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志,毕德强,董 颖
农民阅读实施窘境的调查分析*
吴德志,毕德强,董颖
摘要农民阅读少的问题由来已久,农民的物质生活并不贫困,但农村的书刊资料利用一直低迷,说明农民的兴趣不在阅读上。调查发现农民的自身因素决定了农村阅读活动的成败,农民阅读的主观惰性是阅读贫困的根源。
关键词农民阅读阅读实施阅读需求阅读贫困
引用本文格式吴德志,毕德强,董颖.农民阅读实施窘境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6(5):95-102.
农民阅读少的问题一直萦绕着图书馆界。业界普遍认为,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政府对农村的文化投入也比城市少,客观上造成农民看书少。也就是说,农民阅读贫困是其自身因素以外造成的,跟农民的主观认识没有关系。客观上,也许是农民的主观认识和个人生活目标影响了其是否阅读。
前些年,业界针对农民买书难、借书难和看书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笔者归纳其代表性观点有:(1)文献决定论。研究阅读资源供给的学者,认为农民阅读的最大障碍是文献资料严重缺乏,有关学者的调研结果也表明,阅读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民阅读困难和知识贫困;(2)图书馆需要论。认为农村图书馆承担着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1],是农村阅读的理想场所,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农村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2]。对此,黄体杨等学者另有见解:相关研究几乎都是在“图书馆中心论”的范式下开展的,即农村需要图书馆[3],但缺少更进一步的探寻。应当说,聚焦于为农村弱
前些年,农村兴起了阅读设施和阅读服务的建设,然而实践证明,这些建设并没有给农民的文化生活带来预期的效果,农民的阅读困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王子舟、吴汉华认为,根源在于一些建设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外生模式[7]。李国新指出,限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投入,普及到乡村一级公共图书馆的条件还不成熟[8]。张叶、杨玉麟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资金、人力,以及资源的适用性不足所致[9]。于良芝的观点较为深入,认为明确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进行专业化改造等,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10]。但这些研究仍局限在图书馆方面的问题上,没有探讨农民个体的主观因素。业界的努力,实现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平。
本课题对农民阅读的主观和客观状况进行个案实证调查与研究。实证研究作为诸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而个案研究的深度描述具有方法上的优势,使人一目了然;个案研究的结论如果正确,那么就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效力。然而,个案研究的普遍适用性也有自身的问题:一是个案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二是在什么层面上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三是个案结论的普遍性的适用范围有多大?本课题的调查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请业界老师指点。
2.1采集方法与案例安排
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呼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调研他们的阅读现状。调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拜访村干部并在其帮助下召开问卷调查会;二是对不方便来开会的农民做家访;三是对路遇的农民进行简易访谈。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2015 年8月间的农闲期,对呼兰区的65个自然村进行阅读调查。
2.2采访安排
课题组首先专访村干部,了解村干部对阅读的认识和农民读书、家庭藏书的情况;然后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召开会议,调查普通农民的阅读情况,以无记名方式收集农民的家庭人口状况、种植及养殖情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偏好和业余时间安排等相关信息。课题组还收集有关村文化设施的数据(见表1),以及上级的文化援助情况;实地考察农家书屋的藏书、借阅、管理员配置和开放时间等;了解家长对孩子读书的看法,观察农民的家庭藏书情况以及家庭阅读环境。对有读写困难的农民,课题组成员向其说明问卷内容后,代为填写。
2.3数据采集
课题组一共发出1983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未交回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825份;走访了426个家庭,除去部分谢绝访谈的家庭,得到416人的家庭信息。调查样本分布情况是:20至49岁农民占66.1%,50岁以上占 33.9%;男性农民占 51.8%,女性占48.2%;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占45.4%,小学文化以下的农民占 54.6%;务农的居民占91.5%,退休返乡人员和从事其他工作的农民占8.5%;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96元低998元。
表1 各村的文化设施情况
3.1思想上认为阅读重要,行动上自觉阅读的人很少
课题组的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农民都明白阅读对个人的前途命运、对集体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1825人中,认为读书有用的有1626人,占89.1%,认为读书没用和对阅读认识比较模糊的有199人,只占10.9%(见表2)。统计过去10年当地的阅读情况发现,73%的农民根本不看书报杂志;每天阅读(含数字阅读)和偶尔阅读的农民,合起来仅占27%。思想上认为阅读重要,并自觉进行阅读的人很少,这种现象在农村阅读活动中很普遍。
表2 农民的阅读认识和阅读情况调查
农村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农村家庭的藏书情况见表3。其中,去过图书馆的有570人,但大多数是走马观花转一转,看过和借过书的分别为268人和173人,各占14.7%和9.5%;另外,34.8%的人在书店买过书,但多是为孩子买教辅书(比例高达到90.1%);向他人借过书刊的有119人,比例为6.5%。即使把重复的人数也计算在内,所有买过、借过和看过书的总人数为1076人,仅占 59%。农村家庭有藏书的占14%,有报刊的占18%,其中学生用的教辅类书刊的比重较大。在有藏书的家庭中,藏书量在10册以下的占8%,11-20册的占5%,21册以上的占3%(其中50册以上的仅2人);藏书最多的21人多数是退休返乡的教师和机关干部。
表3 农民利用阅读设施情况调查
村干部的阅读表率作用不够,农村儿童的阅读不足。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村干部认为农民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可对自己就宽松多了,很少读书。在65个村的130名支部书记和村长中,只有5人去过图书馆借书,占3.8%;村干部买书看的不多,家里有藏书的也不过10人,占7.7%,其中2人有藏书50册,其余8人不到20册。关于儿童阅读,72%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看些小说、科普类书籍,以及“读者”“校园文学”等杂志;希望孩子看学习辅导资料的家长占76%。在教育上,一般是母亲边做家务边督促孩子做作业,约占37%;辅导小学生学习和指导孩子阅读的家长只占9.5%;其他家长或是没有能力或是没有耐心,对孩子放任自流。
3.2盼望国家投入文化资源的人多,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少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的文化设施进行了几轮建设,先是建设“农村图书室网”,然后有“万村书库”“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工程”“希望工程图书室”“知识工程”建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力量援建了很多乡村图书室,各地公共图书馆还在乡村建立了“流通站”和“分馆”等。可是事与愿违,多年过去了,能开放并利用的图书室却很少。最有代表性的是“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启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投入180多亿元,各地区热火朝天地建设了5年多,于2012年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11]。在笔者走访的65个调研点里,除1个村因漏报没建农家书屋外,其他每个村的书屋都有上千册藏书。但在访谈中发现,去过农家书屋的只有564人,占比31%,借过书的占比为9.5%。这是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总的利用率,如果平均到每年、每月的比率会更小。通过实地走访,65个书屋中没有一个读者,除了几个和村会议室合用的以外,都没有开门,甚至村支书、村长都找不着书屋的钥匙。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图书下乡热情都非常高,很多人提出多进些科普书籍、学生课外读物等,甚至希望能常驻。可是据村干部介绍,图书刚下乡的时候村民们围着看,但很少人借阅。没过几天,农家书屋便无人光顾了,这是普遍现象。农民不愿意借书,但是愿意要些城里的捐书,并把这些书放在柜子里。实际上农民对这些书并不珍惜,看得很少,家有藏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抽查的500户农民中,只有9户有书柜或书架,放着10多本书;有50户人家随便在桌子、凳子、地板上放着10来本书。
农民对阅读的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学者和业界对农民阅读效率低的认识同样存在误区,思维片面化,甚至存在错觉。这不仅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和服务质量,而且误导了对农村的文化资源投入。本研究就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展开讨论:
4.1阅读资源短缺是影响阅读活动的主要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农民看书少主要是由于农村的藏书少;农民对阅读的认识越高,阅读的积极性越高,阅读的需求也就越多,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所以农民看书才少。“农民阅读需要迫切”几乎是图书馆界的共识,因而业界奔走呼吁政府、社会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阅读需求对于阅读实施甚为重要,然而,认为农民“需要迫切”不等于农民真正需求。人对阅读的认识有深浅之分。深层认识是阅读行为的必要前提,包括有阅读需求、能力、意志和适宜的环境等;浅层认识是指仅对阅读意义有所了解,是阅读需求链中的一个环节,但阅读需求的形成还须同时具有阅读偏好和阅读动机。只有阅读认识不见得能产生阅读需求[12]。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对阅读的感性认知有了很大提高,但仅仅是口头上的调侃或表层认知,况且,还有很多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阅读需求。在笔者的调研中,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占6%,小学毕业的达到46%,初中毕业的占38%,上过高中的占10%(包括高中没有毕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务农的那是奢望。在调研中,受访的农户大多房屋宽敞,会客厅兼具看电视、打牌和吃饭的功能,但几乎没有适合看书的房间。晚上的活动往往是全家人聚在一个房间里,孩子写作业,大人在一旁消遣娱乐,这既是习惯也是节俭,无形中限制着农民的阅读。面对农民的浅层阅读认识,国家和社会投入再多也是事与愿违、虚耗社会资源。
4.2国家和社会对农村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热情
把农民读书少的根源归咎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这个观点认为农民阅读匮乏,根源在于农村经费少、书少,进而批评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的文化投入不足,呼吁维护社会公平、减少城乡差异,倡议图书馆界和社会为提供均等阅读服务做出更大的努力。诚然,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别由来已久,但是,这种认识看到的只是农村藏书少的表象,对阅读匮乏实质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公平、公正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国家对城乡文化建设的投入看似不平等,但事实上城市的文化需求大于农村,因此对前者的投入自然要大于后者,说不公平有点牵强。看问题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学界认为不公平的,农民兄弟也许不以为然,况且有些农民不喜欢、不习惯阅读,甚至有些抵触阅读,觉得看书很累、很遭罪,不如干体力活轻松。纵然学者意识到不公平,可那对于解决阅读问题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再者,学者只关注农民阅读的消极性,没有深入了解农民其他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民参与其他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胜过阅读。在笔者的采访中,家家有电视机,几乎100%的农民天天看电视,若遇到好看的电视剧,甚至会占用整个晚上的时间。晚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农民是否还有时间看书可想而知。而且,农民的其他文化生活很丰富,并没有单调和寂寞的感觉,除看电视外,还有浏览电脑网页、看戏、看电影、表演文艺节目、跳舞、扭秧歌、打球、下棋,以及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等。这些活动大众化、趣味性强,都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和谐社会所推崇的。荀子曰: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一心不可二用,这样读圣贤书的人越来越少,况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也很普遍。
4.3农村图书馆服务主体精神缺失,限制了农民阅读活动
认为农民不愿意走近阅读、阅读成果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服务精神缺失[13]。这有点像“求实英语”刘晓亭老师的名言:“学不成,师之过”,服务客体出现问题,服务主体就应该承担责任。这是非此即彼,是把问题绝对化的片面思维。农民对阅读的认识高而书刊阅读率低,是由于服务与需求没有相向而行,而板子却打在提供服务的图书馆人身上。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忽略了图书馆服务的局限性。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可一出问题就把责任全推到服务者的头上,却把农民的主观意识置之事外、不予考虑,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图书馆的服务是有一定局限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个大理论,但让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去改变农民的命运和处境,显然是妄谈。夸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层次和能力,是不切合实际的;二是混淆了服务效果中主客体的作用。图书馆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但服务利用和收效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与家庭条件。如果农民没有阅读兴趣或没有阅读能力,图书馆员给予的服务再优质,也不会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如果只强调维护社会公平,只注重发挥图书馆社会作用,仅为农民提供应然性服务,图书馆的服务不会有所突破,提高农民阅读能力的愿望,也将难以实现。
对农民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农民的阅读认知和阅读行动,找出农村阅读率低的症结,分析其深层原因,对于改善图书馆农村服务和提高农民素质都大有裨益。
5.1农民主观需求不足是造成阅读率低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服务成功与否,关键是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是否需要这种服务。只有存在阅读需求,才会有更多农民参与阅读。在哲学上,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应当根据农民阅读的特点,识别其阅读的实际需求,从而准确抓住图书馆农村阅读服务的关键。农民的阅读需求相当复杂,有性质上的差别,也有层次和强度上的差别,因此现实中有如饥似渴的真需求,也有模模糊糊的佯需求和无需求。佯需求和无需求的表述,可能冒犯了农民兄弟的尊严,但是这种现象在当前阅读领域里确实存在,导致一些农民因阅读需求不足而减少阅读或不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农民阅读领域的障碍是“阅读困难”人群多,阅读需求参差不齐。在认为阅读有用的农民中,有喜好阅读的,有不喜好阅读的,也有虽喜好阅读却没有阅读动机的,有阅读动机但没有阅读喜好的,还有对阅读无需求的。佯需求和无需求使学者和善良的人们很纠结,但农村确实存在这样特殊的阅读现象,反映出农村阅读需求贫困的实质。所以,丰富的阅读资源、一视同仁的服务未必能解决村民阅读困难的问题。
农民阅读的佯需求造成农民少阅读和不阅读。从笔者的考察来看,农民对各类援助确实有更多的期盼,对书来伸手的方式已经习以为常。白给的岂能不要,村民看重的不是精神财富,而是物资,他们要增加集体和个人的物质财产,致使一些阅读设施和阅读资源未能物尽其用。看来,农民积极争取阅读援助,有很复杂的心态,既有求知识的需求,也有占有心理的因素。把捐来的书锁起来或另作他用的并非个案,因此对农村盲目投入和支援有时会事与愿违,甚至会造成浪费。
国家对农村图书室反复投入资源,重复建设农家书屋,但村民仍然无法摆脱阅读贫困的怪圈,这说明阅读活动的复杂性。业界也忽略了农民阅读的真正需求,使农村阅读活动的开展带有某种盲目性。课题组通过分析阅读贫困的成因,抓住要害,对以往农村阅读服务、图书馆(室)的建设和研究进行全面反思,重新定位农村阅读服务,从而明确服务重点,提供精准服务,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5.2个人因素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农民的阅读行为
在农村阅读领域,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同时影响着农民的阅读行为。对于农村的阅读活动,不能凭主观意愿想让谁阅读谁就会阅读,必须是个人要有阅读愿意,并且有可读的书。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来农村阅读资源和设施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城市的阅读服务多坚持读者最小努力原则[14],但在农村阅读服务中,对农民个体具体情况的考虑较少;二来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比读书更具吸引力,时间被这部分活动所挤占,阅读氛围不浓;三来阅读对农村生产生活帮助不大,喜欢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生活水平相差无几,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阅读的欲望也就淡漠了。另外,农民自身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1)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当于初中,识读能力不高,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2)缺乏阅读毅力。农民从事体力劳动,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希望能好好休息;然而阅读需要意志和毅力,这对农民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惰性人人都有,克服不了,阅读就难以为继;(3)没有好的读书氛围。在不看书的人眼里,看书的倒成了另类;(4)没有阅读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构成复杂,想要开创阅读新局面难度不小。笔者认为就阅读来讲农民至少可以分三类:一是能随心所欲地阅读的人,包括为乐趣而阅读和为一定目的而阅读,这种自由阅读如能坚持就可养成阅读习惯;二是偶尔阅读的人,包括由于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无法阅读。遗憾的是,目前农村不论是自由性阅读人还是偶尔阅读人都不是很多;三是不阅读的人,包括有阅读意愿但没有行动和没有意愿也没有行动的人,不阅读的人群所占比例非常大。“阅读”困难型人群,以及没阅读意愿尤其厌倦读书的人群,还处在图书馆服务的边缘。所以,本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弄清楚农民阅读少和不阅读的症结所在,为业界提供参考,引起重视,从而疏通农村文化服务渠道,帮助农民走出阅读困境。
5.3图书馆要从农民的角度完善阅读服务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经济上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准,政治上实现民主选举,普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并且逐渐提高其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促进农民自我能力全面发展。农村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阅读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农民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行动是否一致。图书馆有效服务农村的正确思维应是以阅读的应然性需求为基点,把农民的阅读认识和阅读行动的统一起来。单纯根据农村阅读认知而进行盲目建设和投入,表面可能红红火火,但并没有切实维护到农民的实际利益,且使人们对维护信息公平、实现信息保障的图书馆[15]失望,以致令图书馆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真正意义。
对于农民阅读现状的研究,可以了解农民阅读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行动之间的差距,反思图书馆基层阅读服务的不足乃至失败,探讨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路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笔者认为,要想普及农村阅读活动,需要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农民的生活目标一般是备齐家用电器、盖房子、买汽车、儿女婚嫁等,农民如能自觉地把阅读列入自己的生活目标,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也就有了清晰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确立具体的阅读服务目标,明确要获得的服务效果,然后设定服务途径和方式,并及时、准确地调整服务策略,以达到阅读服务目的,使农民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农村阅读和信息机会不平等,一向被认为是农民阅读和信息劣势的根源[16],但事实并不尽然。本研究发现:要从农民自身因素来看农村阅读少的问题;农村阅读的最大障碍是存在一个阅读困难群体;阅读困难群体的弱点是没有阅读需求或需求很低。图书馆应将阅读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阅读情况相结合,认识到图书馆农村服务的特殊性,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根据农民的阅读需求将其分为三类群体,一是有认识、有目标、有行动的主动阅读群体;二是主客观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有限阅读群体;三是没有阅读认识和行动的不阅读群体。在现实中,主动阅读的人很少,有限阅读和不阅读的人群很多,这需要图书馆界重新探讨农村阅读服务的途径,针对阅读服务找出有价值的切入点。本文亦有不足之处:一是乡村调查忽视了一些细节,如就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来说,参加问卷调查的农民高于没参加调查的人;二是限于课题组的能力,调查范围还很小,结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本研究没有提出解决农民摆脱阅读窘境的好建议,只是希望学界把农民阅读窘境问题纳入重要研究领域,找出解决方法,吸引广大农民走进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玉麟.论农村图书馆的概念与职能[J].图书馆界,1999(1):24-26.
[2]傅秀兰.经济不发达地区乡镇图书馆发展问题浅析[J].图书馆,2011(3):133-134.
[3]黄体杨,张静梅,刘婕,等.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评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3(6):55-61,128.
[4]刘敏,邓益成,何静,等.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农民信息需求现状调查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5):44-48,62.
[5] 王子舟.知识贫困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图书馆,2006(4):10-16.
[6]王虹.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以齐齐哈尔市农村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16):54-58.
[7]王子舟,吴汉华.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13.
[8]李国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图书馆,2005(6):1-5.
[9]张叶,杨玉麟.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2(6):23-26,91.
[10]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11][12]王虹,岳景艳,杨红岩,等.农民阅读的知与行——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5):47-62.
[13]高巾,刘兹恒.农村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图书馆论坛,2011,31(5):138-140.
[14]王虹.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最小努力原则需求探究[J].图书馆论坛,2015(2):31-37.
[15]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J].图书馆,2004,29(2):1-3,15.
[16]于良芝,谢海先.当代中国农民的信息获取机会——结构分析及其局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 (6):9-2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BTQ01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团体导向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机制”(项目批准号:12YJA8700037)和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科研项目“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创新服务的扩散研究”(项目编号:2015-B-071)研究成果之一势群体服务的研究,更加强调图书馆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立场。有关农民信息需求的探讨,主要是围绕“与农村发展相关的信息”和“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4]展开的;研究对象有的涉及农村的贫困人口,有的涉及农村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从他们的生理、社会特点和信息需求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由于公共文化资源分配不足与分配不公,农民难以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知识而成为弱势群体[5]。农民的需求有应然性和实然性两种,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农民生存发展的应然性需要上。但是,农民成分复杂,有着各不相同的实然性需求。然而这些不同的需求却被当前的研究所束缚,标准化了。学者们的讨论很少触及农民知识贫困的个体因素,而农民的知识差异主要是由个人生活目标和理念决定的[6]。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城乡协调和维护农民文化权益展开的,坚持的是“社会公平论”,把希望寄托在农家书屋、民间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的建设上。
作者简介吴德志,男,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毕德强,男,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董颖,女,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6-01-12
Analysis on Reading Dilemma of Rural Residents
WUDe-zhi,BIDe-qiang,DONGYing
AbstractRural residents are not living in poverty,but they always read less,which means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reading.In this paper,a survey is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residents themselves are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subjective inertness causes the lack of reading in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residents;reading activity;reading demand;lack of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