通过摄影的手法拍出绘画的效果。

(二)中西方画意摄影历史起源

从摄影史上看,最早用摄影术的往往都是画家,他们用摄影来拍摄素材,从而获得精确的参照物(例如人体比例,风光场景等),而他们拍摄的手法也都是用艺术绘画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十九世纪后半页,当时摄影这门技术还不普遍,并被大众所轻视。[英]雷兰达拍摄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条路》,以深刻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最终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高度评价。于是它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标志着画意摄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在中国,摄影术传入之初,只用于记录资料,后来发展出了一批照相馆,以拍摄商业人像为营生。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达不到中国画意摄影的要求。个人觉得一直到20世纪初,将中国绘画与摄影结合起来的郎静山、胡伯翔等人登上中国摄影史舞台之后,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画意摄影的研究和讨论。

二、从绘画看中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内涵差异

(一)西方画意审美特点

油画是西方最主要的绘画形式,所以西方画意摄影有着很强烈的油画风格。包括厚重的颜色基调,强调画面的气氛与质感,注重力度、写实和焦点透视等等。在人物油画中,大多注重人物严谨的造型以及和背景的关系。内容题材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些都深深影响到了西方画意摄影的创作。

(二)中国画意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根据“工笔”和“写意”的不同需求,笔法有很大不同,上色更讲究薄而透。从构图来看,中国画讲究形式美,多写意,散点透视。画中事物均可随意摆放,灵活自由。画人物只在人物动作的姿态和神情,却不讲人物各部位的寸与比例。对于背景,中国画常以“留白”为美。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分别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一树一石、一台一亭,都可以看出画家的的意景。

三、从摄影手法谈中西方画意摄影审美实现的不同手法

(一)西方画意摄影手法

1.西方画意摄影经历的阶段

首先,为了绘画而摄影。除了绘画素材,很多专业摄影师发现,通过一定的摄影手法就可以直接展现绘画的效果。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法]罗贝尔·德马西、[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以及[英]弗里德里克.H.伊万斯等等。

其中,德马西在摄影后期选用各种特殊质地的纸作为感光材料的载体,并对影文加以修整,甚至在已经完成的照片上还会再用画笔做修润。所以他的许多摄影作品从外观上看起来几乎可以和德加的色粉笔画或素描媲美,从而受到当时许多人的喜爱。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这种过度后期修饰的方式并不能真正代表画意摄影,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脱离绘画。

斯蒂格里茨一开始宣称“为了达到作为绘画表现的摄影的目的,以一切手段对底版及照片进行处理都是正当的。”似乎与德马西的观点一样,后来发现摄影有其自身的表现特性,于是主张摄影完全脱离绘画,所以个人觉得斯蒂格里茨才能更好的代表纯粹的画意摄影。

2.摄影手法

西方画意摄影源于油画,所以要求立体,质感和透视。

(1)场景设计

天然环境或者人工搭建拍摄场景,从画意角度安排人物穿着造型和背景。

(2)拍摄过程中的光线要求

除了人工灯光外,自然光线尤为重要。还有特殊天气条件(例如夕阳下,会得到暖色,而夜晚会得到冷色)以及不同的拍摄时间。

(3)构图

西方摄影的构图很大程度上参考油画,像黄金比例,解剖学等方式同样适用。1.2.4适当的后期色彩调整。

通过暗房或者电脑,对胶片或数码作品的色彩进行色彩饱和度、对比度的调整,使得画面呈现油画般的厚重色彩效果。

(二)中国画意摄影

中国的画意摄影更为复杂,很少能完全通过单次曝光摄影就达到写意的效果。有代表性的摄影师是中国摄影史上举足轻重的郎静山。

郎静山自幼诵读四书五经,热爱中国画,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在此基础上,他从1939年开始研究“集锦照相”。起源是在学习国外摄影师雷兰德的“集锦照相”作品的时候,发现和谢赫“绘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以及“传模移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就开始尝试运用到摄影中去。

集锦照相,就是取每张照片的局部景物,放到一张感光纸上。中国画虽然是通过对实景的观察才得出的,但是最终的画作会融合画家的写意,表现画家的胸襟。摄影受到机械功能的限制,不能在拍摄中随意改变或者添加景物来得到想要的效果,所以这在一开始的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后来郎静山研究出了叠影法,将相片的底片叠加在一起,取每一张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画的构图、笔法,终于实现了中国画的画意摄影。作品《春树奇峰》于1939年在英国首都展览,获得很大好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通过后期来达到画意摄影的效果,但是郎静山的手法完全是通过摄影的手段(对底片的剪切,拼凑,最后显影等)来实现他的中国画意摄影,这与德马西在相片上画画的后期完全不同。

结论:由于历史、社会传统、人文环境、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中西方绘画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内涵也是大相径庭。不过这种差异并不是坏事,中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内涵不同,会让画意摄影这种摄影类别更具个性。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