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峰
毛泽东的两个艺术
□ 刘 峰
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精彩纷呈,其中运用最为娴熟最为称道的是他出神入化的权变艺术和炉火纯青的激励艺术。毛泽东的这两个领导艺术对应于毛泽东决策用人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领导决策需要权变艺术,第二件大事领导用人需要激励艺术。
毛泽东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碰硬”,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要大踏步前进,也要大踏步后退,调动敌人,迂回穿插,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毛泽东的决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胜,关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而且因事而变,因人而变。权变艺术不仅体现在应变方面,而且还要主动求变。被动中寻求主动,不利中寻求有利,困难时看到光明。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步步紧逼,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蒋介石处处妥协,屈辱求和;相反,对主张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却步步紧逼、百般刁难。因此,1935年12月25日在瓦窑堡会议上做出了反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会后,为扩大抗日根据地,实现对日作战,红军在1936年2月17日发布了《东征宣言》,东渡黄河,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同时,中共也加强了对全国抗日反蒋运动的领导。 “反蒋”即在军事上打退国民党的武装进攻,在政治上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政策的反动实质,分化国民党营垒,争取国民党内的左派、中间派和地方实力派抗日。可见,“反蒋抗日”政策是中共团结了除国民党以外的各个阶级、阶层,对推动抗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黎 青/图
时移势变。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通电指出: 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停战抗日的目的。通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已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只是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开始,要使他彻底从“剿共”内战转变到和中共联合抗日,还需要排除各种障碍与阻力。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尽快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我党采取了“联蒋抗日”的新政策。
从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到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我党对国民党蒋介石政策先后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复杂变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共对蒋政策的这一系列变化是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蒋介石对待革命的立场和态度的变化所决定的。在每一政策的调整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从抗日大局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最终迫使蒋介石走上了联合抗日的道路。
毛泽东的权变艺术还表现在把发动群众与组织群众结合起来,把激励艺术与约束艺术结合起来。发动群众重在激励,组织群众重在约束。发动群众重在使群众动起来,个体有活力;组织群众重在使群众聚起来,团体有合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泽东权变艺术的重点是把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用民主的方式把群众组织到一定的组织中去,另一方面,在群众组织中实现民主的管理方式。民主集中的制度,一定要在革命斗争中显出它的效力,使群众了解它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方能普遍地真实地应用于群众组织。
毛泽东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组织群众,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共产党员在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必须继续号召全国同胞加紧团结,经过民主的方式,将一切分散的意志与力量集中起来。除了争取最后胜利,不能有第二个意志。除了集中在抗日阵线,不能集中在第二个地方。除了用民主方式,也不能有第二个能够集中最大力量的方法。国民精神总动员,应当成为全国人民的广大的政治运动,精神动员即是政治动员,它不依靠于强迫命令,而依靠于人民之政治的自觉。若以强迫命令的方法行之,必至成为虎头蛇尾,官样文章,而毫无生气。只有经过民主方式,着重宣传鼓动,才能推动全国人民,造成压倒敌人刷新自己的巨潮。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国内和平固然不行,没有国内民主也不行。所以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看不清民主任务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争取民主的努力,我们将不能达到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更是强调民主管理。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进一步承诺:1.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2.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从1937年底开始,陕甘宁边区就实行了选举制度,并制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保证选举能依法正常进行。考虑到大多数选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多人不识字,边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选民热情很高,边区的投票率总能维持在80%以上。
毛泽东炉火纯青的激励艺术主要体现在他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方面。
一是了解群众最迫切需求。只有号召群众才能发动群众,而只有了解群众最迫切需求才能真正号召群众。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去号召群众,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群众才能真正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因此,要想真正号召群众,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这样做,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了解群众最迫切需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作方法问题。毛泽东认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不注意扩大红军的领导,不讲究扩大红军的方法,尽管把扩大红军念一千遍,结果还是不能成功。
二是提出最吸引群众的口号。学会号召群众既要了解群众最迫切需求,更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最吸引群众的口号。提出最吸引群众口号实质上是指在对群众进行政治宣传的时候,一方面提出的政治口号要与群众最迫切需求相结合,口号要充分满足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要与群众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相结合,口号要简单明了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因此,提出最吸引群众口号意味着要采取“群众化”的方式去号召群众。而这是“每一个同志喜欢的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即是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
提出最吸引群众口号要注意与各个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口号。提出与各地情况相结合口号的前提是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重视对各地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毛泽东还把进行社会调查规定为工作制度,红军政治部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表,包括群众斗争状况、反动派状况、经济生活情况和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情况等项目。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首先要弄清当地的阶级关系状况,然后再提出切合群众需要的口号。
三是赢得农民才能赢得中国。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改革在发动群众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动态调整的过程,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着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这种日益高涨的群众土地改革运动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认识到动员农民的有效手段是推行革命式的土地改革政策,而国民党的叛变则进一步推动这种政策的实施。
正如毛泽东在1936年所指出的那样:“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通过土地改革政策的变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中国共产党由此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更是在广大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