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效应分析

2016-07-30 08:49杨涛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旅游

杨涛

土地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使土地用地功能得到有效利用,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重要先决条件。本文旨在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进行归纳,希望对乡村旅游用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它是一种成功将农业、农村、社区、农村文化与旅游业完美结合的的新业态旅游方式,在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这个制约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使用的分散性与旅游经营的集中性要求的矛盾,从而使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可以经过承包、转让、租赁、合作等形式让出使用权或经营权,从而发展规模经营。因此,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有利于乡村旅游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土地流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梅燕,肖晓(2009)对土地流转新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做了SWOT分析,从旅游产业内部与外部分别阐述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利弊,总体来说,机会大于威胁,土地流转是乡村旅游规模化和资本化的前提和保证。杨竹清,邱继勤等(2010)认为土地与乡村旅游发展息息相关,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关联效应。

三、土地流转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正效应分析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营

2004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文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随着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可以合理流动,这样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克服了小规模、家庭式经营的局限。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集中原来分散化的土地,而旅游企业或开发企业有机会发挥其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的估算,2010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2.2亿人左右,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8亿-2.9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比较严峻。而农民增收问题也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难点,是基层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旅游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吸纳能力一直很显著,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推行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土地转让使用权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增收,同时剩余劳动力也能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乡村旅游业或周边产业,实现增收。以四川省为例,2009-2012年,四川省乡村旅游业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到24.84万人。

(三)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进行规模开发,规模经营,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农业发展效益的提升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资金支撑。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耕作方式对土地面积、状况等要求很高,而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普遍比较分散,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质量不好的、耕作难度比较大的、经济效益不好的土地还会被闲置,另外分散经营也会导致成本的提升,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阻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流转政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农业效益的提升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四)土地流转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资金来源并提供土地保障

资金问题是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土地流转使土地土地资本化成为可能。首先,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农民收入渠道拓宽,农民进一步增收,农村社区经济得到发展,农民个体和社区集体的可支配资金增加,可以增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土地使用权流转会进一步推进社区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吸引其他非农资本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五)土地流转为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土地流转推动了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发展。成都市“五朵金花”之一的“三圣花乡”是典型的例子。三圣花乡旅游区成都市锦江区,是以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由于土壤等原因粮食产量低下,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利用背靠大城市成都的地缘优势,创造性的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出“五朵金花”等乡村旅游景观、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功模式,得益于政府主导下的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将人财物资源优势集中起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最终开拓出一条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途径。

(六)土地流转带来小农意识的转变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土地资源资产化为农民和农村社区注入竞争、成本、收益等市场经济意识,同时可以带动提升农民服务意识、环保意识、集体发展个人受惠等社会意识,这些思想在对农民及农村的潜移默化中,将间接地对乡村旅游发展产生长久的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

四、土地流转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负效应分析

(一)容易引起利益分配矛盾

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开发的背后驱动力是利益,龙茂星(2006)等认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处理不当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利益问题是最主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外来企业或资本对社区进行开发时,尤其要注重协调开发商与当地政府、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严防农民在利益分配中被边缘化,假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没能给农村农民带来收益,容易激发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不平衡心态,从而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导致极坏的影响。

(二)乡村风情的流失

乡村特有的景观、民俗及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是在土地流转实际操作中,原有居住地改造和新社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持传统风貌,避免城市化,小区化,失去乡村风情风貌。一些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档社区,仿照城市小区进行建设,最终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让乡村旅游失去本身的风貌和吸引力,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相比其他旅游产业更加脆弱,要长久的生存下去更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正式独特的乡土景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接地气的旅游体验吸引游客,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更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以及原有保持乡村风貌,不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目前为止,乡村旅游景点因为忽视环保而过度开发、恶性竞争等短视行为而昙花一现的例子数不胜数,前车之鉴应当得到警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于部分村民眼界狭窄,旅游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实,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极易导致乡村土地、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出现“竭泽而渔”的短视问题,资源被迅速破坏甚至枯竭。此外,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土地挪用现象,借乡村旅游开发之名行乡村房地产开发之实,在乡村旅游景点,不顾农民利益,大兴土木、建造乡间别墅等,都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造成地方政府 “越位”和“失位”现象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有时会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其中。例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制定、土地收益如何分配以及分配比例、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制定等都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有些地区在乡村、社区旅游资源发展甚至直接由政府主导,农民和社区集体成为旁观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政府的如果在 “合理指导”与“过分干预”之间界限不清的话,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政府权力的“越位”,以“合理指导”为由过分干预土地流转,实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政府权力的“失位”,政府未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指导,或者在政策制定或实施方面职责没有履行到位,没有扮演好监管的角色,造成农民利益的流失。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旅游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旅游
分土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