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 温怀德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行,工业和房地产增速下滑导致投资增长承压,政府强力“救市”但遭遇财税收入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形成了巨大债务,这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需求拉动能力。而出口贸易也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增速快速下滑。劳动者报酬占国民经济的尴尬比重,也使得消费难以独自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总体上,需求拉动越来越乏力,创新性供给相对匮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演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变化,导致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步步被放大。
Joseph E.Stiglitz(2010)曾指出,中国是最大的践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然而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大规模拉动需求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短期内把经济增速推高后却又带来了更多结构性问题。中国必须加强供给管理,更多借助市场机制淘汰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政府政策更具有稳定的预期。在此背景下,供给侧改革越来越被中国高层及学术界提及。主要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依靠转型发展,传统需求管理必须深度结合供给管理。
二、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
当前供给侧改革亟需解决产能过剩、企业成本高企、地方债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几大问题,以及与之关联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市场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背后的基本的改革脉络则是政府简政放权,以及加快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支配地位。
(一)政府简政放权
1.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目前国家大力推行政审批削减,试图减少约束市场经济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建议以下两点:第一,形式化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到应减尽减,避免政府部门无效、低效干预市场经济。第二,对于应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系统性彻底取消该审批事项。防止审批行政主体级别下移但并未彻底取消,或者本部门已经取消审批但其他部门仍在进行相关审批。
2.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于确实应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以此降低行政低效率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第一,要利用早已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打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避免市场主体疲于无效率审批和重复审批。第二,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量简化前置审批程序和过程,不能人为制造审批障碍。第三,各级政府应借鉴先进经验,推广数据互联互通基础上的一站式审批服务,为审批提供便利条件。
3.继续推进价格市场化。推进价格市场化尤其是推进能源的价格进一步市场化。能源价格进一步市场化,减少国内外能源价差,减少能源方面的成本扭曲,从而能够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4.限制国企垄断力量。第一,不断理顺政府与国企的关系。既要减少政府对国企的经营干预,减少国企包袱,提高公平竞争能力;也要减少政府对国企的过多扶持,避免国企因背靠政府扩大市场垄断力量。第二,进一步缩小国企垄断经营的范围,放宽民营经济投资范围,提高经济活力。此举也可以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避免房地产等个别领域投资泛滥。第三,继续加强国企体制改革,以利于政府和民众进行监督,具体地,可以鼓励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大众公司改革,使国企实现股权大众化、经营透明化。
5.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第一,继续加强反腐败,减少公权人士对市场主体的不当干预,减少公权人士向市场主体伸手。反腐败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的隐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继续放松政府对市场的保护与管制,摈除行政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更多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二)化解产能过剩
化解产能过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二是房地产库存过大。
1.化解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影响最大的就是生产资料制造领域产能过剩,主要涉及水泥、钢铁、煤炭、建材、光伏等产业。第一,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壮士断腕,关停并转升级并举,控制产能,切不可再次大规模拉动需求救市造成今后不可挽救的产能过剩。第二,始终坚持提高制造业产品品质,增加有效供给。第三,利用产业发展政策,引导资本从过剩领域进入创新供给领域。
2.化解房地产库存过大问题。房地产库存过大不仅仅威胁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安全,也威胁到实体经济的抵押融资体系,还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更威胁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势在必行。具体地:第一,进行房地产政策顶层设计,应考虑减少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减少不必要的税、费,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差异化实施房地产政策,重新审视土地市场的规划利用和供需平衡问题。第二,房地产去库存政策需因地制宜、需适度,既要鼓励自住和改善居住需求,也要避免房产投机再次兴起导致新一轮库存增长。第三,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可以结合住房保障改革,库存压力大的地方,政府可以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以替代新建保障房,可以扩大货币化安置用以替代新建保障房,这样既实现了去库存也避免了新增房产建设。第四,房地产去库存需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国家和地方应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开发商、房东出租房屋,减少待售房源、增加出租房源。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既可以缓解住房困难,也能够有助于房地产去库存。第五,房地产去库存可以结合改革户籍制度,使常年建设城市的农民工通过购买住房、租赁住房(含保障房)留在城市,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消化地产库存。
(三)化解地方债务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允许地方政府增加发行中长期地方债,并在规定情形下允许进行债务置换。二是设置地方债务上限的具体情形,不允许地方政府无节制发债。三是允许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符合条件的信贷资产”应包括优质地方债,允许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银行)购买优质地方债后将其作为质押资产向央行再贷款。四是适当改革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尤其是需要合理设计地方的稳定财源,并使之尽可能与经济发展任务相匹配。五是鼓励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条件发展PPP投资模式,减轻政府发展经济的财政压力,PPP投资模式通过将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有效减轻财政压力。
(四)降低企业成本
1.减税。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政策即是减税。第一,可以考虑所得税减税。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适当地扩展抵扣范围和抵扣比例,鼓励企业科技研发与员工教育发展;个人所得税方面,可以扩展免征范围和比例,以及增加可以抵扣的情形,例如:扩展科研奖励所得税免征范围、允许教育费用抵扣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员工教育费用抵扣对应)、允许自住房贷利息抵扣个人所得税(有住房月供的家庭边际倾向往往较高,减税能够刺激消费)等。第二,考虑改革增值税、营业税,目前可行的办法主要是大力推进“营改增”,通过为实体经济减税激活经济、增加税基。
2.降低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多种途径共举,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从而有效抑制高利贷,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第一,完善央行对金融机构监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央企、国企、民企、中小微企业等一视同仁,给予不同市场主体基本同等的贷款条件、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尤其是,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成本。第二,鼓励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使之形成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把握“互联网+”机遇,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民营金融服务体系,有效降低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成本。另外,加强直接融资也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防范金融风险
1.推进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第一,在完善金融监管的情况下,向民资、外资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等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第二,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第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央行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由直接制定者转变为间接影响者,从而提高利率形成对经济形势变化的敏感度。
2.防止地方政府越权干预信贷行为。地方政府背负过多的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任务,因而往往可能干预银企的信贷行为,或者给地方商业银行施压,为本地企业(项目)融资背书。但地方政府的干预往往使银企的信贷行为扭曲,可能提高地方商业银行的坏账率。
3.不断改革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稳步推进股票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条件有序推进“注册证”改革,促进股票市场真正市场化,提高直接融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力度。应逐步减少行政力量对股票上市发行的干预,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运营的监管。第二,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的股票市场。有序推进建设多种形式的特色股票市场,既为不同层次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市场,也使不同股票市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第三,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机制,及时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通过加强监管打击不法交易促进形成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第四,大力发展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为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五,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尤其是进一步降低企业发债难度,使债券市场发展成为服务于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的优良融资市场。
(六)提升要素质量与结构
要素市场方面可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动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进一步提升,人口婚育观念必将继续发生改变,中国未来还要做好进一步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准备。二是持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减少农用土地抛荒与城市用地紧张并存的局面。三是动员金融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等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助力技术创新,等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