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克生, 李连朝, 李英琛, 杨洪庆, 韩 娟, 卞书森, 于文霞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中医中药
从脾论治干预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庄克生,李连朝,李英琛,杨洪庆,韩娟,卞书森,于文霞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目的:观察从脾论治对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脾虚湿盛型的干预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120例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40例)、中西医治疗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三组均予维生素C、双密达莫、降压、利尿、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泼尼松片0.6mg·kg-1·d-1口服,4周后逐渐减量至隔日顿服,维持量为隔日10mg,中西医治疗组加服健脾脱敏清络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中医治疗组不予泼尼松治疗,余同中西医治疗组。疗程为8周,随访半年。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尿沉渣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中医治疗组缓解1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随访半年内复发3例,复发率8.82%;中西医治疗组缓解17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随访半年内无复发。对照组缓解1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随访半年内复发3例,复发率9.09%。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从脾论治中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案。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脾虚湿盛型;从脾论治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中医从脾论治方案治疗脾虚湿盛型肾病综合征型HSPN,收效尚佳,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诊断标准:西医依据《临床肾脏病学》诊断标准,确诊为紫癜性肾炎,临床类型为肾病综合征型的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3.5g)、低蛋白血症(血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中医依据《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符合“水肿”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型为脾虚湿盛型:①脾虚湿困: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后或午后加重;脘胀纳少,面色恍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细弱;可见瘀点、瘀斑,瘀斑色淡或消失;②水湿浸渍:多由下肢先肿,逐渐肢体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1.1.2入选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除外其他肾脏病及有心脑等严重并发症或其他严重原发病者;③同意接受本研究计划者。
1.1.3病例来源: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院门诊、住院脾虚湿盛型肾病综合征型HSPN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中医治疗组(A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性21例;年龄18~57岁,平均23.8岁;病程1~7周,平均2.3周;中西医治疗组(B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性20例;年龄18~55岁,平均23.9岁;病程1~8周,平均2.5周;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性19例;年龄18~56岁,平均23.6岁;病程1~8周,平均2.4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中药配方:健脾脱敏清络汤(黄芪、党参、焦术、茯苓、当归、乌梅、蝉蜕、玉米须、芡实、六月雪、益母草、泽兰叶),鉴于用药的有效性及稳定性采用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早晚各1袋,用开水100~200mL冲服。
1.2.2用药方案:三组均予维生素C、双密达莫等常规治疗,血压高者予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高凝状态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水肿明显利尿治疗。①西药对照组:泼尼松片0.6mg·kg-1·d-1口服,4周后逐渐减量至隔日顿服,维持量为隔日10mg;②中西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脱敏清络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③中医治疗组不予泼尼松治疗,余治疗同中西医治疗组。三组疗程均为8周,随访半年。
1.3观察指标
1.3.1中医脉症:主要有皮肤紫癜、尿少浮肿、纳呆便溏、倦怠乏力、身重头昏、胸闷腹胀、舌苔白腻或厚,脉弱或濡缓等症状及舌象、脉象的变化。
1.3.2检测指标:尿沉渣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肾功能等指标。
1.3.3疗效判定标准:①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缓解:中医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5%;有效:中医主要症状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主要症状无改善,或较前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②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1]制订。缓解: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转阴,尿蛋白定量0.2g/24h以下,血尿消失,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显效: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定量减少≥50%,尿红细胞减少≥50%,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有效:血尿、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定量减少≥25%,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结果见表1~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5;与中医治疗组相比,▲P<0.05,★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中医治疗组治疗后比较, ▲P<0.05,★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数血白蛋白血胆固醇结果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与中医治疗组治疗后比较, ▲P<0.05,★P>0.05
2.2复发率:各组随访半年,中医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8.82%;中西医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9.09%。
2.3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均未出现肝功能损害、药物过敏反应等情况。
3讨论
紫癜性肾炎(HSPN)中肾病综合征型为常见临床类型(50%),目前西医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缓解率不高且毒副反应明显,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研究表明中医益气固摄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在治疗肾病蛋白尿方面优势明显[3],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既往研究表明脱敏清络法具有明显改善急性肾炎型紫癜性肾炎的疗效。
紫癜性肾炎在中医可归于“血证”、“发斑”、“尿血”、“尿浊”、“水肿”等范畴,而肾病综合征型HSPN水肿、蛋白尿尤为突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升清阳,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滥肌肤而为水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不能化生精微,升清降浊不力则水谷反成湿浊,泛于肌肤则浮肿、下输膀胱则尿浊,脾虚失摄,脾不统血,可出现血尿。其病机关键在脾,以脾虚不健为本,湿浊、热毒、血瘀为标,前期观察培元灸法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近期具有明显降低尿蛋白作用,提示从脾论治扶正固本治疗法则可有效指导临床[4]。故以“从脾论治”,创健脾脱敏清络法为治疗大法,制定验方健脾脱敏清络方,方中黄芪、党参、焦术、茯苓健脾益气化湿,扶正固本,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与黄芪相配则益气活血,取气血互生之意,乌梅、蝉蜕为过敏煎要药,意在调肝助脾,取收精气散邪气之意,共为臣药;益母草、玉米须、六月雪、泽兰叶活血利水、祛湿泄浊,芡实补肾固精,共为佐使药。诸药相伍,以健脾益气为主,扶正祛邪兼顾,达到正复邪退之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认为,黄芪等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白蛋白、改善微循环、抗炎、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组较其他组明显提高临床缓解率,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疗效显著,提示从脾论治中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案,同时中医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虽然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低蛋白血症方面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
[3]韩世盛,徐艳秋,王怡.中医益气固摄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2):136~139.
[4]庄克生,李连朝,李英琛,等.培元灸法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083~1085.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度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3135)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6-1010-0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