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情境知识传播平台管理效果研究*
——基于全国406个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

2016-07-27 09:43:57曾润喜杨喜喜
图书馆 2016年7期
关键词:账号公众微信

曾润喜 杨喜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 401331)



移动互联情境知识传播平台管理效果研究*
——基于全国406个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

曾润喜杨喜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微信公众号为图书馆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从账号主体、内容发布、读者互动三个层面对全国406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调查后发现:开通比存在层级差异性、微信公众号运营缺乏重视、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互动交流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建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面临的普遍问题。未来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应从读者需求出发,延伸传统服务内容、实现移动服务增值、提高知识传播效果、优化服务资源配置。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内容发展评估

〔引用本文格式〕曾润喜, 杨喜喜:移动互联情境知识传播平台管理效果研究——基于全国406个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图书馆,2016(7):79-84, 105

1 引言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管理和传播的宝库,如何优化图书馆服务是每个图书馆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微信图书馆能够使用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利地进行信息查询、文献资源或空间资源预约、借阅手续办理等服务[1]。与微博等社交媒体相比,微信具有双向互动、精准传播的优点,能够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功能服务,同时也带来用户阅读方式的改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其中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占42%。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是继图书馆网站、微博等平台之外的又一服务载体,其发展过程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从技术摸索、逐步开发、再到日臻成熟的历程。

伴随着微信应用的多元化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也将关注视角转向基于微信应用的图书馆研究领域,研究路径主要集中从开发者和用户的角度进行考察。一方面,研究集中论证微信应用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可行性从微信自身功能特性出发,讨论如何在技术层面构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如:针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开发接口进行功能开发与数据对接[2];用One Think内容管理框架开发微信服务程序,整合图书馆的业务系统,进而实现资源检索、服务、个人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馆员的实时交流四项功能[3]。另一方面,从内容建设、服务模式、经营策略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如:对微信的功能进行系统分类[4];遵从移动服务的资源移动化、信息轻便化、服务个性化的特性设计功能[2];运用“致用”、“亲和”、“有奖”等经营策略提升微信号影响力[5];借助微信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等[6]。

从已有研究看,目前国内学者对微信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已经达成了共识,且从微信的功能特性、内容建设、服务模式、服务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来,受众决定是否使用该媒介,除了与该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关,受众对媒介提供服务的评价也是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现有的文献普遍缺乏对互动效果的研究,仅有的几篇文献也仅是单纯指出图书馆微信在实际操作中,与用户之间存在互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王保成、邓玉发现虽然读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但互动程度较低,仅限于图书馆通过系统对读者就预设问题进行回答,不利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7]。此外,已知的文献中,尚没有发现对目前国内所有高校进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虽然,张秋、杨玲、王曼运用全面调查法,在2013年7月10日-18日对微信公众平台上开通图书馆微信账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8],但其样本仅仅是选择了有发帖记录的46个高校,不论是调查时间还是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数量均与现在有所不同。

较早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到底怎样?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全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然而,目前尚无文献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少数创建微信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在样本选择上固守在一个层级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主观倾向明显。本文将样本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高校,基于全样本进行研究。从账号开设情况、内容发布情况、互动效果情况三个方面出发,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延伸传统服务、实现移动服务增值、提高知识传播效果、改革管理制度等建议,以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用户黏性。

2 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统一样本结构,本文按照教育部颁发的《2015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检索,以加V认证过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采集对象,对检索到的加V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全部添加关注并仔细记录。之所以选择加V认证,是因为加V认证的微信公众号,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有利于用户识别微信内容的真实性,提高账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

样本采集流程如下:①在智能手机微信客户端上通过“微信——添加朋友——公众账号” 的功能,以“xx大学+图书馆”、“xx学院+图书馆”、“小图”、“微图”等作为关键词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检索。如“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华电小图”等,将搜索得到的微信公众号纳入样本;②访问高校图书馆官网和官方微博,将该校官方页面公布的微信公众账号作为样本;③对于一所学校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公众号的情况,只取加V认证的公众账号,且对部分来自同一图书馆的认证微信账号进行合并处理,统一为一个样本进行记录(如华电小图、华电微图;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服务号等)。

样本采集时间为2015年9月20日至10月25日期间,历时35天。为确保不遗漏,采集员由2名硕士和1名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分别进行采集,对三人采集结果进行比照后发现并无显著差异。此次共采集到样本账号406个。为便于比较,406个样本被分别编入四个层次:“211工程”以上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非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含民办)。

2.2研究维度

为了全面分析基于微信应用的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从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出发,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开设情况进行研究;第二,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层面出发,研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第三,从用户与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层面出发,对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研究。

3 研究数据结果分析与发现

3.1账号主体形式

3.1.1开通比存在层级差异性

表1 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高校图书馆类型

数据显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层次,占比57.4%。深层次分析,我们发现:①“211工程”以上高校开通比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有62.3%的“211工程”以上的高校开通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而其他类型高校的开通比均在15%以下。“211工程”以上高校开通微信图书馆的比例分别是包括普通本科院校在内三类高校的4.8倍、5倍、6倍。②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开通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其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的积极性越高,总体呈现正相关。普通本科院校(非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开通比为13.7%,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含民办)更少,分别为12.0%、10.4%,依次递减。总体来看,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逐渐受到“211工程”以上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重视,而在普通本科院校及其以下的高校中利用率较低。

3.1.2服务号是主要选择

微信公众号包括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类型。相比订阅号的简单推送信息,服务号坚持用户导向,增设九大高级开发接口且消息提醒直接显示在聊天列表中,逐渐被用户所接受。在406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服务号341个,占84%,订阅号65个,占16%。此外,为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在申请账号时,有310所高校图书馆在添加页面明确表明该账号的功能,这占到全部样本总数的76%。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在应用新技术改善服务方式中,用户体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重视,选择功能更加强大的服务号已成为图书馆管理层的普遍共识。

3.1.3一馆多号引致认知混乱

在406个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高校图书馆中,深圳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在内的9所高校认证2个微信公众号,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有3个微信认证账号。此外,在认证方式上,仅有1%的高校是通过微博进行认证,尚未打通服务读者的多种通道。由于微博具有发布不限次数、评论可见、粉丝可见的优点,将微信公众账号与微博认证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7]。微信公众账号加V认证,能够表明账号主体的真实性,确保公众号粉丝信息安全。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管理人员尚未充分整合多种传播工具提升服务质量,且部分高校一馆多号,违背了高校图书馆单一入口提供便捷服务的宗旨,增加了微信运营者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读者的选择,不利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到达。

3.2内容发布评估

面对新技术背景,图书馆既要追赶新技术也要重视读者的真正需要,协同推进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方面的创新。本文将从首条问候方式、内容推送形式、提供内容类型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内容进行考察。

3.2.1首条问候方式与内容

首条问候方式也叫作被关注回复,是指公众号运营者事先设置好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一旦有粉丝关注账号,就自动问候的一种方式,分为简单问候、数字导航和搜索指导三类[10]。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首条问候方式以简单问候为主,在406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中,占69%;数字导航占12%,搜索指导类占13%,图文结合类占6%。在三种问候方式中,简单问候缺乏公众号功能说明,数字导航的方法具有较大的信息检索局限性,而搜索指导的方式则更为人性化,可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通过关键词进行检索,便于用户掌握与使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微信运营者应该着重考虑读者体验,采用读者较为喜欢的图文结合问候方式。如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在首条问候方式中,加入本馆介绍、本馆新闻、本馆通知、热门图书、热门借阅内容,既提供给读者关于图书馆整体状况的大致介绍,又能释放自定义菜单空间,且比纯文字介绍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3.2.2图文推送为主且首条图文效果明显

从内容推送形式上来看,高校图书馆微信的推送形式主要有两种:纯文本形式、图文结合形式。本文对406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从2015年9月20日至10 月25日的信息推送次数、信息推送条数、推送形式进行了统计,选取推送量前十的高校图书馆,具体见表2。

表2 推送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从统计结果来看,图文结合形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最主要的推送形式,在推送量前十的高校中,有9所高校全部是图文推送;而使用纯文本形式进行推送的高校仅有首都医科大学一所,比例是9:1。《2014年微信号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报告》显示,用户最喜欢图文搭配合理与逻辑清晰的文章,且大部分用户希望公众号一次推送1-5篇文章。因此,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既要选择形式较为丰富多样的图文方式进行内容推送,又要注意将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放在头条核心位置。以重庆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例,在历史推送消息中,首条图文的阅读人数均远高于第二条,在9月21日,首条消息的阅读量(466次)是第二条消息(42次)的11倍。

3.2.3传统服务的移动迁移

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查询、图书借阅等服务。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为图书馆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拉近读者距离、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路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在提供传统的图书服务功能时,通过对接口功能的开发,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而个性化服务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微信用户满意度,并建立其使用忠诚度[11]。

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4类:馆情资讯、业务办理、活动公告、个性化服务(见表3)。“馆情资讯”包括馆藏资源、开馆时间、闭馆时间、图书馆馆藏区域分布等。这是图书馆微信的一项基本服务,便于用户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信息;“业务办理”是指微信用户通过个人注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部分高校提供社会人员临时注册),实现查、借、还、续借、预约图书等服务。此外,用户还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直接查询个人超期记录,随时掌握借阅情况;“活动公告”包括讲座培训、通知公告、新书通报、活动发布及推广等;“个性化服务”类型多样,不仅包括整合多种信息的RSS订阅服务、微视频、公开课、微刊服务等云阅读服务,还涵盖通过接口开发、链接其他数据库,提供快递查询、票务预订、天气查询、旅游、租车等多种个性化服务。

表3 高校图书馆微信账号提供服务情况

统计显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仍然固守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领域,往往只能给用户提供低层次的信息服务,如外借和阅览、视听与复制、文献检索、导读、文献报道、文献传递、资料展览、查新、初步的参考咨询等[12],缺乏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开发,个性化服务不足。在5种类型中,提供“馆情咨询”、“业务办理”、“活动公告”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数量最多,分别占高校图书馆微信总数的95%、92%、90%。仅有1%的高校图书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延伸性的个性化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强劲的API接口技术,公众号可根据需要在后台服务器上开发和接入相关应用,通过二次开发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为便捷的移动服务[12]。

3.2.4个性化接口开发与服务产品

图书馆用户的满意度是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图书馆用户对接收到的信息产品的满意度和对获取信息产品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或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14]。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不再满足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传统信息服务,其自身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高校图书馆微信运营者不断开发微信接口,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产品。

表4 个性化服务产品一览表

社会服务天气查询、快递查询、票务预订、旅游出行、地图查询、校车时刻表重庆大学、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利用深圳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虚拟客服阅览室订座、自习室预约、二维码占座、阅览室余座客服人员总称,用卡通虚拟人物代替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推送、读者咨询等服务武汉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宁波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武夷学院、华侨大学、暨南大学3D图书馆 实景在线图书馆馆藏分布 华侨大学阅读推广杂志精选、好书推荐、博看微刊、热门图书、云阅读、书评有奖有奖营销 分享有奖、幸运抽奖 嘉兴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开发掌上图书馆客户端,支持用户使用客户端检索图书馆资源、阅读各类文献。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武夷学院、华侨大学

泛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之一,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延伸性服务,把服务无缝交互地融入用户及其环境中,使其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表4列举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九大个性化服务产品,通过对服务产品类型、产品内容、开设高校三个方面分析,我们发现:①图书馆服务呈现泛在化趋势,服务内容涵盖学习娱乐、社会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功能多样的服务内容。如:开设新生专栏,加强其对图书馆了解度;创建微社区,发现并加入兴趣组;接口开发与数据库整合,进行社会服务等。②注重用户需求,彰显人文关怀。设置虚拟客服,代表本馆进行信息推送、读者咨询等服务,新颖的方式及青春活力的形象很容易使年轻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18],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小布”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微信客服,向读者推送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③技术催生新服务。图书馆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空间利用服务,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实现自习室、阅览室预订,还可扫描二维码占座。既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又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用户困扰。此外,华侨大学图书馆运用三维实景技术为读者提供图书馆多场景虚拟漫游,真实展现馆藏详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3.3读者互动效果

微信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能够提供点对点的信息服务。为评估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与读者的互动情况,本文采取测试法,在10月20日下午4点对406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送“您好,请问图书馆有没有《网络社会的崛起》这本书?”的消息,调查时间截至第二天下午4点,仔细记录发送时间、收到时间、回复内容。

3.3.1交互式回复利用不足

微信公众号主要有三种回复方式:自动回复、人工应答、交互式回复(自动应答与人工服务相结合)。本次测试中,406个有效账号里只有73个账号没有任何回复,占18%;而在有回复信息的333个账号中,设置自动回复的有215个,占回复账号总数的64%;采用人工应答的账号有39个,占12%;采用交互式回复的账号有79个,占24%。总体看来,高校图书馆微信交互式回复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读者虽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仅限于就系统提前预设的问题对读者进行回答,针对读者提问的个性化问题不能回答[19]。

3.3.2回复时间过长影响用户体验

在宽带不断提速的今天,回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用户体验。回复时间越短,用户感知图书馆微信服务带来的愉悦性越强,对其信任程度也就越高[18]。用户建立信任后,形成双向激励并产生分享,分享产生新的信任,将进一步加强用户对公众号的黏度[19]。在333个有回复信息的账号中,55%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回复时间在8小时以上,存在回复时间过长,互动效果较差的问题(见表5)。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应用的是群发推送功能,一对一交流功能尚未被充分运用[8]。加之微信公众号设置了留言可以被回复的时间限制,因此,留言在有效期内得不到回复,将会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服务的代言人。因此,及时回复用户问题,加强互动是高校图书馆构筑品牌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表5 回复形式与回复时间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共计406家,这与陈盈在2013年9月6日调查的59家及叶佩珍在2014 年2月28日调查的159家相比,整体数量呈现较大增长。表明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化媒体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应用。但在账号主体、服务方式与内容、互动交流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4.1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不足

(1)高校对移动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这不仅体现在开通率较低(尤其是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开通情况不容乐观),也体现在已开通高校对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的不够重视。此外,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大多是中年群体,主要从事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与还书、上架、整理以及一些简单的咨询等基础性工作,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技术不够重视[20]。因此,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通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但由于缺乏重视,并未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

(2)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改进服务方式和内容依然有待突破。研究发现,许多高校对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已经达成了共识,且开通数量明显增加;但从内容建设上来看,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尚处于摸索阶段,集中于提供文献查询、信息服务等自助服务,个性化服务不足,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效果质量不高,且缺乏对公众号接口的开发利用。以往研究也表明类似的现象,如韩娟在对“211”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开设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开通微信服务的图书馆存在自定义菜单功能不完善、服务内容基本类似、缺少自身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内容等问题[16]。尽管产生了一些新的有趣的个性化服务,但如何推广并被广大微信图书馆所采纳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移动图书馆在艰难中前行。

(3)移动参考咨询与网络互动交流的有效衔接需要机制配套。微信具备精准传播、实时沟通的特点,但由于运营者在后台提前设置回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简单问题即时回复,复杂问题迟滞解答,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运营人员缺乏,管理人员理念上不重视,操作时只负责推送不负责交流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一些研究对此展开了学术想象。未来的图书馆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具备各项技能的图书馆员,且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图书馆空间进行升级、实现大服务格局[21]。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出现以及信息共享的发展,用户希望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更加方便、自助,可以迅速、有效地无缝访问图书馆资源[22]。在当前的条件和资源支持下,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1)以传统服务为支撑,进行传统服务迁移

传统图书馆缺乏信息共享和资源合理配置,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不再适应当前移动图书馆的要求。因此,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打破信息孤岛,拓展实体图书馆的空间维度,建立移动平台进行服务迁移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前需要立足在整个高校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其次在方案论证、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方面分步实施[23];最后,整合已有资源,结合第三方应用,满足学习和日常生活需求,充分打造移动服务生态链,不断实现图书馆服务信息化。

(2)以移动平台为基础,实现移动服务增值

微信平台不仅是信息发布的补充形式,也是拓宽图书馆服务空间的途径,其丰富的平台功能,便于高校图书馆进行功能开发[24]。基于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导航定位功能,图书馆微信运营人员开发微信接口,增设LBS调用地图数据库的功能,方便读者链接图书馆微信OPAC接口功能查询图书编号和所属馆区。节省排队时间,增加馆藏布局了解。此外,图书馆将社会服务纳入自身平台建设部分,致力于打造校内学习、校外生活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增值。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微信链接快递100接口,快速定位附近快递公司及其联系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递查询、寄送等服务,有效节省用户上网查询的时间。

(3)以师生读者为核心,提高知识传播效果

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搭建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紧密了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系。借助微信这一平台媒介,图书馆广泛收集读者需求,将所需内容传递给读者,实现了知识共享,消除了信息环境下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瓶颈和障碍,使得知识传播更加流畅和高效,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增值效应[25]。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公测期间,策划了“吐槽有奖”活动,基于收到的读者反馈对菜单功能进行修改,增加云阅读、公开课等服务,不断完善微信服务功能。

(4)以管理改革为动力,优化服务资源配置

图书馆管理制度保障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有秩地进行,是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管理的依据和准绳[20]。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大多属于跟风式开通,作为图书馆的附属服务加以运营,尚未建立专门的微信管理制度。移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主要趋势,信息环境的改变催生新的配套管理机制。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把制度建设纳入变革议程,贯穿微信图书馆开通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在规章程序、工作细则、人员管理等方面为图书馆的移动化提供制度保障。以微信编辑为例,如何提高内容辨识度、何时推送信息、推送什么形式的信息等需要专门的微信编辑队伍负责该部分的运营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层而言,需要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向微信图书馆倾斜。

(来稿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郑德俊,轩双霞,沈军威.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83-92

2.孙翌,李鲍,高春玲.微信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5):35-40

3.张长恒,黄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APP的技术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4):37-43

4.吴锦辉.基于功能需求的图书馆微信内容建设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1):52-58

5.史梅,翟晓娟.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经营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5):79-85

6.张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26-31

7.王保成,邓玉.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82-85

8.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 69

9.叶佩珍.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80-84

10.郑磊,吕文增,王栋.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从发布走向服务[J].电子政务,2015(2):2-21

11.胡昌平,胡媛,严炜炜.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用户满意度实证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6):23-32

12.程亚男,再论图书馆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4):18-21

13.陈盈.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0):71-75

14.Goldberg D,Niehols D et al.Using collaboartive filtering to weave an information tapestry[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2(12):61-70

15.刘姝.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泛在化服务的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74-76

16.韩娟娟.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服务研究——以“211”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78-85, 29

17.王保成,邓玉.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82-85

18.何晓兵,孙先艳.图书馆微信服务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6):17-21

19.张钰梅.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推广研究[J].图书馆,2015(3):45-48

20.赵洁,马铮,王雪雅.基于微信的图书馆服务:现状与服务模式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7):90-94,110

21.别立谦,刘彦丽.擘划明天: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4):5-13

22.张春红,廖三三,巩梅,等.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1):5-14

23.王磊,张涛.基于“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高校移动校园生态链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 2015(3):69-75

24.杜辉,刘晓,袁百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 2015(6):41-45

25.操玉杰,易明,毛进.社会性软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 2013(1):14-20

26.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专题研究·

〔分类号〕G252

〔作者简介〕曾润喜(1984-),男,管理学博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传播等;杨喜喜(1992-),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社会舆情决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6112015CDJSK07XK15)阶段性成果。

Research on Management Effect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Mobile Internet Situation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406 WeChat Offcial Account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Zeng RunxiYang Xixi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

〔Abstract〕WeChat offcial account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the library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After the survey of 406 WeChat offcial account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account subject, content publishing,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 we fnd out that: there existing level differences in creating WeChat offcial account proportion, overlooking account operation, single service content, unsound interaction mechanism,which are common problems that all universities face when they create WeChat offcial accounts. Future academic library WeChat offcial accounts should start from reader's need, extent traditional service content, accomplish the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 improv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optimize source allocation.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WeChat offcial accountService contentDevelopment assessment

猜你喜欢
账号公众微信
彤彤的聊天账号
公众号3月热榜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派出所工作(2021年4期)2021-05-17 15:19:10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
CHIP新电脑(2016年3期)2016-03-10 14:52:50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