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欢+李简瑷
大数据、互联网+、网生代……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潮概念方兴未艾之际,“IP”又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延伸为指代具有商业价值的任何文化产品。它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动画、电影、话剧、游戏,甚至只是一个网络热词,只要有足够人气,就可以在动漫游戏、文学、音乐、影视、广告形象、周边创意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释放新的商业价值。而“IP说的是知识产权,其实也跟我们IP地址的那个IP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可以理解成具有互联网IP价值的知识产权IP”。[1]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IP元年”。在这一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对盗版的有效治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游以及电影高速增长市场的推动等多种原因交织,促使了IP热潮的兴起。IP也随之成为了令影视圈趋之若鹜的词汇,以至于当下影视圈将“拍戏”说成是“IP开发”。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当下中国电影制作的模式、电影产业格局以及整个中国电影生态。而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而且跟其他IP比起来,根据热门的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如《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狼图腾》《万物生长》《何以笙萧默》《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从网络文学IP电影切入来管窥IP电影对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而什么是网络文学IP电影?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现状如何?网络文学IP电影勃兴的原因何在?网络文学IP电影如何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生态?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以期对网络文学IP电影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中国IP电影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 IP电影与网络文学IP电影
“IP电影”即根据热门歌曲、网络小说、话剧、游戏动漫或某个经典人物形象等著作权、版权改编成的电影。首先,IP电影在创作层面、市场层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改编电影;前者是根据具有高关注度、拥有庞大粉丝群的IP再创造出来的电影,是网络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影视产物,强调的是其利用原文本的市场效应来吸引观众,看重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IP不仅意味着一个文本,还意味着一类用户群。而后者是以某作品的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创作层面。其次,IP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的升级版。粉丝电影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是专门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群(大多是电影明星、导演的粉丝)量身定做的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质量都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而IP电影除了针对特定的粉丝即电影明星与导演的粉丝外,还针对电影原文本如网络小说、歌曲、话剧等的粉丝,而且还依靠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来制造话题,通过粉丝宣传讨论来吸引更多的外围观众。
而“网络文学IP电影”是IP电影的一种,是根据影响力巨大、拥有高关注度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用户规模非常大。这群用户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当下正是他们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且与其他IP相比,网络文学IP的故事性更强,拥有的粉丝更多,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拍摄成电影,因而网络文学IP电影的影响力是IP电影中最大的,成为了IP电影的重头戏。2015年10月,艾瑞咨询发布《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2]“网络文学IP电影”正以燎原之势攻占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视圈正掀起一场“网络文学IP 电影”的浪潮。
二、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及其原因探析
从199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端至今,其影响力已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而在跨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与影视行业加速联姻。从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至今,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已蔚为大观。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逾114部网络文学作品卖出影视剧版权,而2000-2015年已有逾100部网络改编影视剧播映。仅2015年就有《何以笙箫默》《芈月传》《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近10部网络改编电视剧首播,且有《何以笙箫默》《新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原来你还在这里》《第三种爱情》《狼图腾》《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上映。而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IP改编热度不减。
而近年来不少拥有粉丝基础和扎实的剧作基础的网络文学IP电影屡屡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使导演徐静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迅速成为话题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以此为标志,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流行文化IP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临。《小时代》系列电影启用本身就具有明星效应的郭敬明担任导演、编剧,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又选择了当红女星杨幂。两人明星效应的叠加获得了更多倍的粉丝力量。虽从上映伊始就饱受争议,却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总票房超18亿;《狼图腾》最终坐收6.98亿;《匆匆那年》最终票房5.84亿;《何以笙箫默》票房超9亿;苏有朋导演处女作、改编自人气作家饶雪漫同名畅销小说的《左耳》票房4.85亿;据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票房6.82亿……而面对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热潮,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它勃兴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文学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故事筛选池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好故事缺乏,出现了“剧本荒”。因此,电影行业在题材选择方面开始主动寻求网络文学的鼎助,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素材的富矿而被疯狂开采。正如网剧制片人宋鑫所说:IP的流行,对影视剧市场来说,“是对好故事稀缺的弥补”。[3]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论坛上,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优质IP的最大输出方,甚至将网络文学遇上电影定义为新的机遇。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别的IP来源,网络文学大多故事性较强,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故事结构和调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期待,这为改编成电影剧本奠定了基础。而且网络文学在多年市场培养与受众同谋之下形成了对题材、类型的细分。而多元的题材类型如权谋/宫斗、青春、耽美/同人、都市言情、盗墓/悬疑、玄幻/灵异、穿越、战争、武侠等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化资源。
(二)网络文学IP电影自带粉丝,拥有市场营销优势
网络文学IP电影利用网络文学的原著品牌效应改编创作成电影,并利用其品牌营销优势来吸引观众。可供改编为电影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强IP”或“优质IP”。它们经历了点击率、出版量等数据考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而且在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里都有相应的专区,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从立项之初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粉丝。而据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可见,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与影视的目标受众群重合度极高。这就使得二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网络文学IP电影的票房在电影未上档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与原创剧本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天生的话题度与庞大的受众群确实在融资、营销、发行推广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有着原创剧本不可比拟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充分获取用户流量和用户喜好大数据,生产针对特定粉丝群的影视作品,做到精准的收视人群预测。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者与粉丝双向互动
正如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网络文学IP的影视价值模型”[4]所揭示的那样,通过网络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以网络文学原著为话题在各平台发起讨论,与粉丝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而出于对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忠诚,原著粉丝会提出自己对该影片拍摄的建议、看法、期待等。创作者再由此为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定制剧本、确定演员等。这样一来,可以造成未映先热的势头,提前汇聚观众,对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拉动有利。而当这种宣传和热议由网络这一平台延伸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本不是该作品的粉丝甚至根本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即将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IP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变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从而获得满意的票房、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及IP品牌的增值。
(四)商业资本对优质网络文学IP趋之若鹜
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凭借庞大的读者群、更接地气的故事、轻松活泼的风格、紧跟热点的主题等受到电影资本市场的追捧。各种形式的商业资本纷纷加入抢夺、囤积以及孵化网络文学IP的潮流当中。随着商业资本的迅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根据观众口味定制的IP电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是电影人,而是商人、互联网人或者跨界经营者,因此被他们相中的IP的内容和题材首先要契合他们划定的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受众群体,即85后、95后年轻人、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网络使用者,因为他们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增速最快的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如《何以笙箫默》是一部从2003年起在网上连载,出版后畅销百万余册,网络点击破千万的强势网络文学IP。在电影版之前在江苏卫视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也广受追捧;2014年,《匆匆那年》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青葱岁月的青涩爱情的喟叹;2015 年,《左耳》等青春电影上映掀起了伤感青春风……这些网络文学IP电影即契合了影视公司、投资人划定的市场回报最高的受众群体,并认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此类电影的拍摄,并出巨资疯抢具有高价值、利于拍摄的网络文学IP。
三、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有人欢欣鼓舞,视其为中国电影野蛮生长阶段电影产业快速扩张、爆发式增长的“强心针”。如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影视的上游前端,它的传播为影视传播提供了检验市场的机会;影视则是网络文学的下游和后端,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出口,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的融合,其实是未来中国文化创意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影视的持续增长会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跃,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为影视带来无尽的资源。”[5]同时,也有人悲观地泼冷水,认为网络文学IP改编热导致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失衡。不管态度如何两极分化,都不可否认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产业格局以及整个电影生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
网络文学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被评价为“消费时代所制造的文化泡沫”。然而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契合了当下年轻大众的审美趣味。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互动让网络文学这一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股文化潮流。而网络文学IP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品”的属性,以大众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创造属于大众自己的流行文化。虽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有着越来越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电影比较追求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灯光,拍摄角度,构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IP电影由于是利用现成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资本追逐IP都想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IP变现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往往创新性不足,艺术性遭忽视。即网络文学IP电影特别追求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台词等是否符合年轻大众的“期待视野”。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构图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影片的票房如何,但鲜有人问影片质量好不好。以至于侯孝贤导演携其新作《聂隐娘》走进大学演讲时,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6]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成熟
由于IP一词本身就隐含了商业价值的含义,因此IP电影从来都和商业资本关联紧密。可以说,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进行创作是IP转换的关键。IP电影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改编意向、购买版权、组建创作团队筹备制作、上映。从历年IP电影的操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商业资本主导而不是电影人(或者说创作)主导。即IP原作的改编意向由投资人或影视公司发起,电影主创团队人选的决定权在投资人或影视公司手中。电影人很难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来拍摄,他们只是中间环节的打工者,商业资本全程掌控IP电影的项目进展。电影人与投资人的话语权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处于弱势的一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进程。而IP电影的重头戏——网络文学IP电影实质上就是以期依靠原创网络文学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以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作为召唤特定受众主体的文本,网络文学IP电影是完全以粉丝、观众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其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均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公司就制作什么,严格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中国主要的观影群体即年轻观众的“期待视野”,将中国电影的娱乐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传统商业电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着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改变传统电影的创制理念
网络文学IP电影是网络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影像转换与跨界融合,跨越了网络媒介、文学作品、电影的界限。网络文学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同一种叙事逻辑。而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平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跨界融合的过程既是叙事模式的转换,又是从语言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转换。当故事从文字移向影像,其表意体制、时空观念和审美构成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的推进都与网络文学有别。因此,电影编剧必须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组织与改造。但为了使影片能更好地展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以满足原文本粉丝的期待,原作者最好能坐阵参与电影的核心创作。由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转换成了更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电影形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式与公众电影传播形式的合作,无疑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制方式与观念。2015年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他不过是说了“大实话”,因为这个路径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已付诸实践。这有点类似于“众创”模式,即用户和粉丝参与进来,将用户和粉丝的意见反映到作品创作当中,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可以说,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制模式是对传统电影创制模式的一次冲击。通过网络文学IP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面貌日趋多元。作为一个新兴潮流,网络文学IP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突破了电影人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对“电影”的狭隘定义。在国家文化政策和新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联姻和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影制片模式迭代更新、电影版权运营、电影发行与放映及电影体验跃升。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产业的作用无疑正在日益显现。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改编影视剧频繁互动,其生产运作方式已日趋成熟。双方的借力互动似乎代表着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剧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但不容忽视的是,“IP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初动机已在过度商业开发下变了味;过度娱乐化和市场化行为可能会导致‘严肃电影的缺失,大量出现的改编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原创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7]如果习惯了走捷径,很可能就不会去尝试风险更大的原创。而且在电影艺术自身方面,目前这种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产业化运作还存在诸如类型扎堆、题材同质化、主题浅层化、故事情节雷同化、改编中的大肆编造、难以满足原著粉丝口味以至于在原作读者中口碑较差、版权纠纷、影视公司对IP的消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IP开发热潮中,电影人和投资人须清醒总结IP开发的经验和规律,重新找回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认真思考IP应该如何筛选、如何改编,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IP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掀起了IP电影创作热潮。其中网络文学IP电影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势头迅猛发展。这不仅影响着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还正影响着当下电影生产的格局和发展,乃至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电影生态。但整个中国电影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学IP电影的劣势和潜能。只有正确的看待和开发网络文学IP电影,才能改变其“有数量缺质量”“有票房无口碑”“有口碑无文化”的现状,并真正推动当下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包括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IP开发过热状况会慢慢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4.
[2][4]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10-31)[2016-05-13]http://news.pcgames.com.cn/569/5691341.html.
[3]荀超.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风险小商业价值可持续挖掘[N].华西都市报,2015-04-18.
[5]张颐武.网络文学与影视:一个新的文化构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5):8,9.
[6]侯孝贤痛批电影圈:忙抓流行不会永远成功[N].半岛晨报,2015-06-22.
[7]王臻真.IP电影热:中国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J]当代电影,2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