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瑆+ 汤晓颖
动画是电影艺术的形式之一,它是将叙事性、造型性、电影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自身独特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决定了它可以更夸张、更艺术、更自由地进行创作。对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等这类题材,动画的语言更能够将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动画创作是游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艺术过程。
一、 动画创意的虚幻与现实表现
动画的创作中往往充满大量的装饰细节,或使用非传统的鲜明亮丽的色彩,或运用极度夸张的人物造型和语言,制造出一种风格混乱多样、含义委婉的视听效果,这种逐渐脱离了严肃与写实的创作方式,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隐喻特点。动画中,无论是场景、人物还是光线、色调,都能够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动画创意的意义在于如何运用画面表达某种虚幻的情境以及烘托某种特殊的情绪。因此,动画是创作者的一种别出心裁的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
动画的创作能够制造出一种具有指向性的情绪。动画创作本身突破了图片、文字和语言的限制,运用了渲染、象征、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依靠观众的现实情感及文化体验来获得反馈从而达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功能。动画的信息传递具有多义和含蓄的特点,其思想的表达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目的,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为呈现世界的广阔内涵。
动画创意表现在:一方面,动画的虚拟性决定了更加自由和大胆的戏剧化设计;另一方面,动画的艺术特性又赋予了其多样的绘制风格和特有的依靠现实情感体验来传达意境的特点。
二、 虚幻的图像与现实的情感间的关系
人们对于由色彩、线条、明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虚幻图像显然比单一的文字的感受要来得更多,在看文字时我们很多东西要靠在自己的想像中完成,看到“怒火冲天”这个词我们要想像一个人气得破口大骂的场景,看到“冰天雪地”我们要在脑里构想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的南极;看到“倾国倾城”我们要想起某个漂亮无比的女明星;看到“险象环生”我们要想起探险故事中的人物在荆棘中穿越一片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但是在动画中就将这种联想外化成了图像,使我们少了这层不自觉的联想,而直奔主题,很直接就感受到创作者要表达的心理感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是有感知和思维的,这种感知和思维使得人们在观看在观看动画的时,会产生一种自然单纯的选择性,在心理上,又会对其产生概念化处理。人对于概念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面对的事物不同、情感认知不同,他们对于文字描述的概念的感受也就不同,最简单的就是当面对“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一句描述时,男人想起的是冲锋陷阵的战争片,而女人想起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片,小孩子则想到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因为人们这种相异的认知使的一个概念可以产生很多种解释,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我们通过动画影像来表达这种文字概念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种虚幻的图像与现实的情感间的关系中,可以表现为冲突和悬念的平衡。
(一)设置冲突与弱化冲突
动画世界是个虚幻的世界,设置矛盾冲突是影片最高潮的部分,是带动观众情感的有效手段。这种冲突分为利益冲突、社会地位冲突、强弱对比冲突等,冲突的设置与角色的性格、剧情的吻合,本身就遵循严谨的逻辑法则。
冲突是比较明显的双方的矛盾的外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多数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出现的。将这种冲突用一方的忍让、心理活动或妥协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避免冲突的过分外露,而收到平实情节的效果。在动画创意中,合理的弱化冲突能够避免强烈的情感刺激与现实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的脱节。比如在《再见萤火虫》中阿泰面对不情愿收留自己的姑妈的百般奚落就采取了忍让的态度,最后悄悄带妹妹出走。这种冲突的设置以及冲突的弱化不仅引导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且符合观众的一般现实情感体验,使观众更易于接受。
(二)悬念升级与情节生活化
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观众急切寻求答案,对剧情极度关注,情节性为主的影片常常使用此种手法。比如《半夜鸡叫》《猴子捞月》等等,鸡通常都是黎明才叫的,为什么半夜啼叫呢?月亮是在天上的,猴子又怎么能够打捞呢?这些都是与我们的日常认知相饽的,很自然就吸引了我们的兴趣想要寻求答案。
然而日常生活是很平实甚至多数时候是乏味的,向现实生活借鉴并不是要全盘照搬,而是以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发现一些比较贴近我们的趣味,这样设计出的情节会让人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充满亲切感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樱桃小丸子》《再见萤火虫》以及《听见涛声》等,日本比较擅长拍摄这类型的故事,并且都拍出了优美的意境。日常生活化的情节的特点是节奏舒缓,使得观者心情得到极大放松。
三、 虚幻与现实在动画创意中的应用
(一)戏剧性与平实化的融合
动画片的情节是创意的重要环节,是由情节点和情节线组成的,将情节线比喻成一条直线的话,要使这条直线生动一点多转几个弯,那这个转弯的节点就是情节点了。情节点是情节设计的关键,也是制造戏剧性的重要手段。
在情节设计上,往往分为戏剧化情节和平实型情节。戏剧化情节突出出人意料的事件,跌宕曲折的剧情,给人一时的心理刺激,可以说大多数动画都套用此模式。在动画创意的设计中往往使用以下方式:1.使观众旁观者清。有时候角色的好坏观众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剧中人物却未必清楚,这时候观众就会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多了一份焦虑和同情,比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了白骨妖的真身,但是唐僧却肉眼凡胎被幻术所迷,对孙悟空横加指责,这时观众就会替其命运捏一把汗。2.利用未解的迷题。比如在《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有一段就通过学校学生的口讲述了校园的七大恐怖传说,都是一些奇怪的现象,但谁也不知道答案,于是引发了主人公的兴趣的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刺激观众的求新欲望。3.适当地卖关子。这种手法类似于听评书时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就是在剧情进行到紧张之时,突然换一条情节线,而将这边的情况暂时搁置下来,让观众心里始终打着个问号,欲罢不能。
而平实化情节比较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时间空间的演义比较符合自然运动的物理规律。在动画创意的设计中往往使用将画面诗化的方式。大多讲求画面效果的剧情都会采用平实型的情节,所以与其说诗化画面是平实型情节的手法不如说平实型情节是诗化动画的套路。如中国的水墨动画《山水情》《牧笛》。由于制作这种水墨效果必须要分层上色,再分开重复拍摄,最后重合在一起用摄影的方法拍摄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工序十分繁复,连日本在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回国都不敢轻易尝试,这是因为投资大、工程大,所以在拍摄这种动画时就必须讲求意蕴而不重情节了。这种影片有着诗一般的画面效果,例如《牧笛》体现的就是一种田园牧歌一样的恬静生活意境,或是赋予深层次的意味。简单的动画一样可以表现深层次的意味,这种动画片让人看过之后对其中的含义反复思考,回味无穷,印象深刻,而这种充满哲理的道理往往通过一两件日常小事表现出来。 (二)概念与视觉化的转化
当你想用动态图片来讲述那些超越人类世界领域的故事时,动画往往是最佳的选择。电影、电视对故事话语的最重要影响就是使叙述话语视觉化了。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化表现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达带入了一个新的感官体验,叙事的方式由概念转化为影像视觉化,使艺术表现变得更为直观与真实。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当看小说文字的时候,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都能够意识到这是假的,但是在观看影像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当中去,跟着戏剧中的角色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愤愤不平,这就是图像化的魅力。
动画形式更加为这种视觉化的表现提供了更多样的舞台和表达方式。在动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将表现的手段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限度,可以尽情夸张与变形。感官上的文字概念也可以通过动画直观表达出来,比如在表现一个人“膨胀”至“失望”的心理变化时候,动画就可以表现他像吹涨了气的气球飘上了半空,突然飞来一根针往身上一戳,漏气了,最后直线坠落;也可以用一个载歌载舞的人突然被一盘水从头顶上泼淋下来表现,用这种夸张的形式来表现一个人心情的急转直下。在表现“火”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热辣辣的带着太阳眼镜的太阳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沙滩边上风情万种,身材火辣的美女来表示,还可以用画得鲜红靓丽、充满诱惑力的烈焰红唇来表示;在表现“冰”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凌厉无比的眼神来表示,也可以用北极的企鹅来表示,还可以用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人来表示。这就是图像的魅力,能够将单一的文字概念转化成各种各样的视觉表现形式。
短片《苹果偶记》是一部以思想为情节主线的短片。导演在片中设置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情节,一些大的超出了人们想像的苹果从天空中突然坠落到地下,坠落到人们中间。围绕这一情节,导演将片中的主要人物分成了三类,典型的一家三口式家庭,谨慎小心的过路人,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的人等。并通过这三类人的表情与动作的变化,表现出人们对突发事件,对超出自己想象范围事件的束手无策以及恐惧、排斥到最终接受的心理变化。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在动画短片中是比较常见的。片中被夸大了的的苹果,是导演思想意识的一种间接体现,它象征着新生事物或思想,但导演创作的目的,也并不总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同的观众针对同样的情节,依靠自身现实情感体验,往也会对这种象征意义存有不同的见解和感觉。
(三)表现与感知的链接
在动画创意中,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情境无一不具有强烈的表现性。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将表现的探讨限定为有生命的物体之间,他认为表现的出现是源于一些心理内容需要传输出来。动画所带来的视觉图像和动作能够使人们捕捉到一种不仅仅是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感觉,这种隐喻性可以被成熟地应用和挖掘,来描述那些无限的、感性的现象的特征。
动画创意在应用这种表现以传达某种感知时,往往遵循一些规律。面部表情、颜色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某种感情的变化,然而人类表情的变化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这些表情时,先要通过学习,才能转化为理解的本能。而移情说认为人们对某种图像或动态这种视觉表现获得知觉体验是借助于旧经验。这些规律都表明:动画中的情境、图像或动态表现并不是特定的和固有的,它的存在是基于观众对旧经验的记忆和情感体验。
个人的创意是一个起点,人们对表现的识别基于个人的经验,因此经验外的表现也能够通过联想、推理和学习来获得。动画创意传达某种感知,并不只是对个人有影响力,透过个人,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动画创意能够带来一种社会的互动,它对于人类的认知、社会的感知和取向、经济的发展都能带来新的机会。如今的动画创意已经渗透进了各个领域,如风靡全球的《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克服了外界的歧视成为了优秀的警察、狐狸尼克打破了外界对他的印象成为了正义的伙伴,这是影片对人类刻板印象认知方式的反抗;不同的动物代表了各个种族、类型、层次的人,影片中处处隐喻的歧视、平等、弱势群体等主题充满了反省意味;同时,影片从宣传到上映再到衍生品开发,其一系列推广方案和产品设计带动了动漫产业经济的发展。
动画影片在表现概念时,呈现的是一个综合的视觉形象。它不仅涉及到图形形象,还涉及到画面的镜头语言、声音、情节的连接方式。创作者只有综合运用动画的语言,才能真正将各种概念有效地表达出来。动画的创作跨度非常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需要通过动画片的情节串联到一起,成为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