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 墨韵万变

2016-07-28 21:40:22程金兰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6年7期
关键词:书风用纸书写

程金兰

前面我们陆续介绍过纸的原料、纸的生产流程、纸的加工方法、纸的品种等等,这些和中国书画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大家所关心的。对于从事书画的人而言,什么纸最适合写字、画画?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我们学习书画的历代经典作品说起。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老师曾经说过大意这样的话,临摹经典作品,需搞清临习对象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文化习惯、审美倾向,特别是与之相适应的使用书写工具的背景。用适合的笔墨在适合的纸上,才能书写出风格相合拍的作品。

在中国画中,“工笔”与“写意”对纸性的要求大相径庭,用于“写意”的纸往往是“生纸”,“生纸”上如果需要画“工笔”的鸟、虫,纸的局部是要用胶或矾等原料进行特殊处理的,否则没法画“工笔”。这在绘画上是常识性问题,可到了书法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比如就有人用长锋羊毫大笔在红星特净生宣纸上临习《兰亭序》,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与原帖南辕北辙,因为他不了解纸性,不知道王羲之时代书法创作的实际情况。请看红星生宣与其他几种纸样受墨渗化情况对比实验。

纸是书法创作的载体,一切的技巧都要在纸上展现。纸就似打仗的阵地,打仗需熟悉地形,书写者需熟悉纸张的性能、种类,历史上许多书家对纸张选择都非常苛刻,没有合适的纸不下笔。如古书记载汉代书法家韦诞书写必须用张芝笔、左伯纸,否则轻易不动笔。优秀的书画家往往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对纸张作特定的要求。

书家可借用不同的载体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念。材料的选择与创作的风格要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从书风来说,魏晋一直到明代是以二王体系的追求行笔爽劲的帖学书风为主流,故用纸主体为较为光洁紧密的加工纸,而未经加工的生纸受墨易渗化,不适合这类帖学书风、特别是以小字楷、行、草为主的书写。但其特殊的表现力已经受到画家们的关注,开始在写意中国画中发挥其作用。从历代用纸情况看,唐人的有熟纸、生纸之分。熟纸用于书写,生纸往往只用于丧事等特殊场合。

宋代书家用纸都极为考究,他们使用的经过加工的纸光滑且挺括,适合行草书表现。

元代绘画尝试使用加工为半成品的生纸,书法则仍以加工纸与各类笺纸为主。

明代是“笺纸时期”,尽管生宣越来越多地用于绘画,但书法仍以各类加工过的笺纸或者绢绫为主。

到了清代中后期,碑学书风大兴,书风以追求苍茫、浑朴、高古、奇崛为特色,以大字为主的牌匾、楹联及榜书更受青睐,加之生纸生产工艺日趋改进,其特殊的润墨性、笔触的摩擦力在碑学书风中恰恰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生宣纸大行其道。

以上所说的与书写相关的诸多纸张性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润墨性。刘海粟为宣纸题词“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古人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优质的宣纸,特别是生宣纸能体现出特殊的笔墨韵味,浓墨处墨色淋漓、发亮鲜艳,淡墨处层次分明,积墨处浑厚深沉。落笔于纸,墨色变化丰富,力透纸背,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要学习书法或者中国画,必须掌握并熟练驾驭各类书画用纸的特性。一般说来,一寸见方以上较大单字的篆隶楷等正书或字径较大的行草书可以使用生宣,生宣润墨性好,具有渗化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感受笔墨水分、用力轻重、行笔快慢的关系,才能逐步适应其纸性。而字形较小的楷、行、草(大小与《兰亭序》相类者)则比较适合使用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半生半熟或熟纸,尤其是揣摩古帖时,对帖使用的纸性要留心判断,学习时宜使用与其性能相近者,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大体说来,王羲之以来以小行书为主的帖学书风,不建议使用生宣,以经过处理的半生半熟纸最为适宜,风格古朴且字径较大的篆隶书生宣会有上佳表现。所以要想进一步写好字,一是要仔细读帖,详细了解帖子在风格、材料方面的背景情况;二是多实践,尝试各种不同纸性的纸,根据创作需要,有选择地使用。

猜你喜欢
书风用纸书写
节约用纸
品牌研究(2023年6期)2023-03-01 06:51:18
节约用纸
品牌研究(2023年5期)2023-02-25 08:13:16
节约用纸
品牌研究(2023年4期)2023-02-19 08:58:28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艺术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4:55
书写春天的“草”
书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