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明珠
人才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人才投身创新创业,一方面靠人的自身因素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还得靠完备的保障体系和足够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的外力推动。目前,外力推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共性问题:
一是保障体系不太健全。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区为例,工资、待遇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显得偏低,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政策也不够完善等,往往会让人才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政府能否给予扶持、创业失败后的出路等有所担忧,导致创新创业的动力弱化。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够完备。人才创新创业的成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人才铺设助其腾飞的跑道。如果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者起飞的跑道过于拥挤,就可能会使很多人才折戟在起飞准备阶段;如果不能及时打造更高层次的平台,就可能会对人才创新创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让他们丧失创新创业的信心。
三是人才创新创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现实中,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很多是刚从象牙塔中走出,对市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创新创业的方向往往飘忽不定,不能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而对企业来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需要得到专业人才的帮助。如何为两者“牵线搭桥”,帮助专业人才寻找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降低创新创业者起步的难度,同样也是助推人才创新创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中的地区——淮安区十分渴求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为此,近年来淮安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学实践人才驱动,人才效应得到有效放大。
完善“全面保障”体系,做实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基础
筑牢招才引智组织保障。制定并出台《招才引智工作考核办法》,将招才引智纳入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评,注重发挥乡镇在人才驱动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难题。在乡镇和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努力编织上下联动、政企协调的人才工作保障体系。筑牢来淮人才待遇保障。坚持分类指导,对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省市产业领军人才等不同层级的高端人才,拟发放12万到100万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对引进紧缺学科的高校毕业生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落户的高端人才,除享有相应的住房补贴外,还优先享受本区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优惠政策。筑牢人才安居环境保障。坚持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出台《“人才巢居”示范工程标准化建设规程及评价考核体系》,开辟高层次人才在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证照办理等“绿色通道”,选树并打造一批资质好、科技含量高的“人才巢居”示范企业,力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待得住。筑牢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保障。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与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创投引导基金的专业运作,努力放大区财政每年500万元科技创业种子资金的效用。
破除“孤岛效应”现象,构筑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平台
构筑人才创新创业引领平台。突出龙头带动,以井神、共创、康乃馨等区内多家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40家企业资源,建立人才超市,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不时之需。借助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在盐化工、机械、纺织等重点产业中打造十个产学研合作中心,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持。借助引领平台引导区内中小企业攀亲挂靠,以整合产业链为目的,建立孵化企业自身的研发微平台,推动区域产业要素优化集群发展。构筑人才创新创业承载平台。注重质量互变,将区内引进的7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自主培育的21个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专家团队作为区内企业现有“人才素质再提升培训平台”。通过联合攻关、跟班学习等方式,为区内企业培养技术骨干。通过“缘聚周总理家乡——智汇坛”与“古楚创业——百佬汇”等人才创新创业对接交流方式,邀请创投基金、风投基金及本土企业家参会,为创新创业人才打通融资渠道。目前已成功对接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等新兴产业的32家企业,新增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新获批专利356件。构筑人才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直接连线,实现区内单个企业同时与外地多名专家合作,将所有专家的研究成果汇聚到淮安区集成处理,使区内企业成为掌握创新技术的主导方。
实施“靶向引才”,打造人才创业创新激励引擎
运用大数据建立企业难题数据库。相关部门组成需求征集小组,通过大数据对比计算,分别向擅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生产工艺改进等不同方向的科研院所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进行定向发布。突出两厢情愿,实施项目引才。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专家“选靶”的全过程。组织专家将破题思路、解题方案、成本投入等内容串联形成项目计划书,企业可根据专家报告内容选择合作对象和方式。注重情感激励,实施以才引才。建立区委常委、党员副区长每人联系1-2名人才制度,适时与人才见面、交心,并刚性要求在重要节点登门慰问。对合作比较顺利,有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和专家,通过淮安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3+1”计划,将专家聘请为技术副总、管理副总、营销副总或特聘人事总监等职位。
淮安区人才激励机制的逐步落地,有效实现了以环境优化助推人才发展,以市场配置激发创新活力,以人才集聚引领转型升级的引才用才初衷。但在系列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中的“断桥现象”难破解。人才创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经历“进退维谷”的中间地带,因缺少载体而无法逾越“断桥”。我们的财政扶持政策和各类的项目评审在这一阶段往往存在空白。二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阻碍”破解难。财政资金的有限使很多依赖于此的创业者在起始阶段就显得后劲不足。此外,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下,存在天然盲目性的民间资本的无序流动很容易形成高利贷行为,进而危害社会诚信和企业发展。三是人才创新创业的“安全网”难以筑牢。现行的保障体系中,受地方财力的影响,一些人才优惠政策也存在变数,没有兜底的“安全网”。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思考并建议有必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和谋划。探索实践财政后补助的政策扶持。即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再由政府评价其市场前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雪中送炭,帮其解决燃眉之急。探索实践财政资金“南北合作”最大化平衡模式。破除地方之间的限制,达成多地合作的人才创新创业模式,提振放大人才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探索实践由民间资本介入人才市场的众筹模式。在原有人才+企业+风投的人才创新创业模式基础上,走民间众筹基金、第三方运作、政府监管的运作路子,引导建立属于地方自己的创投基金,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与区内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资助。探索实践风险补偿和技术共享互融机制。依托区中小企业互助基金的专业运作,建立区域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补偿机制。探索实践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一方面要鼓励高层次人才消除顾虑,大胆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避免因创新创业失败而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让高层次人才“适彼乐土”。
(作者系淮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