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杨京宁
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下行范围全面扩展,陈惠仁:行业将继续在分化中转型
文 | 本刊记者 杨京宁
市场下行最早的金属切削机床市场或许会先行触底企稳,而金属成形机床和工量具细分领域的市场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的下行调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
“2015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总额是275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工量具消费总额同比下降12.1%。”4月11日,上海嘉里中心酒店的浦东厅冷气充足,人们盯着屏幕上跳出的一组组数字,表情都不轻松。站在台上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继续说:“值得注意的是,下行调整范围已经从金属切削机床细分行业发展到了金属成形机床和工量具细分行业,呈现全面扩大的趋势。”
除此之外,2015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了20.4%,工量具进口总额同比下降6.8%,同样反映了行业消费市场的下行状态。
到了今年1、2月份,机床工具进口总额同比下降19.2%。比2015全年降幅扩大了1.9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下降12.7%,比上年收窄了7.7个百分点,切削刀具和量具量仪分别同比下降11.7%和20%,比上年分别扩大了3.7和6.8个百分点。“进口数据的结构性变化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不同细分领域的降幅呈现出了不同的情况。”陈惠仁强调说,“市场下行最早的金属切削机床市场或许会先行触底企稳,而金属成形机床和工量具细分领域的市场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的下行调整。”
从2009年开始,伴随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缩,中国机床行业进入了艰难的调整阶段,那么,企业们该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各种问题呢?陈惠仁总结了一句话:在分化中转型升级。
对于机床工具行业而言,分化的趋势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分化。大家都知道,如今市场环境的一个特征就是需求持续减少,可与此同时,需求结构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升级。换句话说,低端产品严重过剩,而适应需求变化的“有效供给”却相对不足,所以便呈现出了“市场分化”的特点。
其次,行业也在分化。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两大主机门类在过去几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对此,陈惠仁分析说,这可能是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在2010-2011迅猛增长,2012-2014趋于平稳,到了2015年又开始明显下滑,市场的变化或多或少导致了行业运行结构的分化。
最后是企业的分化。所谓“企业分化”是指,不同类型的企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和集体控股、私人控股以及外资控股这三大类企业此消彼长,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在市场变化的冲击下经营困难,而一些优秀的新兴企业却逆势上扬。“就很多传统企业而言,他们的优势是大规模制造通用型的单机产品。在过去,这种优势确实也发挥了作用。”陈惠仁话锋一转:“可如今,市场情况变了,旧的发展方式适应不了新的需求。”压力之下,企业内部难免产生情绪,怎么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现在却没有用武之地了呢?对此,陈惠仁提出,大家应重新构筑竞争能力。也就是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着手,让自己的主要竞争力能够与自动化成套、客户化定制等新的市场情况相匹配,从而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在过去,很多企业的战略都是要做大做强,结果就造成了严重的供给同质化,现在大家要逐步从规模扩张型向创新发展型,依靠效率的提升来塑造自己在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力。
“不过,一切的基础还是企业本身的结构升级。”陈惠仁解释道:“行业曾长期致力于产品和市场结构的升级,然而实事求是的说,效果并不明显,我们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上。其原因就是,企业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和市场上,却对培育产品等要素关注的不够。”所以,从自身做起,改变发展方式和文化特质,大概才能够令国内的机床工具企业在转型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