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安全与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2016-08-01 02:08卜伟张美晨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指标体系评价

卜伟++张美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产业安全作为事关我国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015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阶段性触底、逐步复苏阶段,各国经济调整对我国产业安全形成新的冲击;2015年中国经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2014年更为严峻,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层出不穷,对维护我国产业安全和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期叠加”的形势下,国内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压力巨大,产业安全与发展正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保证我国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产业安全与发展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以主题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第二届产业安全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鲁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卜伟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就新形势下产业安全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一、产业安全的界定和理论探讨

中国学者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和政界对产业安全理论尚未形成系统、一致的认识。就产业安全的内涵而言,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坚教授从我国国情出发认为产业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粮食和石油两大领域中,其他领域的产业安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竞争力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存在大量外资并购现象,大量产业被外资控制,威胁我国产业安全。这两种观点属于对产业安全范式是产业竞争力还是产业控制力的两大基本内容取向的讨论。但无论是基于竞争力还是控制力的产业安全观,都是产业安全观发展演变历程中不同时期处于主流地位的产业安全观的具体映射。这两种视角是否能够全面涵盖产业安全的范围,在理论上缺乏足够支撑,从而导致了在实践中对于产业安全的研究难以形成具有一致性、规范性的研究范式。对此,鲁东大学马文军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同行业发展特点和不同时期发展形势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导致的,实际上则是在产业安全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方面缺乏共识和难以规范的直接体现。要想对此有一个清晰而科学的认识把握,就必须对产业安全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马文军教授基于产业安全的基本逻辑,从历史、范式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梳理产业安全观的发展演变历史,发现产业安全总体呈现出一种“中心—外围”“开放—保护”和“竞争力—控制力”的基本范式。就当前而言,中心优势国家一般基于自身领先优势,推行偏重自由开放辅以政府保护的以竞争力为主目标、以控制力为辅目标的产业安全范式,而外围落后国家一般立足于自身落后的现实,推行偏重政府保护辅以自由开放的以控制力为主目标、以竞争力为辅目标的产业安全范式。其中,前者着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后者着重外资对本国产业控制权比例是否超过门限标准。中国产业安全观的发展演变和流派区别,实际上是世界产业安全观发展演变基本范式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映射和有机综合。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课题组尝试在现行“产业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提出如下定义: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地区)特定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自身相对没有危险且不会使该国经济安全产生危险的状态,是产业具有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能力体现。与会专家学者对于产业安全的进一步讨论,为准确把握产业安全的具体内涵和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参考。

二、新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对产业安全进行科学评估是产业安全的发展方向之一。何维达教授等2001年在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中最早提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内学者后续进行产业安全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论坛上,何维达教授作了题为《新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报告,他指出原有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更多侧重的是经济安全,对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考虑得不够。目前在建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和产业自身的可持续性。基于此,对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结合指标构建应遵循的科学性与综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可测性与实用性、相关性与动态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短期产业安全与长期产业安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新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安全性、经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三方面考虑进行构建。原有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包括产业国内环境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其新构建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将国内环境指标扩充为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影响两个一级指标,并将包括能源约束力和环境约束力两个指标的生态安全性考虑进去,优化后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

在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如何建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产业的安全状态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的评价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何维达教授提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在指标体系的系统指标可测性及精炼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都市群构成的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它们的发展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受到国家的特别重视。李文兴教授进行了基于产业安全的京津冀产业转移研究的报告。在系统梳理产业转移理论和产业安全理论的基础上,从京津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问题着手,阐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机理,分析了京津冀三地工业产业梯度,指出该地区产业错位发展途径,即北京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天津应发展石油能源和设备制造业,而河北则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从而得出该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通过量化分析北京市应该转移出去的产业以及相应的产业承接地,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于京津冀产业发展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坚教授指出在新时期产业发展问题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温桂芳教授强调要明确细化当前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在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北京市,要立足北京市,放眼京津冀、全国乃至世界,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北京市和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永治教授认为,首都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调北京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促进京津冀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物流系统的完善,要将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实到实处,在解决京津冀产业安全与发展问题时注重把握规律,以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全国性启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教授指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为京津冀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启示我们,在进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具体措施的落实过程中:(1)强化协同发展,明确各自产业发展方向。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衔接,构建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在产业安全与发展的理论中关注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产业安全评价时将生态安全以合理的指标进行量化纳入评价指标体系。(3)整合区域资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充分发挥首都引领作用,共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猜你喜欢
京津冀指标体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