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卫 强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实证分析
郑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卫强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2-2014年深交所主板上市的842家企业为样本,对其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和市场评价之间的关系及对盈余信息含量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一个企业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时,其所获得的市场评价也就越高;当一个企业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时,投资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人就会加大对其投资的倾向。
关键词:信息披露市场评价盈余信息
2000年,美国国内证券行业遇到危机,于是政府很快就颁布了相关的政策,也就是《撒班斯-奥可斯利法案》。这一法案着重强调,在对企业进行治理方面,要对其披露内控信息的过程进行监督。虽然说,要落实这一法案,将会增大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投入。从相关机构得到的数据来看,其进行调查的200多家大型上市公司,都是年收入过50亿美元的大公司。如果按照政府颁布的文件来严格执行,那么,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的整体平均支出要比原来多出大约450万美元。然而,这一法案利大于弊。对于市场投资人来说,其无异于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近年来,在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构架方面,我国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对于这一体系,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只能完成大体构架。不管是在信息精准性还是信息深度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现如今的中介机构对于信息的分析利用情况远远好于以前。在进行信息披露上,我国市场的企业做得越来越好。但现如今的系统尚且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在信息的披露上不及时,真实度较低等。处于这种制度当中,如何披露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并且保证信息的质量,进而对投资人的信任度进行评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说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然而,得出了有建设性的成果还是较少。因为在不同的交易所,其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进行披露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在此方面目前我国尚且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标准。实际上,对于内部信息披露的市场作用,研究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在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来研究分析盈余信息含量的时候,所使用的均为间接证据,尚未有直接证据。就这一点来说,对其的研究实际上是不够缜密的。所以本文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会采用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盈余信息含量、市场的评价这三个因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证明如下内容的正确性:如今,对于上市企业来讲,披露其相关信息将会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其还会企业带去相应的市场评价。与此同时,最为关键的是其将会对盈余信息含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Ball和Brown(2011)等从股票价格的角度验证了盈余信息含量的存在性。Fekrat(2007)则从股票交易量而非股票价格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当企业披露自己的年度盈余以后,股市的成交量将会明显增加。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当企业盈余信息存在差异的时候,市场所采取的反应也会发生变化。Hopwood和Meckown(1982)将盈余反应系数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也就是说,他量化了盈余信息含量。他指出,某个企业股票收益情况和这家企业的盈余信息含量多少,两者之间存在着正向线性关系。Basu(1997)指出,对正负会计盈余的处理方式是不相同的。由其导致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也会呈现出差异性;Konan(2001)做出假设,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负相相关。Grant(1980)在经过分析以后发现,在不同的交易所,其对企业盈余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Collins和Kothari(2011)指出,诸如公司成长性、风险等都会对企业的盈余反应系数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盈余持续性越好,盈余反应系数就越高。
(二)国内文献赵宇龙(1998)是第一个开启国内最早运用严谨科学的方法研究盈余信息含量问题的学者,在进行研究,其对Ball和Brown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上述两者结论的一种延伸。陈晓等(1999)对这一信息的成交情况进行了分析。孟卫东等(2000)使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中都指出,盈余信息具有传递特性。然而,这些学者在其传递的方法和传递的结果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柳木华(2003)经过自己的分析研究以后指出,相较于盈余质量低的企业,这一质量较高的企业其盈余反应系数也相应的较大;王春珊等(2006)指出,盈余预告将会对企业股票的多方面累计超常收益率造成有差异化的影响。我国的研究者发现,在对盈余信息含量进行研究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其影响因素都和企业所在的制度环境相关。白立兴(2011)对盈余信息和公司实际掌权人现金流量权进行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然而,与控制权之间却存在着负向线性关系,同时,其和现金流量权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翟华云(2009)实证检验了重大会计差错披露与季度盈余信息含量的U形关系,以及核心盈余差错披露与季度盈余信息含量的负相关关系。雷宇(2011)指出,一个健康的制度下,投资人将会对市场有更多的信心,盈余信息含量将会得到提升。陈晓等(2011)重点研究了如下几个点:增量信息含量、同步双重信号、相对信息含量。在对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进行检验时,重点检验会计信息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评价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当中,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能够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这是因为从某个层面来说,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开逆向选择。通常来讲,作为某个企业的投资者,其会非常关注这个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当投资人拿到这些信息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状况做出更多的了解。根据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投资者就可以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企业的管理人员也通过披露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向自己的投资人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是因为那些在内部控制质量方面做得越好的公司,越愿意将自己的公司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此外,那些具备更多高质量投资可能性的公司,更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向有可能注资的潜在投资人进行信息的传递。蔡吉甫(2005)等对这一传递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分别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一行为将会对持有资金者的投资倾向造成影响,进而会对企业的股票价格造成影响。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投资者的信任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信息披露将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影响;当一个公司在此方面披露的信息质量越高的时候,其受到的市场评价就会越好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信息含量首先,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控制水准。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将会在两个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其一,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管理人员发生操纵盈余管理的现象;其二,提升企业会计稳健性。除此之外,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还会使得外部监督促进企业持续进行自我改进。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能够使得财务报告准确性更高,利益相关者可以从中获得更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同时,披露内控信息会导致盈余质量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对企业的股票价格造成影响。当一个企业在这方面披露信息的质量越高的时候,其盈余信息含量也越高。如今已经越来越常见,一个公司如果披露自己的内部控制信息,将会对其相关联的投资人或者其他受益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认知性反馈。在这些人看来,一个公司主动将自己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出来,是一种绩优的表现。这些将会由此提升对这个企业的投资力度。如果企业对这种披露行为进行了利用,那么这种行为对于企业的声誉来说是有着提升作用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诚信是其得以长久发展基础。这种声誉并不是其自己赋予自己的,而是在长久的商业活动当中,市场对其的客观评价。一个企业想要建立起自己的良好声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一旦一个企业成功的建立起了自己良好的声誉,那么这种声誉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如果每一个企业都积极的披露自己的相关信息,那么企业整体声誉水平将会得到提升。声誉的提升将会带来更多投资者的信任,尤其是会对企业的财务可信度产生较大的提升。也就是说,具有越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就将会带给这家企业更高的会计盈余信息含量。因此,做如下假设:
假设2:企业披露内控信息质量的高低将会对盈余信息含量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相关关系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研究对象设置为2012-2014年深交所主板上市A股公司,严格按照如下策略筛选:(1)去除掉那些ST、*ST企业。这是因为这类企业的会计数据具有独特性。在业绩上来看,其不具有持续性。此外,这类企业因为想要防止自己退市,很可能会使用财务造假的方式进行躲避。所以本文将其从研究对象中排除。(2)去除那些金融保险业企业。监管机构对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高于其他行业,金融行业内控的成熟度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了使得所研究的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将保险业企业排除在外。(3)对于缺少相关数据和数据极端的企业,也将其排除在外。本文对企业进行以上规则筛选以后,最后留下来的一共842家。随后,使用Excel软件和Stata软件,对这些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所使用的各类数据全部来自CSMAR。而对于年报披露日的信息,则是从巨潮资讯网获得的。对于累积超额收益率,则是借助于计算机将企业代入市场指数模型当中得出。内控信息披露质量和其他相关数据则是手工收集获得。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在本文当中,笔者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后得到的市场评价,当作被解释变量。此外,将CAR作为这一变量的替代。整个分析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计算CAR。第一,定义事件及事件窗口。当使用事件研究法的时候,必须将事件日和窗口期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现如今根据相关要求,在披露内控信息的同一时间,企业还会披露年报信息。所以说,笔者把事件研究日定义为年报披露日,也就是每天的24点整。为了对短期的市场反应做出一个详细的观察,在本文当中,笔者把时间区间确定为企业披露当年年度财报的前后五天。五天是考虑到时间过短会导致信息披露的影响效果不明确,因此将时间定为了五天,以便影响的传递。第二,计算超额收益率ARi,t=Ri,t-ERi,t,ARi,t指的是第i家企业第t日的超额收益,指的是这家企业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则是代指其当日收盘价。考虑到如果使用市场调整法来进行计算,会使得计算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与此同时,因为我国在最近几年以来,股市价格浮动现象相当明显。因此在进行研究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市场调整法。在代替正常收益率方面,笔者使用的是深圳交易所的市场指数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其中Pm,t,其表示的是第t天截止休市的大盘指数。第三,计算整个事件阶段个股超额收益率的加值。代表的是第i家企业处在这一事件窗时超额收益率的加值。
(2)解释变量。第一,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简称为QICID)。本文利用张晓岚(2012)年构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对披露的内控信息进行评价,从可靠性和及时性方面进行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评价。可靠性方面的指标包括可验证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可验证性赋值:如果内部控制报告经过审计则取值3,未经审计取值1,审计并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取值5。真实性赋值:在财务报告中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声明的取值5,没有相关声明的取值1。完整性赋值:考察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四个要素,如果上市公司进行了详细披露赋值5,披露但不详细赋值3,没有披露相关信息的取值1。相关性方面的指标及时性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时间距上年度会计期间结束的时间确定,小于等于3个月取值5,小于等于4个月取值4,小于等于5个月取值3,小于等于6个月取值2,小于等于7个月取值1,超过7个月取值0。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赋值并按照相同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分,指标满分值为35分。第二,盈利能力(NI)。作为投资人做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具有越强的盈利能力,那么投资风险就越小。持有这个企业的股份,将会获得更大的回报。
(3)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的研究本文选取:企业特征变量、企业小、员工人数、资产负债率、实际掌权者、投资人与管理人是否存在关联性、管理层利益、董事会独立性、、年度等宏观变量、审计质量以及行业。上述变量的定义和预期回归符号见表1。
(三)模型构建
根据传统市场反应模型,再结合假设1,设计如下模型:
表1 研究变量
假设2的检验模型设定如下:
在模型1中,α2所代表的是某企业内控信息的好坏与市场评价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假设1,做出设想,α2>0。在模型2中,β2表示的是企业信息披露对其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依据假设2,本文预期β2>0。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我们能够看到,披露内控信息前五天和后五天,其累计超额收益的平均值为0.0045,最小值为-0.2066,最大值0.3243,波峰和波谷落差较大。已经上市的企业,其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所得平均分是22.5241,这个值表明,这些企业整体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但是却还未达到优秀的水准。842家企业有着较好的整体盈利状况,其ROE均值是7.52%,最低-0.3806,最高0.4645。少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绝大多数公司都处于盈利状态,且盈利状况较好。公司特征以及公司治理等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互相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从数据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关系系数都小于0.4.仅有一组数据大于0.4.也就是LEV和SIZE的相关系数。在这些数据里,CAR与NI有着较高的相关系数。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投资者会重点关注一个企业的盈利状况。此外,NI与QICID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这表明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披露质量好坏与企业盈利能力是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的。其后对解释/被解释变量的关联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借助VIF检验,我们看到两者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的情况。在模型2里,引进了一个交叉项,也就是盈利能力与内控信息质量的交叉。当引入这一交叉项以后,发现NI、QICID和NPQICID之间将会发生多重共线情况。并且这种情况较为严重。为了弱化这种共线情况对模型造成的影响,对NI与QICID加以了中心化处理。其后再将这两个数值乘起来。完成这一过程以后,VIF值稳定在8以下;其他所有变量的VIF值处在2以下。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回归分析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评价。在模型1中引入变量以后,进行逐步回归,回归统计结果见表4。根据表4,就总体情况来说,在对以上数据进行robust稳健标准差处理以后,在最后的结果当中,R2为0.043,F值为2.23,当其处在1%水平时,呈现显著性。此外,NI的值为正,当处于1%时,呈现显著性。这种情况和预估的结果是符合的。如果一个企业在盈利方面具有更高的业绩,那么市场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会将这个评价分打得越高。QICID前,这一系数为正,处于5%水平时,呈现显著性。这一结论有力的支持了假设1。
表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评价的多元回归结果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信息含量。从表5中可见,就总体情况来说,在对以上数据进行robust稳健标准差处理以后,在最后的结果当中,R2为0.049,F的值为2.16,当处于1%水平时,呈现显著性。NI的值也是一个正数。并且当处在1%水平时,呈现显著性。这是预期结果是一样的。这种情况表明,如果一个企业在盈利方面具有更高的业绩,那么市场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会将这个评价分打得越高。QICID的值大于零,当处在5%水平时呈现显著性。这一情况再次证明市场将为那些信息质量高的企业更好地评价。假设1再次得到有力的支持。就NI*QICID前的系数来说,其值大于零,当处在10%水平时,呈现显著性。这表明如果企业提高自己披露出来的相关信息的质量,就能够更多地得到投资者的投资信任。当期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这一信息将对其决策造成影响。这一现象有力的支持了假设2。
(四)稳健性检验
在上述内容当中笔者提到,为消除多元回归部分的异方差,所采用的方式是稳健标准差。本文使用了另一种CAR的计算方式:。此外,使用EM来替换LEV,并除去OPINION后,再检验稳健性。主要的结论并没有改变,从而可以验证模型1和2的稳健性。
表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信息含量的多元回归结果
(一)结论
本文选取了842家上市公司,研究内控信息的披露质量对市场评价造成的影响,及其与盈余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控制了前文中所说将对这三者之间关联性造成影响的其他因素后,研究发现:当一个企业具有更高的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时,其所获得的市场评价也就越高;当一个企业具有更高的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时,投资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人将会加大对其投资的倾向。
(二)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所披露的内控信息将会对其决策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要做好相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也要在这方面进行不断地强化;其他受益人和内控信息的使用者,也应该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行为施加一定的压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对于企业的内控信息而言,要对其披露行为进行强制要求。如果企业不得不公开自己的内控信息,那么相应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管理人员就会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内控信息的质量。此外,因为披露自己的内控信息实际上只是企业情况的一种最终表现形式。想要真正提升这一信息的质量,还需要从公司自身的治理方面加以努力。也就是说要提升企业的信息质量,不单单是管理人员的职责,还应该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在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当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制度缺陷时,要及时告知管理层。每隔一段时间公司应该组织员工对企业内控情况进行介绍和评估。第二,对市场来说,一个企业所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好坏,将会对其投资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监管部门要确保各企业严格遵守此方面的政策,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对于CPA来讲,在审计某个企业的时候,要严格按审计准则来执行自己的审计工作。此外,对于交易所来说也应在对企业的规定当中细化内控信息披露这一项内容。第三,由于在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参考企业的内控信息,所以在对企业进行监管时,要构架起对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压力的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告知政府监管部门,借助于政府的监管权,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整改。
参考文献:
[1]白立兴:《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与传导机制的研究——基于报价价差成分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2013年第1期。
[2]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3]孟卫东、陈静:《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系统工程》2013年第10期。
[4]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审计研究》2010年第6期。
[5]王春珊、刘习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6]陈晓芬、翟云耀:《影响盈余信息含量的因素——来自A股的实证结果》,《财经论丛》2011年第5期。
[7]Ball,Brown.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 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
[8]Collins,Kothari.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Competitive Disclosure Hypothesis Using Annual Report Dat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1.
[9]Hopwood, Meckown.TheDisclosureof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2014.
[10]KonanChen.ManagementReportsonInternal Controls,Journal of Accountancy,2013.
(编辑 梁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