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时 磊
王守东:燃尽生命铸党魂
□ 本刊记者 时 磊
时间定格在2016年1月1日,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却成为泰钢人无比沉痛的一天。
这一天,莱芜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王守东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告别了同甘共苦的员工,告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永远地离去了。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业精神,大爱至诚、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矢志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已在人们心中矗立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泰钢原属于泰安地区的钢铁厂。1981年建厂,10年没向国家交一分钱,反而亏损了4600万。曾为高炉车间主任的王守东,亲眼目睹相伴10年的高炉熄灭了最后一膛炉火,老工人们痛哭失声。工厂的设备被变卖,1800多名职工成了“没娘的孩子”,8级电工到供销社卖货,工程师当了传达员,700多人被遣返回农村。分不出去的100多老弱病残留守人员,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王守东还算幸运,被分到一个水泥厂当党总支书记。然而,军人出身的王守东忘不了他在钢铁厂的日子,更惦念着昔日的同伴。其实在王守东心中,早有让炉火再红的念头。
1984年,国务院批复莱芜由县改市,由此,莱芜发展步入新的时代。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前景,而心系全局的王守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
王守东向莱芜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自荐请缨报告,建议钢铁厂恢复上马炼铁,为振兴莱芜经济作出贡献。经过重重努力说服各方之后,在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没向银行贷一分钱的情况下,首开横向经济联合先例,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解决了启动资金的困难,使企业得以起死回生。
同年3月18日,市委决定炼铁生产恢复上马。自此,莱芜钢铁产业发展进入新纪元。但上马需要资金,经测算,恢复一座高炉需要300万资金。在当时,一个县的财政家底也不过几十万元,300万,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300万的资金从哪里来?在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束缚仍然根深蒂固,一些在今天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当时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作为莱芜铁厂党委书记的王守东以超前的意识提出“补偿贸易”,即“你先给我钱,我再给你货”。
凭什么说服人家把300万元资金打到你的账户上?为了赢得信任,王守东曾经在一个单位当起了勤务员,倒水、拖地、擦桌子;他坐火车去广州,拿着小马扎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7赴上海的王守东终于打动了上海冶金局的领导。莱芜铁厂与上海冶金局签下协议——上海冶金局一次性支付莱芜铁厂300万元预支资金,莱芜铁厂以3万吨生铁进行补偿,偿还期限3年,成功开启了补偿贸易的先河。
王守东多年来作为泰钢的党委书记,一直坚持不放松地抓党的建设。在泰钢发展的各个时期,党组织都是泰钢建设的领导核心,甚至当泰钢转制为民营企业后也不例外。在泰钢,大家都习惯于称他为“王书记”,不仅因为他的头衔,更因为王守东真正是个书记的样子:抓党建,抓思想,深入摸排职工思想情况,交流谈心,学习贯彻,落实行动……
有人说在竞争激烈的行业,民营机制的企业里,搞党建有用吗?能促进企业发展吗?与有些企业不同,党组织在泰钢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各项事业的核心团队,是企业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泰钢起于危难,成于艰难,所有的人必须统一在一个目标之下,团结如一才能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而没有党组织就没有这一切。
王守东提出的“四个轮子”理论在泰钢广为流传:“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好比汽车的两个前轮,是方向轮;企业管理、科技进步则是汽车的两个后轮,是动力轮。有了这4个轮子,泰钢这辆大车才跑得又稳又快。”
泰钢的职工都知道,王守东是泰钢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但他一直喜欢人们叫他“王书记”。他说:“听别人叫我书记,我感觉最好。这也提醒我,书记,书记,就是要把职工的事儿都记在心里。”
“人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关键是你能不能和他贴近。”王守东说,“有句俗话说:‘锅不热,饼不贴’,做思想政治工作,你就得和职工坐在一条板凳上,自己先热起来,感情相通了,才能想到一块儿,这样做工作才能有效果。”凡是和王守东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他的话,总能句句说到人的心坎上。
就在他辞世的前几天还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实际,一个是人民群众。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脱离了最重要的实际。”
群众在王守东心中有多重,他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天夜里,王守东听说高炉炉况不好,匆匆吃了晚饭就来到高炉车间,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对策。问题解决后,已是夜里两点钟。高炉职工们催着王守东回家。走到工厂东大门转弯处,王守东发现两个身影跟在他后面,鬼鬼祟祟。王守东停下来大声问:“是谁?”那两个人回答是高炉的小韩和老王。他们说:“实在不放心,出来送送你。”王守东听后心里滚热,没有多说,只是挥手让他们快回去。一个企业有这样的党员和群众,这样的血脉相通,骨肉相连,事业怎会不兴旺发达?
王守东经常给周围的人说:“我是土生土长的莱芜人,能为乡亲们多做点好事,比什么都好!”王守东是农民的儿子,虽然参加工作后和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少了,但他对“三农”的关心没有少,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发展。2003年春节过后,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前,王守东专门挤出时间对泰钢附近的几个村庄进行调查。
王守东(右三)与职工同劳动。
在泰钢周边,雅鹿山下散落着十几个村庄,当地除了传统种植业外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村里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发展较为落后。其中,雅鹿山北麓的东西白龙村、沙家庄、刘家庄村,全家年收入不足千元,十年选不出村支书,村民致富无门,经常打架斗殴,上访告状,被称作“难四村”。
在调查中,王守东发现,这些村子普遍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如曹东村曾经有几个村办企业,因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现在除了一个靠泰钢养活的建筑公司还存在外,其余的悉数垮塌,村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村民意见很大。
目睹此情,王守东除了感慨之外,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泰钢发展需要土地、需要空间,也需要青年工人,而周边村民需要就工、就业、创业、创富,如果二者结合起来,不是资源互补、两全其美吗?如何带领周围农村一起致富,实现城乡共建、工农和谐发展,成为王守东的一个心结。他决心建设泰钢工业园,背负起解决周边农村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任。
2003年6月,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守东再次请缨,建设泰钢工业园,承担起带动周边10个村15000多名群众共同发展致富的重任,探索“以工带农、以工扶农、政企合一、工农一体”的道路。
建设工业园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迅速改善各村的经济则必须办企业、搞经营。根据工业园内各村的特点,他们陆续与泰钢的产业链进行了对接,找到了自己的主打产业。各实业总公司依托泰钢经济主体,围绕集团产业链条,持续发展配套项目,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很快,这些村庄每年都获得了可观的集体收入,外欠的账还清了,集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过去脏乱差的村容变成了新修大道,两旁树木整齐,种着四季花卉,显得生机勃勃。很多年轻人经过考试、培训、上岗,穿起工装,成为泰钢的新成员,或是找到了自己的空间,为泰钢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不经意间,工业园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你让我给王书记画像,那就这几点吧,”泰钢人陈培敦一向沉稳低沉的谈吐变得沙哑坚定,“他对党忠诚,有担当,敬业,爱学,善良,乐观。一生中能跟着他学这么多年,我不舍,应该是所有泰钢人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