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里德守望者:杨国庆与南口战役碎片

2016-08-01 03:59:40文·图/芷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南口熟食店遗物

文·图/芷 君



战场里德守望者:杨国庆与南口战役碎片

文·图/芷 君

近3000件南口战役遗物被珍藏在这里。

子弹壳、遗骨、马蹄铁、钢盔、水壶等战争碎片,或残破、或锈蚀,静静地停靠在暖黄色的展台上。历经70多年的沧桑巨变,终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透过这些碎片,中华民族与日本精锐部队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战火硝烟,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而来,诉说着那些血肉之躯所受的摧残和蹂躏,召唤着万世的太平和安定!

而今,杨国庆已在这片战场里守望了十年。一位普通农民,用他自己的方式,告慰英灵、传承民族精神!

2015年8月8日,在南口战役旧址的石碑前,台湾著名半导体之父、国民革命军石觉将军的长子石修博士,怀着悲怆、沉重的心情,诵读了烈士祭文,为已逝的父亲,更是为南口战役中牺牲的英烈所进行的深切悼念。

南口,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著名的南口战役在这打响,1937年8月8日至8月26日近20天,战事异常激烈,中国军队6万人,共计伤亡33692人,日军伤亡15000余人。虽以日本获胜而告终,却仍是我国抗战史上极为光荣的一页:国民革命军与日本精锐部队第一次正面交锋,使日军第一次在中国战场上受到重创。

老杨是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下口村的一位普通农民,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妻子的协助下,经营着不大但在昌平尚小有名气的“亚东熟食店”——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平日里,他洗大肠、收拾猪蹄,认真制作各种熟食。脱下工服,他便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穿梭于崇山峻岭。

正是这位普通农民的言谈举止及思想状态,会让你我为之一振。他的身后,一间普通门店的下面,“隐藏”着一间简陋潮湿的地下室,精心布置后,已然成为一间伟大而又温馨的“南口战役遗物纪念馆”。

跟随着老杨的步伐,穿过熟食店,顺着斑驳的水泥台阶,层层深入到这个神秘的地下展馆。各种木质或铁质的、粗犷或精致的物件,遗物也好,纪念品也罢,都让人眼前一亮,恍惚间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浑身的神经也顿时精神了起来。

整个展室目测有20平方米左右,分为两个隔间,一间用于展示,一间用于会客。两个隔间的交会处是一张台球桌,已用作“战略指挥台”。

桌面的几张报纸上,平铺着老杨亲手绘制的《南口战役长城防御阵地草图》,地图旁边随意摆放着几本相关的书籍和被塑料纸封护着的照片;几块原石和茶具,为整个桌面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与之相呼应的,是一本毛糙的东巴纸质“战地日记”,在三个吊灯的映射下格外显眼。桌子正对的壁橱上则悬挂着一幅手绘的 《南口战役阵地复原图》。置身于两幅地图间狭窄的过道里,有种时空穿越了的激动。

近3000件南口战役遗物被珍藏在这里。子弹壳、遗骨、马蹄铁、钢盔、水壶……这些或残破、或锈蚀的战争碎片,静静地停靠在暖黄色展台上,历经70多年的沧桑巨变,终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老杨自豪地说:“展室虽小,但95%以上的遗物都是我亲手采集,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由战士的鲜血凝成,我能说出很多故事来。”

初识南口战役

老杨喜欢徒步长城,正是这个爱好使他结缘抗战。

那是2005年的一个夏天,树叶刚刚发芽,他与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不知不觉中踏入了“1390高地”,发现墙上有小窟窿,烽火台下方也有像是战壕的坑洼,他们猜想这里可能打过仗,但因对南口战役一无所知,所以并未放在心上。

不久,偶然听一位八旬老人讲起圆楼洼,说“南军”(国民革命军)曾在这里与日军激战过很长时间,死了很多人,他也曾在那里捡到过地雷,还看到羊舔舐头盖骨等等。这让老杨回想起在长城上发现的那些弹痕,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随后与朋友专程去档案馆查找相关史料,未果,但从管理员处借得《昌平掌故》一书,文中谈及“南口保卫战”,记述了南口战役概况,从而使他确定了身边曾发生过这场战争。

开启抗战遗址挖掘之路

2006年老杨参加“寻找东北抗联遗迹活动”,启发他开始思索南口战役遗迹之事,冥冥中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他一步步走向那场战争。经过几番咨询,他购置了一架金属探测器。在2006年温暖的春夏之交,终于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抗战遗物挖掘工作。

在1390高地的一条小路上,他与几位军事爱好者挖到了第一枚子弹壳,大家既兴奋又惶恐地喊”快趴下”。一阵混乱过后,他们细细地观察着那枚已锈蚀了三分之二的子弹壳。确信无疑,“这是一件战争物品!”

一次、两次、三次……他的抗战遗址挖掘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2006至2010年这几年最疯狂,一周上山五次,而且95%以上都是我一个人去,也有热情的人一起去过,但基本一趟之后就没有了下文。”他理解地说,“受不了那个罪。山地战不等于巷战,田野考察需要毅力,经常爬山梁,寻找隐藏在草丛中的战壕、遗迹,夏天蛇、冬天冻。”而后,又骄傲地说:“1390高地我自己就去了50多次,每一次都特别兴奋,比如立碑等很多工作都是站在高地上才产生的灵感。”

启示:“值得付出”

随着寻访阵地和老乡的增多,他感受到了新的启示。“每当发现完整的遗骨时,触动都特别大,总有一种痛苦感袭来。”“那些裸露在外的尸骨,深深地触动着我,想到当年牺牲的那些孩子,可能就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不论日军还是国军,他都是一个人,死后抛尸荒野,让我感觉很苦闷,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2009年8月8日,在海拔1200米的黄花坡阵地(南口战役主战场之一),老杨牵头为先烈立了第一块纪念碑——“迟来的丰碑”。这里是南口战役打响的第一枪!“300多斤,10多个人用了6小时才扛上去,回想起来,为这些死去的人,苦累都愉快。”后来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陆续立碑或石刻的阵地达10处之多。

他神情凝重地讲,“在北齐岭阵地上发现的防毒面具,第一次看见时,感觉它就像一张残破的脸,好似刚刚离开,从山体上远远地走去,我的心情就比较低落。还有在黄土洼高地上发现的一枚帽徽,如同一个人的脸,70多年前留在这片阵地,如今我采集来捧在手心,特别有亲切感。”

有时落泪,有时也有恐惧。“大白天一个人在山上,觉得有鬼魂的存在,虽然不相信这些,但还是会有点怕。有时一人背着帐篷住在山上,又怕又冷。一次圣诞节在山上,非常寒冷的夜晚,冻得四点睡不着。”

但850高地、羊台子、黄楼洼等阵地,给他载入的信号依旧是“一个人背着帐篷住一晚,与这些灵魂交融、接触,非常有意义,值得付出”。“没人知道阵地具体在哪,都是我对照史料,一个个、一步步地采集实物、核实,才划定了南口正面战场为3000平方公里”,他认真地补充道,“本着科学态度,我核实了大概100个阵地,史料中注明的如850独立高地、黄土洼独立高地;还有史料没记载到的,如果在哪采集到了人体或实物,即列为真实存在的阵地,还有尚未去发掘的。”正是这样严谨的态度,让他收到了来自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的学术年会邀请。

老杨曾坐在古长城墙上抽着烟,抚摸着那里的弹痕,想象着昔日的激战,特别希望能有位亲历过南口战役的老兵为他讲述那场战争。

承蒙老天眷顾,2009年他接到一个电话,找到了第一位亲历南口战役的老兵高均甫。“见到了非常好的活教材,高兴了好几天,还一起去了斧头阵地。老兵讲述了非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蹲在战壕的积水里几天不能动弹、战斗有多惨烈、战友死亡的状态、撤退时翻山越岭鞋都没得穿……”

据老杨所知,目前尚在世的南口战役老兵有7位,他已经走访了6位。

南口战役遗物(西大岭阵地,海拔1180米)

战场守望者的梦想与坚持

自2010年建立展室起,耗费很大,仅靠熟食店支撑,一路走来酸甜苦辣皆自知。

在老杨看来,将这些宝贵的遗物放入地下室是一种尴尬的境地,但客观环境却是难以改变的。他无奈地说:“我仅仅是为了欣赏这些东西,为了游山玩水吗?不是。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抗战,免费供大家参观探讨,党员干部也来。”“实物较前几年有很大改变,保存不善,氧化、脱皮等都会影响到传承。想要改观则需要投资,但没有钱。熟食店本来就是小本生意,经营又不如前几年。”

作为一个能力有限的普通农民,他也犹豫过,想放弃过,但每当听到朋友、网友们说“老杨,这可是好事,一定要坚持”之类的话,他感觉自己像进入了战场一样,继续工作。

妻子薛佩英是他背后的那个女人。面对丈夫无数次的上山下山、奔走操劳、摔了伤了,她也有过心疼并试图劝说,但最终还是继续给予他支持,再三嘱咐他“要保护好自己”。老杨感言:“如果不是她的支持,我很可能走不下去。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有梦想,而且要把它实现。还有很多未知的战场有待探寻,现在不忙的时候我还会上山,感觉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支撑和精神享受。”

谈及未来如何打算时,老杨说:“我不是靠收藏起家或赚取利益,广义上,这些东西被采集出来后就不应该属于某个人。具体操作细节上,每个人注入的感情不一样。”“社会的认可是对历史和死难者的尊重,如果政府或民间可以建立一个好的展示的地方,我会愿意也应该将这些捐献出去,不过应该考虑我的个人感受,和这些展品之间的感情。”

十年,足够一个人择业几次,而老杨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本战地日记,记录着他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个步伐、每一次感动和领悟。

“2009年11月22日,天气很好,虎峪村、关山岭,夜宿死人沟……”★

责任编辑:武丽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南口熟食店遗物
北京地区平原生态林林分调查分析——以北京市南口农场为例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科学大众(2021年5期)2021-04-09 08:52:42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一起彩钢板房商铺火灾事故的调查
南口战役:惨烈程度超过台儿庄战役
新传奇(2019年25期)2019-08-06 03:07:05
早年间南口有座塔
参观南口战役遗址
熟食店
纽约市最著名的三明治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08-04 21:53:38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
大众考古(2014年4期)2014-06-26 07: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