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 刘文永 黄碧珍
论高校二级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以研究生二级管理机制为视角
大连海事大学 刘文永 黄碧珍
摘 要:二级管理具有教育自主性强、管理效率高、运行灵活性强等突出优点,但也有机制固化、管理交叉、权责分配不均等矛盾。本文以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为视角,深入探讨二级管理模式的实践运行矛盾,试图对二级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二级管理 研究生 管理责权 组织构架
我校研究生管理由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由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工作方向由传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的监督协调,各学院二级管理机构充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发挥学院特色,兼顾灵活性和独立性。而二级管理的缺陷也因此衍生出来,职能部门与各二级管理机构之间的管理模式存在衔接差异,信息的传达与执行过分依赖二级机构的贯彻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
1.二级学院内部组织架构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各职能部门工作重心转为宏观调控,直接管理力量变得薄弱,需要依托二级学院,但二级学院实际管理状况差异较大,部分二级学院内部组织架构不完善,未设立相应的二级职能部门或岗位,导致多个学校职能部门对应一个二级职能部门或岗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实际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承担全面管理的工作任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和有相应素质的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到位严重影响二级管理模式的运行,二级管理链条至此出现衔接矛盾。
2.管理责权不明晰,工作内容存在交叉。二级管理存在管理责权不明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责权没有明确划分,学校职能部门之间在职能上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从研究生院的视角来看,从横向来讲,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从纵向来讲,学校职能部门又与二级学院在责权方面存在不明晰的情况,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过程需要长时间摸索。
3.考核机制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构建二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将学院作为管理的目标主体,建立对学院的考核、监督机制。就研究生管理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职能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细则时未充分考虑研究生管理特性,存在考核漏洞;学校职能部门对二级学院监督机制不健全,学院工作随意性大,工作成效难以保证,加重了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负担。
1.优化组织构架,合理资源配置。首先,提高二级学院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二级学院设置专职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岗位。其次,注重对导师和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拓宽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和视野,明确职业定位。最后,加强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建立校研究生会与二级学院研究生会的沟通机制。笔者结合自身管理经验,提出如下图所示的组织架构设想。
优化组织构架图
二级学院可以参照学校各职能部门设置,设立相应的、较为齐全的二级职能部门或岗位,不会出现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对接一个二级职能部门或岗位的情况。
2.明晰管理责权,制定工作规范。针对现存管理交叉问题,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制定统一且明确的管理规范,学校职能部门履行服务职责,加强目标检查、监督和调查研究,逐步实现学校的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学院管理上,建立优化的组织构架之后,各二级职能部门之间需明确其学生工作职责,配以相应的配套政策、操作规范以及工作流程,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订,使其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3.实行目标管理,有效监督和考核。针对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问题,首先,明确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审核职责,贯彻和执行职责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各学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考核体系,融本科生管理的共性和研究生管理的特性设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指标,量化考评;再次,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保证考评过程客观公正;最后,将考核成绩与学生管理绩效奖金挂钩,奖惩并行,有效提升研究生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基于对二级管理模式内部组织架构的适当调整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二级管理模式的架构缺陷能得到有效弥补;基于对于模式内部管理层级和管理权责的进一步明晰,有效避免工作内容的重叠与交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有效地提升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二级管理有其不可比拟的管理优势,高校在贯彻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应广泛吸纳国内外高校的管理经验,及时修正管理漏洞,促进管理模式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王敏敏.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模式[J].新课程学习(下),2011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