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罗韦利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了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那时候,爱因斯坦因为受不了德国高中的严苛教育而中途辍学,回到他位于意大利帕维亚的家中。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初,意大利的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的工程师父亲正在波河平原上建造第一批发电站。此时的爱因斯坦则在阅读康德的著作,偶尔去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程——他听课只是为了好玩,既不注册学籍,也不参加考试。但正是这看似儿戏的行为,使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后来,他去了苏黎世大学读书,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几年后,在1905年,他先后向当时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物理学年鉴》投寄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第一篇指出了原子的存在,第二篇则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在第三篇中他提出了第一个相对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说明,对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可以不一样——如果一对双胞胎中的一个人以高速运动,那么这两个人的年龄将不再相同。
爱因斯坦很快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收到了很多大学的聘书。即便这样,仍然有些事让他心绪不宁——尽管他提出的相对论很快就获得了一片赞誉,但它与我们对引力的了解,也就是自由落体的认知产生了矛盾。他在写一篇总结相对论的论文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对伟大的物理学之父牛顿那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提出了质疑:我们能否修正一下这个理论,让它不再与新生的相对论水火不容?他为此陷入了深思,并花了十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十年里,他疯狂研究,反复尝试,不断犯错,也曾陷入混沌。他发表过错误的论文,有过各种灵光乍现的想法,也曾误入歧途。终于,他在1915年11月发表了一篇论文,给出了完整的解答——这是一个全新的引力理论,他称之为“广义相对论”,这是他的杰作。伟大的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称之为“最美的理论”。
世界上有许多感人至深、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马的《奥德赛》、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要领悟这些作品的妙处,都要经历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但最终获得的回报将是百分之百美的享受。其实,除了美感之外,这些作品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广义相对论,这颗爱因斯坦奉上的明珠,正是这样一件杰作。
我还记得自己对这个理论初有心得时的激动心情。那是大学最后一年的夏天,在卡拉布里亚大区孔多弗里城的一片海滩上,我沐浴在充满希腊风情的地中海艳阳下。因为没有学校课业的打扰,学生在假期里往往能更专注地学习。我当时正在研读一本书,书页的边缘都被老鼠咬烂了——每当我忍受不了博洛尼亚大学那些无聊的课程时,就会跑回位于翁布里亚山区的家中,我的家不成样子,有点嬉皮风格,我每天晚上都会用这本书堵住那些可怜的小动物们的洞口。此刻,我时不时地从书页中抬起头来,看看面前波光粼粼的大海,我仿佛看到了爱因斯坦想象中的弯曲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