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群松种植合作社在佘希军的引领下,由7名股东共同出资创办,现有30多户村民入社,种植模式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规模达13.34 hm2。合作社種植品种丰富,多采用本地品种,黄瓜、西瓜、茄子、辣椒、豇豆、番茄等常规蔬菜皆有。其中茄子、黄瓜为主栽品种,年产量5 000~7 500 kg。
合作社并未外请技术员,社内技术骨干仅有2~3名,但合作社的种植水平却名扬潜江。原来,社长佘希军在开办合作社之前,曾一直任职于武汉原野公司,并从事蔬菜技术指导工作,因而练就了一身蔬菜种植的技术本领。
在佘希军的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下,大棚栽培模式得以全面推广,生物有机肥代替了化肥,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发病害得到了生物性防治,蔬菜抗病性、抗逆性、安全性等都有了整体提升。
技术是第一道保障,而科学的管理也是促成群松合作社日新月著的关键手段。为摆脱以往蔬菜种植质量不一、收益低下的局面,合作社采用了“统一种植计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的管理战略,以提升社员的整体效益及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在制定种植计划时,合作社会根据社员种植计划和股东预测两方面进行调整。做出种植面积的安排后,再进行品种的种植分配,而具体分配则根据社员自我意愿、社员劳力状况及科学合理等三大原则来综合进行,既尊重了社员的主人翁地位,又遵循了市场的客观发展规律;在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合作社都为社员统一安排、技术骨干全程跟踪服务、农用物资统一发放配送、生产产品统一收购交易,社员在种植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还省去了大批人力、物力的耗费。
3年多的时间,靠着专业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合作社迅速发展。社员队伍在逐日壮大,意欲入社的村民在持续增加,甚至延伸至外村;种植规模也在同步上涨,下半年预计再发展蔬菜栽培6.67 hm2。
而佘口村也为此焕然一新,大田作物种植多转向了蔬菜大棚栽培,原先500元/667 m2的收益提升至10 000~20 000元/667 m2,蔬菜种植规模仍在逐年递增,村民脱贫摘帽的步伐在显著加快。更值得关注的是,蔬菜生产的高效益已“诱使”村民兴起了一阵“返乡种菜风”,一批80后选择回乡从事蔬菜生产,种植队伍年轻化,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