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平
说到诸葛亮北伐不成,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物,那就是魏延。在小说里,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还是在长沙的时候,就要砍魏将军的头,说他反骨。其实这个情节是瞎掰的。魏延是当时蜀国军事上的顶梁柱,刘备很器重他,战略要地汉中需要一位名将当太守,大家以为是张飞,结果刘备却选定的是魏延。刘备问他凭什么守住蜀国的门户——汉中。魏延回答得很铿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任用魏延为蜀汉最前线的军事指挥官,说明魏延对于蜀魏交界处的军事地理形势是很熟悉的,或许当时他在汉中前线的指挥所里,远眺东边的魏国,心底已经在一次又一次地盘算进攻的线路。
等到诸葛亮北伐了,魏延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军事推进路线:“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请求分给一万部队,学当年韩信的暗度陈仓,另走捷径,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
对于魏延的战略,魏国方面也有记录,说魏延打算带一支精干部队,相当于一个野战师,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粮草,沿着险峻的秦岭,走人迹罕至的子午谷,十天之内可到达长安。长安太守夏侯楙是个胆小鬼;肯定会逃跑,魏延的部队占据长安后,因为城中有储粮,吃饭不成问题,等到魏国方面集合援军反扑,则已过了二十天,而此时诸葛亮的部队沿着斜谷而来,也已到达,蜀军占领长安既成事实,魏国方面也无可奈何,“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但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战略,“亮制而不许”,从此二人闹别扭,一直闹到死。魏延一直很不满,认为诸葛亮胆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什么善于用兵的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打法呢?我们试着揣测一下诸葛亮的难处和心理:第一,玩不起。魏延的小分队只有一万人,但已经占据北伐军团的四分之一,一旦兵人险境,被敌人拦截,前后无救兵,全部被歼灭,则蜀汉实力大损;第二,缺乏相应的兵团接应。想要占领某个大地区,除了派尖刀部队插入敌后方,还得有大规模的兵团迂回包抄,而蜀国的兵力根本不够迂回大包抄。
说来说去,还是兵力不够用。公元263年,魏国钟会请求攻打蜀国,在分析形势时就说过,蜀国兵力缺乏,八万常规部队,除了一半守各大要塞,剩下来能主动出击敌军的不过四万。
诸葛亮与魏延的纠结就在这里:前者因为本钱不够,不得不精打细算,不能冒险;后者也因为本钱不够,觉得必须冒险一搏,以改变力量悬殊的不利局面。说白了,魏延想玩杠杆游戏,诸葛亮则想平稳抄底。
到底魏延的计谋可行与否,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不过魏延的战略预期当中有一点是不太靠谱的,那就是他算定夏侯楙“怯而无谋”,蜀军一来,他就会跑。问题是夏侯楙如果凭借坚固的长安城和足够的粮草,守上十天,等待援军到来,那局面又会如何呢?
(摘自《广州日报》)